天津北方網訊:翻看日曆,我們發現隨著第四批覆課的順利起航,本周五6月5日迎來了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自此開始進入典型的夏季,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
    
    芒種節令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此時南方養稻、北方收麥,是一個播種、忙碌的節氣。宋代詩人陸遊曾寫下名作《時雨》,一句「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幾乎成為芒種節氣的代表名句,精準提煉出「時雨」「插秧」這些芒種的氣候特點和農事特徵。
    
    唐代元稹在《芒種五月節》中也提到「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這首詩中形象地體現出「螳螂生」「鴳鳥聲」「炎風暑雨」等等情形,一句「相逢問蠶麥」也可看出芒種節氣割麥豐收,家家喜悅的情景。
    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古老智慧是中國文化創作的靈感之源,歷代文人用纖巧的筆觸賦予了二十四節氣詩意的情懷。
    宋代詩人張栻在《立春偶成》中寫到「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詩中生動地描繪出立春時節冰霜漸少,春回大地草木先知,東風吹來水面綠波蕩漾,眼前一片生機盎然的美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漢宮春·立春日》是寫立春情景和自己感懷的詩詞。作者借寫惜春、戀春、怨春,以抒發功業無成的苦悶和對北方故國的思念之情。
    
    「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發芽,萬物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樣的景致足以讓文人墨客通過詩詞借景抒懷,馳騁想像,施展才華。白居易的《清明夜》中描寫在清明節的夜晚明月下散步,表達了詩人閒適自在的心情。黃庭堅的《清明》則是寫清明時節想到已故之人,想到人生各不相同,感嘆人生短暫,應該珍惜當下。溫庭筠將《清明日》這首詩寫成了一派和諧的美景圖。孟浩然在《清明即事》中,傾吐面對春天美麗的景色,自己以茶代酒以解思念之情。唐代詩人杜牧那首《清明》歷來廣為傳誦,詩中寫出了詩人在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悽冷。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中流露了滿滿的思鄉之情,「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而杜甫《小至》開篇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以詠嘆筆調點明「陽生春來」,與詩題緊扣,同時給人以緊迫感,時間飛逝,轉眼又是冬去春來。
    
    二十四節氣中的詩詞文化表達了不同時節的情感,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詩人那一篇篇情景交融並深刻體現民族文化傳統的佳作,宛如一幅幅優秀畫卷,成為我們享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津雲新聞編輯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