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破解「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打造「小機關強基層全覆蓋」體系 上海群團改革方案有何亮點
群眾團體在聯繫和服務群眾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但「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突出問題,當前在上海群團組織中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改革已迫在眉睫。經過深入調研,並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上海市群團改革試點方案》出臺。
上海群團改革如何從問題入手,進行深刻自我革新?如何改變「疊床架屋」、「等級森嚴」的組織設置現狀?怎樣破解「重精英、輕草根」等問題,更廣泛地凝聚、聯繫和服務群眾?這次改革在組織設置、幹部管理、運行機制和支持保障等方面力度之大,尤受關注。
明顯提高基層一線人員比例
目前,群團機關組織設置呈「倒金字塔」結構,機關大而基層弱,不夠接地氣。要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完善組織設置是關鍵,機關必須扁平化。這次群團改革方案著力打造「小機關、強基層、全覆蓋」的群團組織體系。
根據改革方案,市工青婦機關內設機構精簡幅度不低於25%,群團機關服務群眾的工作推向窗口化、平臺化、項目化。方案同時強調,群團組織所屬各類幹校剝離學歷教育功能,以強化幹部教育培訓和職業培訓職責。
群團組織或多或少存在追求「高大上」、「重精英、輕草根」的現象,與普通群眾聯繫不夠。方案確定,明顯提高市級群團組織常委會、全委會(執委會)、代表大會基層一線人員比例。基層一線人員在工會、婦女代表大會代表中應佔80%以上,在全委會(執委會)委員中應佔40%以上,在常委會委員中應佔15%以上;在共青團代表大會代表中應佔80%以上,在全委會委員中應佔50%以上,在常委會委員中應佔30%以上。青聯、工商聯等合理確定領導幹部、企業家、知名人士等的比例。上海群團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機關「瘦身」,使組織活起來,而普通群眾中的優秀人物、代表人士吸納到各級各類群團組織中來,使得基層強起來。
對群團組織來說,服務對象在哪兒,組織和服務就要跟到哪兒。目前,群團組織還存在覆蓋不到、覆蓋不全等問題。改革方案指出,根據群團自身性質和特點,著力調整完善組織設置,形成條塊結合、縱橫交織的組織體系。比如,工會組織格局把農民工、勞務派遣工、非正規就業者、分散就業人員等各類職工群體組織進來;共青團和青年組織在「兩新」組織等重點領域,商務樓宇、各類園區、大型居住區等重點空間,在網際網路等重點行業都須加大組織建設力度;市婦聯進一步完善市、區縣、街道鄉鎮、居村四級婦女組織建設等。這些改革舉措旨在夯實基層組織設置,讓群團組織「神經末梢」變得靈敏,「毛細血管」暢通。
專職幹部招錄探索實行遴選制
上海群團改革方案中,幹部管理方式改革是重要突破口,方案探索建立「領導班子專掛兼、專職幹部遴選制、基層隊伍多元化」的群團工作隊伍。
在群團領導班子中,除了專職幹部外,今後將出現掛職和兼職幹部。方案明確,群團領導班子結構實行專掛兼相結合,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身份、不唯職級選拔群團幹部。選優配強市、區縣兩級工青婦等群團領導班子,其中專職成員不超過50%,掛職、兼職幹部各佔一定比例。
群團機關工作人員也將補充來自五湖四海的「新鮮血液」。群團機關工作人員結構按「2+1」方式建立,「2」指群團專職幹部和選派的掛職幹部,「1」指群團機關工作志願者。方案提及,市總工會機關精簡編制40%,團市委、市婦聯機關精簡編制30%。工青婦機關精簡的編制,按「減上補下」原則下撥到基層,補缺口、強一線。精減編制後,根據工作需要,按照不少於精簡的編制數,配備掛職幹部和機關工作志願者力量,既可以是體制內的,也可以是熱心群團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由此可見,精減編制並不減群團機關的工作力量,人員來源渠道向社會拓展,工作力量反而有所增強。
本次改革方案一大亮點是群團機關專職幹部招錄方式改革探索實行遴選制。市、區縣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專職幹部可從基層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中遴選,讓一些基層一線中知群眾、懂群眾、愛群眾的人員脫穎而出。這一改革打破了以往群團組織專職幹部通過公務員招錄方式選拔的體制壁壘,機關幹部招錄面向社會、面向基層打開「一道門」。
今後,群團組織將健全機關幹部聯繫群眾常態化制度。群團機關幹部通過下基層蹲點、窗口服務單位開門接待、到基層服務站輪崗等方式深入基層,聯繫群眾。群團機關和服務單位按照群眾「生物鐘」調整作息時間全天候回應群眾訴求,增加服務群眾的粘合度。
打造網上群團響應群眾需求
前期調研發現,上海群團組織在工作方式和目的上存在偏差,比如離開所聯繫的群眾談服務;以服務和維權的個別成功案例來包裝整個工作;遇到什麼事都蜂擁而上等。針對問題,改革方案提出,群團組織工作貼近群眾需求,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才能抓住群眾「痛點」,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困難群眾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群團組織也須打造「青少年志願者服務」、「幫困送溫暖」、「婦女維權服務」等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
調研還發現,一些群團組織離開自身職能來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問題。方案提出,群團組織要立足基本定位,適應社會需求,積極承擔政府轉移的有關社會治理服務職能,特別在勞動就業、教育培訓、幫困救助、矛盾化解、群眾創新、家庭服務等領域發揮群團組織優勢特長。今後,群團組織探索自身作為購買主體,將部分職工服務類、青少年服務類、婦女服務類事務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方式交給社會組織承擔。群團組織引領社會組織服務群眾,這一工作模式的改變,讓群團工作接長手臂、形成鏈條、擴大影響。
過去,群團組織服務對象往往在企業、單位、社區和家庭,隨著時代變化,更多群眾的需求出現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上,遠離網際網路,意味著群團組織將在很大程度上遠離群眾需求。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網上群團,推動有形的組織覆蓋和無形的工作覆蓋相結合。
現實中,群團組織的服務對象存在交叉,如園區一位新興企業的女青年,既是工會也是共青團、婦聯的服務對象,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強群團組織協調運作,在群團基礎薄弱的各類園區、重大項目工地等,探索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協同建立基層服務站。面向區域內群眾特別是「兩新」組織群眾開展教育培訓、維權服務、諮詢援助、全天候接待等工作,基層服務站將成為群團組織聯繫服務群眾的一線窗口和工作平臺。工會、共青團還可探索通過基層服務站吸收職工、青年直接入會入團,並在條件具備後依法推進企業工會組建,促進基層團組織發展。
改革力度有多大,保障力度就有多強。方案提出,群團機關機構和人員精簡後,所節約的行政經費轉化為工作經費。建立群團工作經費合理增長機制,保證群團組織聯繫群眾、服務群眾項目必要的經費需求。同時建立群團組織經費靈活使用機制和有效監督機制,依法加強群團經費審計,按規定實行信息公開和績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