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莊附近一家拍賣公司內,公司銷售人員在接待前來諮詢拍賣事宜的客戶。
沈阿姨在家中展示自己部分紀念紙幣。她前年花不到一萬元購買的紀念紙幣,被拍賣公司銷售人員估價為32萬元。
沈阿姨與一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所籤的委託拍賣合同。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公司並無拍賣資質。
「您好,我這裡是拍賣公司,請問您手裡有藏品要出手變現的嗎?」這樣的電話,不少人都接到過。
新京報記者應聘進入一些所謂的「拍賣公司」後發現,在這些公司內,大量電話銷售人員每天不停打電話招攬「業務」,還設計了專門的「話術」來針對不同的收藏者進行「忽悠」。「我們就是要將客戶邀約過來,收他們的錢」,對於此舉的目的,「拍賣公司」負責人毫無掩飾。
記者調查發現,大量收藏品拍賣公司都存在收取前期費用的情況,這些費用以「保證金」、「鑑定費」等不同的名目出現。一些「拍賣公司」拿到收藏者的錢後,並未提供相應的拍賣服務,並以種種理由逃避歸還收藏者所支付的費用。該情況已在全國多地出現,騙局五花八門,受騙藏家眾多。
據了解,雖然中國拍賣協會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明確「不於拍賣前向委託人收取任何費用」,由於《拍賣法》並無對拍賣「前期費用」的約束條款,這使得收藏者維權舉步維艱。
就此中國拍賣協會負責人表示,正規拍賣公司並不收取前期費用,一些涉足拍賣的文化公司也並不具備拍賣資質。該負責人同時呼籲《拍賣法》修改完善,「不能只規範拍賣企業,更應該去規範拍賣行為」。
收藏者陷「拍賣」迷局
7旬老嫗借錢付拍賣「前期費用」;委託合同變更無資質公司
一個月前,77歲的沈阿姨帶著前年買的紀念紙幣,來到珠市口一家拍賣公司諮詢。「他告訴我,我的紀念幣最低估價32萬」,沈阿姨回憶,銷售人員王波連連稱讚她的錢幣品是精品。
沈阿姨每套一兩百元入手的熊貓紀念紙幣和生肖紀念紙幣,被王波估價為每套2000元至8000元,32萬元的總價值令沈阿姨心動。
而在三天前,沈阿姨在另一家拍賣公司諮詢,同樣紀念幣估價總共兩萬多元,因為沒有達到3萬元的最低上拍標準,該公司拒絕了她的拍賣委託。
沈阿姨詢問得知,在王波推薦的拍賣「精品場」,支付兩萬元「前期費用」,能得到包括藏品拍照、網上發布、場地等服務。
沈阿姨向王波表示,自己剛花了近10萬元做了腰間盤突出手術,手頭並不富裕。
沈阿姨說,王波向領導申請優惠打折後,恭喜她「幸運」地得到了最後一個優惠名額。
在王波不斷催促之下,沈阿姨三天內分別向外甥和女兒借錢,頂著家人反對的壓力,在10月20日隻身帶著現金,籤約付款。「我沒戴眼鏡,合同上啥字也看不清,他們就說籤字,我就籤了。」
而就在沈阿姨交款的路上,王波還打電話到家裡,催促快點交錢。「你們都有父母,我這樣騙你們家老人行嗎!」沈阿姨女兒劉女士在電話中痛斥對方,但她攔不住自己的母親。
籤約4天後,沈阿姨再次接到王波電話,通知她帶著合同到慈雲寺的一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那裡,沈阿姨之前與拍賣公司籤的合同被換成了與這家文化公司的合同,舊合同也被收回。
新京報記者在北京市企業信息網上查詢,之前與沈阿姨籤合同的拍賣公司有相關註冊信息,並持有「拍賣經營許可證書」。而之後的文化公司查詢不到任何註冊信息,在全國拍賣行業管理信息系統中也查不到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