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2020年小站稻品牌推介會
在津南區舉行
全國院士專家、精英翹楚
匯聚一堂
共商小站稻振興發展
那麼
本次推介會亮點有哪些呢?
品種出新 「稻」亦有道
八裡臺鎮西小站村稻田一瞥
2018年以來,天津市大力實施小站稻產業振興,充分挖掘小站稻古貢米資源,推行現代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生產技術模式,拓展農業休閒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經過三年的建設和發展,小站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種植面積由30萬畝躍升至目前的80萬畝以上。
「津原U99」「金稻919」「天隆優619」「津川1號」,不斷豐富的優質品種資源,為小站稻產業振興提質增效提供了動力引擎。而不斷加大的科技引領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更是為小站稻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加碼賦能。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總農藝師張建樹告訴記者,「我們制定推出了六個標準,從種子品種的選擇到栽培的過程,都要按照標準生產。另外,在採收環節,將由我們的專家團隊進行指導,適時的採收,以提升稻米的品質。」
品牌營銷 生財有「稻」
推出小站稻全產業鏈保險計劃,通過一站式的服務將小站稻從種到收生產全過程的風險點全部納入風險保障範圍,築牢生產基礎。
發布天貓、京東旗艦店電商平臺,依託官方渠道展示銷售小站稻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
全產業鏈戰略合作籤約,一批重量級合作項目集中簽約落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小站稻產業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籤約企業之一的天津立達糧油有限公司從今年三月份就與津南優質小站稻開發公司合作完成2000噸稻米的動態儲備。天津立達糧油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戈立新說,「下一步,我們從品種的選定到最終的加工將全程參與,封閉運行,封閉管理,最終呈現給百姓真正優質的津南小站稻。」
非遺傳承 津津樂「稻」
小站稻種植始於宋遼時期,興於淮軍屯防,成名於小站練兵。九河下梢的天津,南運河水夾帶著漳河從黃土高原捲來的泥沙及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形成了小站稻的獨特風味,也成就了小站稻的文化記憶。
一本《小站稻宣傳系列畫冊》,通過圖片和文字的生動展示,從歷史文化、科普宣傳、稻米加工、食味品鑑、品牌營銷、休閒觀光六個角度,全方位的展現了小站稻的稻作文化和全產業鏈條的管理知識。這樣一批文旅作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悉數亮相推介會,助力小站稻「金字招牌」更加璀璨奪目。
政府服務 頭頭是「稻」
受疫情影響,今年年初農業生產並不順利,為此,津南區政府採取多項措施推動小站稻生產,先後完成了7200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400畝的小站稻實驗基地建設,同時對基質育秧、增加有機肥投入、統防統治給予補貼,使得小站稻種植面積得到擴大,土壤肥力得到提升。今年全區36000畝小站稻畝均效益基本達到5000塊錢以上。
津南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劉鳳春說:「從銷售上,我們現在正在跟優質小站稻開發公司進行洽談,通過發揮小站稻開發公司的龍頭企業作用,讓農民沒有賣糧的後顧之憂。我們現在正在推進這項工作,已經有群眾到小站稻開發公司去加工米,這樣我們的整個農業生產將得到比較平穩的發展。」
標準體系基本建成,實現了從品種選育、綠色栽培到收儲加工全鏈條有標可依。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成立了小站稻研究院,建立了「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搭建起支撐產業振興的「四梁八柱」。論「稻」問津,共謀發展,讓更多百姓吃上放心好吃小站稻的日子值得期待。
來源:津南區融媒體中心
在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