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醫改路 群眾就醫更有保障

2020-12-22 身邊24小時

本報記者張宏民特約記者林輝

醫療是民生之需,醫療制度的改革完善關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自2009年全國啟動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區緊抓新醫改有利契機,堅持以人民健康為根本,積極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各項醫改措施。

十一年,我區涉足醫療改革「深水區」,歷經陣痛、破繭成蝶。如今,我區已經建立起一套醫院運行機制和高效辦醫機制,摸索出一套上下聯動新模式,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效能、醫療技術水平、群眾就醫滿意度和醫療服務效率,大大提升我區市民的就醫保障。

在醫院運行機制方面,2014年12月28日延慶區醫院率先在北京市二級公立醫院啟動「醫藥分開」改革,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增設醫事服務費。2015年2月1日,延慶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跟進實施改革。我區全部區級公立醫院實現除中藥飲片外的所有藥品零差率銷售,門診醫事服務費按照醫師級別實行分級定價。

醫藥分開改革按照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政府對醫院補貼不增加,醫院收益不減少,群眾負擔得減輕的改革思路,初步呈現出患者就醫費用明顯降低,醫療保障能力提升;縣級醫院門急診人次下降,分級診療意識有所提升;盲目選擇專家就診人次下降,服務質量得到提升;醫院趨利性下降,公益性逐漸提升的「四降、四升」改革效果,促進醫療衛生事業良性健康發展。

我區通過改革,有效引導患者有序就醫、合理就醫,通過設立不同級別醫生的醫事服務費,將患者進行分流,緩解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同時讓一部分不需要看專家號的患者改掛普通號,使專家能有更多時間為疑難雜症患者提供服務。

在高效辦醫新機制方面,我區設立了由主管區長任主任的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指導公立醫院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機制;醫院層面,區醫院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區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醫院合作共建後,實現管辦分開,即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的所有權歸北京市延慶區政府,管理權分別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中醫醫院。成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理事會和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理事會,在管理上實行總院長負責制,下設執行院長負責具體事務。

各項機制的健全不僅體現在城區醫院,更體現在鄉鎮和社區。在上下聯動方面,以區醫院為龍頭,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為合作單位,與區域內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建分級診療管理平臺,開通綠色通道,簡化轉診手續、規範轉診流程,引導患者首診在基層。目前,「首診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服務格局已在我區初步形成。

2015年延慶區建立臨床檢驗中心,2020年建成延慶區遠程醫學影像中心,降低基層醫療機構運營成本,提高醫療質量,節省患者就診時間,使全區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約」「降耗」效果初顯,社會滿意度得到提高。同時我區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分別以區醫院、區中醫醫院為核心,與全區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成西醫醫聯體和中醫醫聯體,構建三級、二級、一級醫療機構資源共享與互補的醫療聯合體系,實現地區優質醫療資源高效利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方便山區百姓就醫。

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區也不斷強化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通過加強與城市三級醫院在教學、科研等領域的緊密合作,區醫院目前已有19人獲得首都醫科大學教學資格,其中教授職稱1人。藉助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中醫醫院的優勢,我區圍繞冬奧會、世園會賽會保障要求,全力打造創傷中心、消化中心、心臟中心、康復中心和冰雪運動損傷中醫治療中心,啟動區醫院三級醫院評審工作,全面提升區域醫療技術水平,力爭將區醫院打造成京西北區域醫療中心,實現「大病不出區」。

人民群眾是醫療改革的最終獲益人。經過多年的整改,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推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我區在試點的基礎上,調整435項服務價格,推行藥品陽光採購,醫療服務質量及患者就診體驗得到有效改善。大力開展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大力支持區醫院和區中醫醫院建設,完成區醫院改擴建工程,新病房樓、教學科研樓、辦公樓、冬奧醫療保障中心全面啟用,啟動中醫醫院遷建工程,患者就診環境得到一定改善。

與此同時,我區全面推進先診療後結算工作,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置預約掛號機,全區7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全市率先實現「先診療後結算」全覆蓋。啟動延慶健康通平臺建設項目,延慶區在婦幼保健院試點啟動延慶健康通平臺,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支付寶生活號等移動網際網路入口,整合醫院、第三方支付及銀行資源,實現全過程信用就醫、自助就醫,患者享受門診全過程「先診療後付費」服務,就診時間節約60%以上。

「近幾年,在全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延慶區醫療衛生工作有了長足進步,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區衛生健康委主任、黨組書記尹文強介紹說,「下一步,我們將在保基本、強基層的基礎上,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全區人民的健康水平。」

【來源: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2020年6月以來,醫療付費、出生、醫療費報銷三個「一件事」「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改革先後順利上線,革命性再造業務流程,「一件事一次辦」,打造 「信用就醫」上海模式,全面提升群眾辦事的便捷度和滿意率。 三是醫療、醫保、醫藥聯合發力,致力於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費用負擔。
  • 打造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就醫「獲得感」--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
    在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檢驗改革實效的「試金石」。醫改進入攻堅期,優質醫療資源如何合理布局?怎樣讓老百姓看病更放心?  為實現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明白就醫,2015年起,我國衛生計生部門在全國開展「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發現,我國醫療機構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改進醫療質量,創新服務模式,助力提升群眾滿意度。
  • 深化醫改強人才 2019天長醫改「再出發」
    央廣網合肥3月1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陳旭)在新一輪醫改中,安徽天長市確定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組建醫共體」的思路,探索出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天長市縣域內就診率達90.8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和住院人次較醫改前分別增長16.6%與41.9%;群眾就醫滿意度達97.6 %。
  • 北京兩輪醫改後 市民就醫有何變化?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從2017年開始,北京相繼啟動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和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市民看病就醫有哪些不同?醫改過後 患者就醫「分流」更清晰北京兩輪醫改中,分級診療都是熱詞。記者今天從北京市衛健委獲悉,為了方便市民在家門口就醫,兩輪醫改中,基層醫療機構藥品目錄品種得以擴充, 實現與二、三級醫院的藥品採購目錄統一。
  • 醫改 長沙一直在路上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這道民生難題。近年來,長沙圍繞民急民盼、民思民願,從群眾所急所憂的具體事深入推進醫改,不斷創新舉措解決百姓看病就醫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日前,長沙市醫改辦根據醫改政策執行、醫改監測指標控制、工作創新突破以及醫改相關任務完成情況,對各區縣(市)、各公立醫院2019年度醫改工作進行了綜合評估。
  • 解讀「十二五」醫改規劃實施方案
    規劃從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建立強有力的實施保障機制等方面,明確了未來四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和主要任務。醫改「指揮棒」之下,改革的路徑更加清晰,如何踏踏實實走好這條醫改之路更加引人關注。
  • 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
    三年前,縣域內無序就醫是存在的突出問題,矛盾與風險頻現,縣級醫院「吃不了」一床難求,群眾意見大;鄉鎮醫院「吃不飽」資源浪費,醫務人員不滿意;病人留不住基金吃緊,主管部門壓力大。2016年3月以來,天長把握被確定為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縣的有利契機,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天長市情的農村分級診療服務模式。
  • 北京新醫改明日啟動,就醫將迎哪5大變化?
    取消醫用耗材加成、京津冀聯合採購、醫療服務費用調整……明日(6月15日),北京將正式啟動新一輪醫改,近3700家醫療機構涉及其中。此次醫改被歸納為「五個一」,耗材、藥品、服務、採購方式都將迎來調整,與此同時,各醫療機構也將結合自身情況,對醫療服務開展一系列優化。記者盤點了醫改後患者從掛號到就診、結算所能感受到的5大變化,為大家解讀新醫改。
  • 寶雞眉縣:醫改賦能醫共體強實力,百姓家門口看病有專家
    「為了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醫療服務,在推進信息共享互通方面,建成遠程心電、遠程影像、遠程會診、電子病歷共享四個中心。」陝西省眉縣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達軍平告訴記者。 達軍平表示,在醫改過程中,眉縣實現各醫療機構電子病歷實時共享。
  • 新醫改給百姓送8個「健康大紅包」
    意見指出,從8個方面運用典型經驗,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 1 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工作機制,為深化醫改提供組織保障; 2 破除以藥補醫,建立健全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 3 發揮醫保基礎性作用,加強對醫療服務的外部制約; 4 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
  • 廣西民族醫院醫改亮點突出 交出優秀答卷
    取消藥品加成讓利於民&nbsp&nbsp&nbsp&nbsp2017年4月30日24時前,廣西民族醫院快速完成了1698項醫療服務項目的調整工作,4月30日24時啟動取消藥品加成15%(中藥飲片除外)及實行了藥品零差價銷售工作,同步實施了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和醫保支付政策改革工作,讓群眾第一時間感受到醫改的惠民舉措。
  • 讓異地就醫參保人員「跑腿」「墊支」成為歷史
    這一切,得益於青海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到這項民生工程帶來的便利。  為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201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前部署,將此項工作列入我省醫改重點任務,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積極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省醫改領導小組工作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以減輕異地就醫人員個人負擔為著力點,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為目標,歷時9個月,圓滿完成了我省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各項任務和工作,切實解決了異地就醫參保人員住院醫療費用
  • 接山鎮中心衛生院:建好醫共體 暢通就醫路
    接山鎮中心衛生院藉助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項目,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暢通基層百姓就醫路,讓群眾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為小康生活增添健康助力。「大爺,還疼嗎?」「現在不疼了」「得慢慢來,有個過程。」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有哪些典型經驗和進展?多省份亮出成績單
    在提高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上,抓住「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數位化轉型等契機,推進醫院內部和部門間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和流程再造。2018、2019連續兩年推出「看病少排隊」等20項改革舉措,2020年持續優化就醫環境,推出15項便民惠民舉措。
  • 新醫改惠及億萬民眾:世界性民生難題的中國答卷
    直到她聽說要推行醫改,去鄉鎮衛生院看病,住院只需100元。將信將疑的黃小英來到塔峰鎮中心衛生院。6天后,一個療程結束,她出院了:「做治療、輸液、吃藥……最後真的只花了100塊錢!」    「小病用小錢,健康促小康。」藍山縣衛生局局長吳友忠說,藍山的這一醫改舉措被當地百姓簡稱為看病「10+100」,這一模式中,百姓自付費用以外的部分由農合資金補償。「這關鍵在於有基本藥物制度的保障。」
  •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十三五」期間...
    全省625萬貧困人口實現了基本醫療有保障,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費用個人支付佔比降到了8.05%,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得到了有效遏制。謝謝。主持人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胡強強謝謝宋世貴副主任。醫改以來,醫療衛生累計投入945.81億元,年均增長15.6%,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3.12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一是加快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分級診療就醫格局加快形成,全面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出臺了「一主十輔「政策措施。在基層探索「一類保障、二類管理」改革。
  • 【人民健康70年】70年醫改風雨兼程 走出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體制領域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一張世界規模最大、覆蓋率達98%、惠及超過13億人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已全面建立,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全民醫保織起全球最大醫療保障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衛生服務資源十分短缺。
  • 多地綜合醫改新成效:陝西嬰兒死亡率下降至2.93‰,寧夏建設全國...
    寧夏回族自治區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宋晨陽表示,「十三五」期間,寧夏建設了全國首家「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區,提升群眾的就醫體驗。按照全區一張網、一個平臺、一個庫的一盤棋思路,初步實現醫療機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共享,減少了群眾的重複檢查。
  • 南陽宛城區:醫療健康服務集團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是進一步增強區域醫療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舉措。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放鬆,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對發熱門診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和醫療機構人員「應檢盡檢」,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守門人」。
  • 國家衛健委:「脫卡就醫」是趨勢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歡上海市打造醫療付費「脫卡就醫」全覆蓋;浙江省超660萬群眾「看病不用卡、只需一個碼」……今天,在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脫卡就醫」成為了各試點省市醫改經驗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