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宏民特約記者林輝
醫療是民生之需,醫療制度的改革完善關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自2009年全國啟動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區緊抓新醫改有利契機,堅持以人民健康為根本,積極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各項醫改措施。
十一年,我區涉足醫療改革「深水區」,歷經陣痛、破繭成蝶。如今,我區已經建立起一套醫院運行機制和高效辦醫機制,摸索出一套上下聯動新模式,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效能、醫療技術水平、群眾就醫滿意度和醫療服務效率,大大提升我區市民的就醫保障。
在醫院運行機制方面,2014年12月28日延慶區醫院率先在北京市二級公立醫院啟動「醫藥分開」改革,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增設醫事服務費。2015年2月1日,延慶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跟進實施改革。我區全部區級公立醫院實現除中藥飲片外的所有藥品零差率銷售,門診醫事服務費按照醫師級別實行分級定價。
醫藥分開改革按照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政府對醫院補貼不增加,醫院收益不減少,群眾負擔得減輕的改革思路,初步呈現出患者就醫費用明顯降低,醫療保障能力提升;縣級醫院門急診人次下降,分級診療意識有所提升;盲目選擇專家就診人次下降,服務質量得到提升;醫院趨利性下降,公益性逐漸提升的「四降、四升」改革效果,促進醫療衛生事業良性健康發展。
我區通過改革,有效引導患者有序就醫、合理就醫,通過設立不同級別醫生的醫事服務費,將患者進行分流,緩解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同時讓一部分不需要看專家號的患者改掛普通號,使專家能有更多時間為疑難雜症患者提供服務。
在高效辦醫新機制方面,我區設立了由主管區長任主任的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指導公立醫院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機制;醫院層面,區醫院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區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醫院合作共建後,實現管辦分開,即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的所有權歸北京市延慶區政府,管理權分別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中醫醫院。成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理事會和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理事會,在管理上實行總院長負責制,下設執行院長負責具體事務。
各項機制的健全不僅體現在城區醫院,更體現在鄉鎮和社區。在上下聯動方面,以區醫院為龍頭,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為合作單位,與區域內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建分級診療管理平臺,開通綠色通道,簡化轉診手續、規範轉診流程,引導患者首診在基層。目前,「首診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服務格局已在我區初步形成。
2015年延慶區建立臨床檢驗中心,2020年建成延慶區遠程醫學影像中心,降低基層醫療機構運營成本,提高醫療質量,節省患者就診時間,使全區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約」「降耗」效果初顯,社會滿意度得到提高。同時我區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分別以區醫院、區中醫醫院為核心,與全區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成西醫醫聯體和中醫醫聯體,構建三級、二級、一級醫療機構資源共享與互補的醫療聯合體系,實現地區優質醫療資源高效利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方便山區百姓就醫。
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區也不斷強化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通過加強與城市三級醫院在教學、科研等領域的緊密合作,區醫院目前已有19人獲得首都醫科大學教學資格,其中教授職稱1人。藉助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中醫醫院的優勢,我區圍繞冬奧會、世園會賽會保障要求,全力打造創傷中心、消化中心、心臟中心、康復中心和冰雪運動損傷中醫治療中心,啟動區醫院三級醫院評審工作,全面提升區域醫療技術水平,力爭將區醫院打造成京西北區域醫療中心,實現「大病不出區」。
人民群眾是醫療改革的最終獲益人。經過多年的整改,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推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我區在試點的基礎上,調整435項服務價格,推行藥品陽光採購,醫療服務質量及患者就診體驗得到有效改善。大力開展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大力支持區醫院和區中醫醫院建設,完成區醫院改擴建工程,新病房樓、教學科研樓、辦公樓、冬奧醫療保障中心全面啟用,啟動中醫醫院遷建工程,患者就診環境得到一定改善。
與此同時,我區全面推進先診療後結算工作,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置預約掛號機,全區7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全市率先實現「先診療後結算」全覆蓋。啟動延慶健康通平臺建設項目,延慶區在婦幼保健院試點啟動延慶健康通平臺,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支付寶生活號等移動網際網路入口,整合醫院、第三方支付及銀行資源,實現全過程信用就醫、自助就醫,患者享受門診全過程「先診療後付費」服務,就診時間節約60%以上。
「近幾年,在全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延慶區醫療衛生工作有了長足進步,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區衛生健康委主任、黨組書記尹文強介紹說,「下一步,我們將在保基本、強基層的基礎上,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全區人民的健康水平。」
【來源: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