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 長沙一直在路上

2020-12-22 紅網健康

長沙市第一醫院醫生通過網際網路醫院為患者進行線上複診。

彭放 鄧桂林 胡勇

健康是幸福之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這道民生難題。

近年來,長沙圍繞民急民盼、民思民願,從群眾所急所憂的具體事深入推進醫改,不斷創新舉措解決百姓看病就醫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日前,長沙市醫改辦根據醫改政策執行、醫改監測指標控制、工作創新突破以及醫改相關任務完成情況,對各區縣(市)、各公立醫院2019年度醫改工作進行了綜合評估。長沙縣等5個區縣(市)獲評「醫改工作優秀區縣(市)」,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10家醫院獲評「醫改工作優秀公立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等10家單位獲評「醫改創新突出單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等12家單位獲評「醫改創新優秀單位」。

今天,讓我們走近10家「醫改創新突出單位」,看看他們如何聚力創新,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更廣範圍、更優質量的健康需求。

醫改,長沙一直在路上。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水平,精準對接人民健康需求,加快建設衛生強市,健康長沙將續寫增進民生福祉的新篇章。

湖南省人民醫院

手機輕鬆下單,「網約護士」上門服務

醫改故事

今年年初,84歲的周爺爺突發腦卒中,在湖南省人民醫院經救治轉危為安,卻留下了偏癱的後遺症。2月9日晚,周爺爺感到小腹部脹痛,憋得特別難受。老人行動不方便,又逢新冠肺炎疫情,去醫院被感染的風險大,正在家人一籌莫展時,突然想起出院時,責任護士推薦的「網約護士」服務。

周爺爺的兒子嘗試手機「下單」,湖南省人民醫院的男護士姜騰麒很快和他取得了聯繫,細心詢問過患者和家屬有沒有疫區接觸史,有無發熱、咳嗽等新冠肺炎相關症狀。詢問完畢,姜騰麒立即準備好上門操作用品,備好隔離衣、口罩等防護用具出發。

在周爺爺家,經過詳細詢問病情、體徵檢查,姜騰麒發現老人膀胱區高度膨隆,在醫院留置的導尿管脫出,加之患有前列腺增生,導致尿瀦留。經過與家屬的溝通,他熟練地為老人留置導尿管。隨著尿液緩緩流出,周爺爺的腹痛症狀很快得到緩解。「微信下單,網約護士上門服務,對於有失能老人的家庭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周爺爺的兒子說。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湖南省人民醫院「網約護士」為近1000人次提供居家照護服務,大部分服務對象為行動不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

創新舉措

湖南是老年人口大省,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慢病與健康管理需求不斷增長。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醫院停診、減診,「去醫院看病」的傳統就醫模式開始改變。湖南省人民醫院發揮網際網路醫院遠程、高效、便捷的優勢,在疫情期間為群眾提供了看病就醫新途徑。

從2017年上線「網約護士」,到今年年初獲批「網際網路醫院」,再到7月31日啟動醫療耗材供應鏈管理(SPD)系統項目,湖南省人民醫院在醫療管理信息化、網際網路化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在線開設醫療健康服務專科47個,服務專家651名,先後開展了診療諮詢、慢病複診、處方流轉、居家照護、檢驗檢查諮詢、健康教育等服務項目,累計在線服務超過6萬人次。其中,線下居家照護「網約護士」服務5078人次,為適合在社區、居家條件下進行醫療護理的患者,特別是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和終末期、出院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解決了後顧之憂。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牽頭組建「湘中醫」醫療聯盟,遠程醫療服務基層

醫改故事

前段時間,60歲的彭先生腰痛加劇,在家門口的青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治療。治療一周後,效果不是很明顯。彭先生的主治醫師袁志祥向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推康一體化遠程會診平臺」求助。

通過與社區醫生、患者的視頻交流,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副主任醫師葉勇了解到,彭先生於30多年前因嚴重的胃潰瘍進行了胃大部分切除術,在左腹部留下一個很大的疤痕,疤痕增生變硬,導致他走路時不由自主地向左邊側彎。

葉勇考慮彭先生骶髂關節錯位,建議通過手法整復骶髂關節錯位,同時在針灸時增加骶髂關節局部穴位的針刺治療。考慮到患者左腹部的疤痕組織越來越硬,並有壓痛感,建議加強對腹部疤痕區穴位的針刺治療,以期對局部肌肉進行松解,改善疤痕韌度。腰腹同治,更有利於腰部症狀的改善。

會診結束後,袁志祥按照葉勇的建議,為患者進行了一個周期的治療,彭先生的腰痛明顯緩解。「三甲醫院專家隨時做技術指導,我安安心心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省去了來回奔波的麻煩。」彭先生為這一便民舉措點讚。

袁志祥說,加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湘中醫」針推康復專業聯盟,有了三甲醫院專家的指導,讓基層患者受益,也讓社區醫生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創新舉措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劉平安介紹,醫院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契機,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把加強黨的領導融入醫院治理各個環節,初步構建起體現中醫藥特點,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現代醫院管理體系。著力推進便民惠民服務,上線智慧雲醫院平臺,實現在線問診、中醫面診、線上支付、結果推送、藥品快遞到家等多元服務功能,努力「讓信息多跑腿、讓病人少跑腿」。

為提高基層醫院的中醫藥服務能力,給基層老百姓提供更為便捷的中醫藥服務,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牽頭組建了「湘中醫」醫療聯盟,目前已成立20個專科聯盟和1個專病聯盟,成員單位232家,開展大型巡診、巡講活動220餘次,開展學術科普講座270餘場,服務基層醫務人員4.8萬餘人次,實現了湖南省所有國家級貧困縣中醫院遠程醫療全覆蓋。

今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優化完善並正式上線了智慧雲醫院平臺,構建線上線下融合、信息共享、服務一體的中醫醫療服務新模式,實現了在線問診、中醫面診、線上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推送、藥品快遞到家等多元服務功能,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據不完全統計,今年2月至9月,醫院提供在線諮詢服務1.7萬餘人次,接診近1.3萬人次,開具處方5400餘人次。

長沙市第一醫院

在家線上看醫生,藥品快遞送上門

醫改故事

鄧奶奶最近總是睡眠不佳,四肢乏力,可是女兒出差了,自己一人不方便去醫院。鄰居告訴她,可以通過長沙市第一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線上看醫生。在鄰居的指導下,鄧奶奶打開醫院微信公眾號,點擊網際網路門診的「線上複診」,選擇了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湛韜。湛韜通過視頻在線問診,結合病史、以往病歷以及鄧奶奶的精神狀態,考慮為睡眠障礙、腦動脈硬化,開具了相關藥品。根據鄧奶奶的實際情況,湛韜和她約好了下周來醫院複查,並在網上開具了相關檢驗、檢查項目,鄧奶奶在線支付後,通過手機很快預約好了檢查、檢驗的時間。

當天下午,湛韜開具的藥品就快遞到了鄧奶奶家。「在家就能看醫生,藥品快遞送上門,要做的檢驗、檢查能提前預約,到時直接去醫院做,節省了很多排隊和跑腿的時間。」鄧奶奶連連為網際網路醫院點讚。

湛韜說,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後,患者實現了足不出戶就醫配藥,還能解決掛號、候診、取藥時間長的問題;醫生可以利用一些閒暇時間線上診療,緩解了門診工作負荷,也方便對一些定期隨診的病人進行管理,即使沒在門診也能對病人的情況進行問診追蹤。

創新舉措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醫院診療秩序,憑藉非接觸式診療的特點和減少聚集感染風險的優勢,網際網路+醫療出現蓬勃的應用前景,國家多部委連續發文,要求打通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最後一公裡」。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省級唯一、市級定點醫療衛生機構,長沙市第一醫院將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醫院建設。

7月1日,長沙市第一醫院網際網路醫院正式運營,通過傳統醫院與「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合,為患者提供分層、協同、聯合、全程、連續的醫療保健服務。

「除了線上諮詢、線上複診、線上護理門診、線上用藥諮詢等項目外,我們還在省內率先推出特殊門診續方、結算和電子醫保憑證線上掛號。」醫保科科長曹輝介紹,長沙市第一醫院是湖南省省本級、長沙地區醫保特殊門診定點醫院,同時也是湖南省醫保電子憑證試點醫院。湖南省省本級參保患者只要通過手機領取醫保電子憑證,便可在線上由醫生開具特殊門診處方,微信繳納個人自付部分後,醫院將治療藥品快遞配送到家;其他參保患者也可憑醫保電子憑證,在醫院線下辦理掛號、就診、購藥和門診、住院的醫保報銷業務。下一步醫保電子憑證還將開通支付功能,通過掃碼就可以直接用醫保個人帳戶支付醫藥費。

截至10月底,長沙市第一醫院累計為16912人次提供了線上醫療服務。今年7月,長沙市第一醫院還與長沙縣衛健局籤訂了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體系共建協議,連通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網際網路+醫療的方式,讓患者足不出社區就可享三甲醫院優質診療服務。

長沙市第四醫院

以醫聯體之「通」破解看病之「痛」

醫改故事

今年3月23日零時6分,長沙市第四醫院心血管三科副主任金靜的手機收到一張心電圖。原來是醫聯體單位長沙長好醫院剛收治了一名58歲突發胸痛的患者,長好醫院的醫生通過心電圖檢查考慮為急性廣泛前壁心梗,情況十分危險!於是,立即上傳患者信息至「長四醫胸痛中心」微信群,並撥打了長沙市第四醫院急診急救電話。

時間就是生命!零時24分,長沙市第四醫院救護車接到患者,金靜通過微信對院前急救進行遠程指導。同時,胸痛中心副主任醫師蔣志明立即通知醫院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隨時準備為患者手術。

零時40分,急診手術室做好術前準備。

零時45分,120救護車駛入醫院急診科,在那裡等候的急診急救中心醫護人員立即將患者推入急診胸痛中心搶救,然後,經綠色通道轉入手術室治療。同時,胸痛中心醫生立即與患者家屬籤署同意書,先手術,後繳費。

零時56分,蔣志明開始進行冠脈支架手術。44分鐘後,手術順利結束,患者胸痛症狀消失,生命體徵平穩。

金靜表示,急性心梗是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心臟危急重症,這名患者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得益於醫院胸痛中心與醫聯體急救聯盟前哨醫生院前、院內的通力合作、無縫對接,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救治時間。

創新舉措

近年來,長沙市第四醫院圍繞建設健康長沙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主動作為,穩妥、有序、統籌推進醫聯體建設。外派常駐醫聯體單位的醫生將四醫文化不知不覺中融入聯盟醫院的血液,分級診療有效提升了雙向轉診患者滿意率,滿意率95%以上。

「醫聯體是一項重大民生改革舉措,中醫講『通則不痛』,我們就是要通過醫聯體讓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破解群眾看病之『痛』。」長沙市第四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宋桂林表示, 面對醫改新形勢,醫院在改善醫療服務行動、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把醫聯體工作作為發展戰略之一,將醫療服務外延至城鄉基層。

長沙市第四醫院的醫聯單位已經覆蓋嶽麓區、高新區、望城區、寧鄉市全境,其中緊密型醫聯體22家、鬆散型醫聯體50家,派出近30名醫護專業人員常駐緊密型醫聯體單位,駐點開展建設幫扶工作,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以市四醫院為龍頭的大河西區域一體化醫療體系。與基層單位建立婦產科、兒科、重症醫學科專科聯盟和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腦卒中等常見病、慢性病專病聯盟。率先在長沙市開展「急診急救聯盟,急救醫生在行動」工作,籤約24家急救聯盟單位,29名前哨急救醫生。同24家養老機構建立醫養結合協議合作關係,為老人提供「三優兩免一陪」就醫服務。

長沙縣

醫防融合,引導慢病患者主動開展健康管理

醫改故事

「血壓138/84毫米汞柱,血壓控制得不錯。您別忘了接種流感疫苗。」在長沙縣星沙街道星郵小區,家庭醫生鄭奇上門給籤約對象張爹爹做隨訪。張爹爹今年76歲,有9年高血壓史、13年糖尿病史,是楊梅衝社區家庭醫生團隊的重點關注對象。

「還要控制體重、少吃鹽、戒菸限酒、保持心情愉快,我說得對不對?」張爹爹早已把鄭奇當成了老朋友。

「對對對,防治慢病不僅靠醫生管,還要進行自我管理。」鄭奇說。

長沙縣以家庭醫生籤約為突破口,推出「3+X」籤約服務,即在醫聯體內由1名全科醫生、1名公衛醫生、1名鄉村醫生加上1名護士或專科醫生組成家庭醫生團隊,共同籤約、共同履約。居民只需每個人每年交8元錢,就可以享受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如今,張爹爹還擔任了楊梅衝社區慢病自我管理小組組長。他所在的慢病自我管理小組,經常邀請長沙縣星沙醫院高血壓專科門診醫生講健康科普課,還經常組織唱歌、打腰鼓等文藝活動,生活健康又有滋味。

創新舉措

長期以來,高血壓等慢病的臨床治療與患者健康管理是分離的兩條線。這種「分」不利於慢病防治。

2018年6月,長沙縣成為湖南省基層高血壓醫防融合項目工作試點縣,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抓手,開啟了高血壓的慢病管理新模式。

大力推進「區域智慧醫療」建設,轄區內97萬居民的健康信息在縣內各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共享,實現了基本醫療、公共衛生、保健信息的數據共享和臨床與公衛的一體化應用。充分利用農村衛生信息系統,加速公衛與臨床的深度融合,開發長沙縣高血壓大數據分析平臺,對照高血壓患者病情程度,按照低危、中危、高危、極高危進行四色分型,實現分級分類管理。

老百姓在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看病,可以通過遠程門診直接連到長沙縣任何一家二級以上醫院,疑難雜症可遠程邀請省、市三級醫院專家會診,形成「未病早防治、小病就近看、大病專家看、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防治體系。

積極培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通過規範培訓、專家指導、綜合評價,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逐步讓慢性病患者從被動接受診治逐步轉變為對健康的主動管理。

長沙縣衛健局局長唐鋒表示,「醫防融合」不僅是新模式,更是疫情防控新要求,只有將「醫」與「防」有效銜接起來,才能更好地進行慢性病防治,讓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有機結合,並在應對重大疫情挑戰時發揮作用。長沙縣下一步將逐步開展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的醫防融合,進一步增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瀏陽市

全區域信息共享,率先實現「一卡就醫」

醫改故事

「現在不僅可憑身份證一卡就醫,轉院也不需要重複做檢查,省錢又省心!」11月5日,家住瀏陽市高坪鎮桃花村的盧女士,因「陰道流血查因」到瀏陽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門診。瀏陽婦幼保健院婦科劉中豔醫生仔細詢問了盧女士病史和就診情況後,進入就醫「一卡通」調閱平臺,查閱了她在瀏陽市中醫醫院的彩色B超都卜勒檢查結果,很快診斷為子宮肌瘤,建議轉為住院治療。

劉中豔介紹,瀏陽市就醫「一卡通」平臺啟用後,醫生能方便查到患者之前在其他醫院的診療信息,包括檢查報告、影像圖片、檢驗報告、門診處方等,能夠幫助醫生更全面、準確地掌握患者病情,同時也避免一些重複的檢查。

創新舉措

2018年,瀏陽市聚焦醫療領域信息孤島、數據不共享等突出問題,在全省率先啟動就醫「一卡通」項目,同年9月平臺上線,打造了「一卡通就醫、一站式服務、全區域信息共享、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就醫環境。

就醫「一卡通」改變以往「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弊端,居民憑身份證或社保卡,就可在瀏陽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掛號、診療、取藥、繳費、查詢報告等全流程服務。

居民只需在平臺進行實名認證,在市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記錄、住院記錄等診療信息數據將上傳至瀏陽市人口健康信息中心,形成個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檔案,居民可通過平臺隨時查閱個人健康檔案。

衛健部門可以通過平臺隨時了解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指標數據,授權調閱病歷、處方、檢查、費用等歷史數據,核實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為監管全覆蓋提供信息支撐和依據。平臺決策支持系統還具有綜合分析、統計報表和數據查詢功能,便於衛健部門及時掌握全市各醫療機構的財務運行狀況,為科學決策發揮重要作用。

為解決醫防分離、服務和管理脫節的問題,依託健康瀏陽大數據平臺,以高血壓、糖尿病為突破口,開發了「兩病」管理信息系統,深入推進醫防融合,實現了數據整合「一盤棋」、服務標化「一把尺」、管理應用「一體化」,打通了健康管理「最後一公裡」,促進了基層服務理念根本轉變,實現疾病負擔明顯減輕。

瀏陽市衛生健康局黨委書記、局長歐陽武表示,下一步,瀏陽市將再投入560餘萬元推進就醫「一卡通」二期建設,實現成熟度更高的信息互聯互通,實現鄉鎮看「小病」、強化鄉鎮轉「大病」、落實鄉鎮管「慢病」,建立新型三級醫療服務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寧鄉市

構建全域立體急救網,打通搶護生命健康的綠色通道

醫改故事

11月4日下午,家住寧鄉市龍田鎮的蔣先生突發頭暈、胸部悶痛、噁心嘔吐。

15時30分,家人把蔣先生送達流沙河中心衛生院就診。

經問診和心電圖檢查,15時35分,流沙河中心衛生院將檢查結果上傳至寧鄉市胸痛中心。胸痛中心主任醫師李慶軍第一時間回複診斷「考慮急性心肌梗死,需儘快介入手術治療」,並指示立即對患者予以雙抗負荷、調脂、抗凝等處理,以確保平安轉運。

15時45分,位於流沙河中心衛生院的120分站急救車接到總站派車指令。

15時57分,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後,急救車駛離流沙河中心衛生院。

17時15分,患者通過早已準備好的寧鄉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綠色通道,被直接送入介入室行急診冠脈造影術及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17時30分,醫生在病變處植入支架,患者血管恢復血流,轉危為安!

從救護車抵達醫院大門,到實施球囊擴張的時間,在醫學上被稱為「門球時間」,國際標準為90分鐘,這次對蔣先生的搶救僅用了短短15分鐘。

這樣的「生死時速」不是第一次上演。能一次又一次從死神手中搶回生命,得益於近年來寧鄉市委、市政府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力推動市域急診急救醫療體系建設,打通了一條護佑生命健康的綠色通道。

創新舉措

寧鄉市轄區狹長,從市區到最西邊的龍田鎮有81公裡,車程要120分鐘。過去,全市急診急救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市區,鄉鎮急救能力低,嚴重影響到偏遠鄉鎮居民急重症救治。近年,寧鄉市通過構建全域立體急救網,把急救車抵達時間縮短到30分鐘以內,大大提高了急救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按照「1+5+N」體系布局,在寧鄉市人民醫院建立急救指揮中心,在5個中心鄉鎮分別設置一個急救分站,在其他24個鄉鎮衛生院設立急救點,配備救護車32臺,統一裝備GPS定位系統,按就近、就急和病人自願原則,實行統一調度指揮,形成了縣域內「急救車城區10分鐘內到達、鄉村30分鐘內到達」的快速急救圈。

急救車上配備心電監護、除顫儀、呼吸機等,患者上車後,急救醫護人員將其基本情況、對症處理、手術意願等相關信息同步上傳至急救中心,院內急救專家提前準備,制定最優治療方案。急救中心整合各學科醫療資源,成立「胸痛、腦卒中、腫瘤、創傷」四大中心,對急危重症患者實行精準分類救治,全面提升了市域內急病、重病、大病、危病的救治能力。

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立後,到達寧鄉最西北28分鐘、最西23分鐘、最南11分鐘、最東南17分鐘、中部11分鐘,急診心梗患者死亡率由19.2%大幅下降至1.6%,平均住院天數由16.2天下降至7.2天;急性腦血管救治成功率達97%,病死率下降8%,致殘率下降11%。

寧鄉市人民醫院

黨建引領發展,用心解決患者的「煩心事」

醫改故事

近日,寧鄉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黃建軍,與醫保、藥廠工作人員一起來到黃材鎮石獅村村民淳小磊(患者均為化名)家中,把他所需的15箱腹膜透析液搬進家裡,碼放整齊。黃建軍仔細詢問了淳小磊用藥情況,查看了他的身體指標,然後開始幫他進行腹膜透析。

2011年,淳小磊患上了尿毒症,從此每天要進行腹膜透析代替部分腎功能,一天輸注的腹膜透析液就達8公斤。「過去每個月要去一趟醫院,一次拿夠一個月的藥,15箱共100多公斤全靠自己搬。」淳小磊算了一筆帳,每年光是去醫院取藥的路費就要花掉近3000元。自2019年11月寧鄉市腹膜透析病人歸口市人民醫院統一管理以來,醫院對每一名病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隨訪,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治療效果。11月8日,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聯合行動中,醫院與藥品配送公司籤訂了協議,確保今後每月將腹膜透析液集中配送至病人家中,減少病人路途奔波。截至目前,總共送藥上門898人次。醫院以零差率收取藥費,每年可為每名腹膜透析病人節約近7000元費用,切實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創新舉措

2018年12月,寧鄉市人民醫院被確定為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醫院。醫院加強黨建引領,努力打造「科技醫院、智慧醫院、平安醫院、和諧醫院」,把「責任文化」融入到改善醫療服務行動中,用心解決患者的「煩心事」。

過去,寶寶一出生,寶爸寶媽就要為辦理各種證件跑派出所、醫保局等多個部門。寧鄉市人民醫院經過深入一線調查走訪,認真聽取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建議,與多部門協調、合作,改造並整合原辦證中心,打造了全新的「五證合一」辦證中心。利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手段,與多部門信息共建共享,實現了出生醫學證明、兒童保健手冊、居民戶口簿、城鄉居民醫保參保、家庭醫生籤約證都在醫院辦結,實現了群眾「最多跑一次」,從過去需要填寫5份表格到如今1份表格,從過去要花費四五天時間縮短到10分鐘辦結。

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劉亮表示,要繼續把黨建融入醫院治理各個環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體系,引領醫院文化發展,形成最大合力,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讓寧鄉老百姓享受到更多「醫改紅利」。

芙蓉區

省級專家「下」小社區坐診,基層醫生「上」大醫院進修

醫改故事

「醫聯體真是為我們老百姓辦實事,在社區能找大專家看病,雙向轉診很方便。」昨日,吳劍平和劉愛華夫婦來到火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複診,向中心工作人員連聲稱讚。

10月28日,是湖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陳美娟在火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的日子。一大早,吳劍平老兩口找陳美娟看病,因高血壓、冠心病等病情需要,陳美娟把兩位老人轉至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住院治療,為了方便兩位老人互相照顧,還特為他們安排了一個雙人間。住院治療12天,二老的病情明顯好轉,陳美娟囑咐他們一定要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隨訪。

自芙蓉區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湖南省人民醫院搭建起緊密型醫聯體以來,真正打通了優質醫療資源服務基層群眾的「最後一公裡」,拉通了上下雙向轉診通道。截至目前,湖南省人民醫院已派出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康復科等科室副高以上職稱的200餘名專家,每兩周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查房、帶教,並加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協助開展上門履約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每年選送40餘名醫護人員到湖南省人民醫院進修學習。

創新舉措

芙蓉區以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連續3年,芙蓉區政府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設備、補服務、補人才」。實施城市醫聯體建設工作以來,芙蓉區形成了駐區三級公立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為主體,與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建的城市醫療聯合體。

在醫聯體內,著力搭建遠程心電會診平臺、遠程醫療健康教育平臺、遠程影像和B超平臺、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平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平臺,建立急危重患者轉診綠色通道和診療綠色通道。目前全區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面開展「24小時不打烊」便民醫療服務,湖南省人民醫院指導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急診急救知識培訓,急重危患者可通過24小時轉診服務電話及時轉診到湖南省人民醫院。轄區內的居民憑藉所在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填寫的「雙向轉診卡」,在湖南省人民醫院享受優先預約、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政策。

雨花區跳馬鎮中心衛生院

鄉村醫生沒了後顧之憂,村民就醫打通「最後一公裡」

醫改故事

「說實在的,過去我們總有怨言,感覺沒得到肯定,不知道老了以後怎麼辦。現在好了,感覺有家了,老有所依了。」近日,雨花區跳馬鎮三仙嶺村的村醫劉柱成說,他幹了20年村醫,如今真正有了歸屬感、獲得感。

村衛生室是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村醫是村民的健康守門人。雨花區通過探索推進緊密型鄉村衛生一體化的模式,為鄉村醫生解決了後顧之憂,也讓老百姓在村裡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劉柱成工作的村衛生室約80平方米,設有藥房、診室、治療室、處置室,電腦、多功能檢驗一體機、印表機等設備一應俱全。劉柱成和雨花區跳馬鎮中心衛生院籤訂聘用合同後,成為衛生院的一名職工,衛生院給他購買了「五險一金」,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創新舉措

曾經,村醫隸屬村委,管理在衛生院,村醫主要收入來源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撥款和部分醫療收入,沒有養老保障,沒有歸屬感;部分村醫未經正規院校培訓,沒有系統的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素質參差不齊,服務能力不高;村衛生室基礎設施設備落後,醫療設備還停留在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老三樣」,老百姓就醫捨近求遠。

由於缺乏保障,「老村醫不願退,新村醫進不來」,是阻礙農村醫療發展的癥結。如今,跳馬鎮中心衛生院將轄區內18個村衛生室納入統一管理,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與村醫籤訂聘用合同,採取了「七統一、兩獨立、一保障」的「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模式,即統一建設標準、人員安排、業務監管、制度建設、財務管理、藥品採購、績效考核,村衛生室的財務實行獨立核算和責任風險獨立承擔,同時建立完善經費保障和社會保障機制。

「村醫與衛生院籤訂聘用合同,納入檔案管理。從籤訂合同當月起,購買企業養老保險,從今年起,購買了住房公積金。村醫與在院的聘用職工社會保障費繳納基數相同,在實施『鄉村衛生一體化』後,衛生院一年要為17名村醫增加支出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費用約21萬元。」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彭國其說,雖然衛生院額外增加了支出,但現在村醫成為衛生院的職工,能安心工作了,村與村之間的配合度高了,村與鄉之間的緊密度高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做實了,老百姓受益了,也提高了鄉鎮衛生院的美譽度。

自實施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以來,跳馬鎮中心衛生院通過對村醫加強業務培訓和績效考核,提高村醫的服務能力和積極性。今年前3季度,村衛生室向衛生院轉診住院患者68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03人次。基層衛生人員人均服務數量增加,居民滿意度提高,鄉村醫生的養老問題得到保障,形成了政府、村民、村醫和衛生院都滿意的多贏局面。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彭放 鄧桂林 胡勇

編輯:周曼

相關焦點

  • 創新醫改|長沙縣:慢病管理健康生態背後的「醫防密碼」
    編者按:健康是幸福之基,醫改關係民生福祉。日前,長沙市進行2019年度醫改工作綜合評估,10家單位獲評「醫改創新突出單位」。如何通過醫改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的難點?醫改工作如何跟隨時代發展而創新變革?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走進10家「醫改創新突出單位」,深入探尋長沙醫改之道。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深化醫改場,邀請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上海市、江蘇省深化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浙江省深化醫改聯席會議辦公室等單位負責同志出席,介紹「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 湖南各界人士"把脈"醫改 全國人大代表傾聽民聲
    湖南各界人士"把脈"醫改 全國人大代表傾聽民聲 2008年10月28日 21: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長沙
  • 新醫改方案定稿有望本周公布 附加醫改名詞解釋
    鋪色市場化 新醫改方案定稿有望本周公布  本報記者 王世玲 北京報導  據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經過4個多月公開徵求意見和修訂,新醫改方案最終稿有望本周對外公布。  據消息人士透露,相比去年公布的新醫改方案徵求意見稿,最終方案修訂了130多處。其中,多半修改屬於語言、用詞的進一步規範、明晰。
  • 深化醫改強人才 2019天長醫改「再出發」
    央廣網合肥3月1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陳旭)在新一輪醫改中,安徽天長市確定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組建醫共體」的思路,探索出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天長市縣域內就診率達90.8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和住院人次較醫改前分別增長16.6%與41.9%;群眾就醫滿意度達97.6 %。
  • 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建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
    「現在總體改革的制度框架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健全,試點省份的推進機制初步健全,下一步是抓好督導考核、監測評價,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勵機制,建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的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調動地方改革的積極性。」11月17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介紹「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舉行發布會。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副司長薛海寧在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述。2015年至2016年,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分兩批確定了江蘇、浙江等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
  • 綜合醫改試點成效如何?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提高 建設「雲中心...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長沙報導&nbsp&nbsp&nbsp&nbsp11月26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深化醫改場
  • 北大顧昕:英國醫改對咱們啟示有多大|醫改|北大|顧昕|付費者|NHS|...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顧昕醫療體制改革是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這姑且不論,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在不斷地進行醫改,這倒是事實。美國歐巴馬總統2010年末籤署的醫改法案尚未完全付諸實踐,而為了醫改法案的生命能夠延續下去,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美國國會和某些州依然纏鬥不休。
  • 新醫改6年大眾仍抱怨看病貴 什麼稀釋了醫改獲得感
    原標題:新醫改6年大眾仍抱怨看病貴 什麼稀釋了醫改獲得感   胡學軍攝(人民視覺)   新醫改走過6個年頭,「看病貴」依然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醫改是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不是我們漠視這個問題的理由。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醫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 解讀「十二五」醫改規劃實施方案
    醫改「指揮棒」之下,改革的路徑更加清晰,如何踏踏實實走好這條醫改之路更加引人關注。  國務院醫改辦負責人談醫改「十二五」規劃  國務院日前發布了關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就此,記者採訪了國務院醫改辦公室有關負責人。  問:為什麼要制定醫改規劃?
  • 北京醫改後藥品價格每日必查
    (原標題:北京醫改後藥品價格每日必查)    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政策日前正式實施,北京市價格主管部門組成85個檢查組,對全市醫療機構開展統一價格檢查,重點檢查醫療機構是否按時準確執行醫改新政,是否存在不按規定執行明碼標價與收費公示制度,醫事服務費、435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不執行政府指導價等情況,檢查將持續到10月底,
  • 從長沙彈詞到方言Rap 長沙的說唱一直很韻味
    歐陽靖出生在美國,他參加嘻哈起源地美國的說唱節目,一口氣贏下了9場PK戰,一直殺入了該節目的「名人堂」,也成為了名人堂中唯一的黃種人,在大洋彼岸還發行了說唱樂專輯。對於這種實力數一數二的高手,眾多自負的參賽選手心悅誠服也就不足為奇。  其實長沙彈詞發展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出了一位集大成的人物。此前的廖、周、舒三派雖各擅勝場,但總體來說板式變化較少,比較呆板。
  • 醫改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你根本就不懂
    點擊查看 【導讀】醫改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以為醫改政策出臺了,就一定會利於大家賺錢。這實際上是一種過於天真的想法。醫改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顧及民眾的利益,而當前醫患矛盾如此尖銳,醫生和醫院怎可能從醫改中獲得巨額利益呢?
  • 啟動醫改11個年頭,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從2009年啟動醫改至今,株洲走過11個年頭。作為全國首批17個試點城市之一,株洲曾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株洲是如何突圍醫改深水區?有哪些啟示?近日,記者深入採訪,探究我市醫改一線的變革畫面。將「C位」留給村衛生室9月16日,秋風送爽。
  • 從「一粒藥」看「十四五」醫改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題:從「一粒藥」看「十四五」醫改新華社記者屈婷、趙丹丹、覃星星近5年的創新藥納入評審、大量「殭屍藥」面臨清退,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進入倒計時。此次調整力度空前,將是對14億人藥籃子的一次升級保障。
  • 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
    天長的醫改成果,也得到世界銀行行長、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以及醫改專家們的點讚。  「天長醫改的路是闖出來的!」2月10日,在「聚焦天長醫改」媒體見面會上,天長市衛計委黨委書記房曰林堅定地告訴在座的記者。天長在深化公立醫院改造中是如何發揮「龍頭」作用,又探索出了怎樣的醫改模式呢?
  • 醫改二十年,人民得到了什麼實惠?
    1、公費醫療應該是在2013年前後全面退出歷史舞臺的,要說這近二十年來,醫改以後,人民得到了什麼實惠?應該是喜憂參半、眾說紛紜的。總體上說,醫改雖然打破了大鍋飯、減輕了財政負擔,實現了相對的全民醫保、公平醫療,但在醫保資金的分配、報銷額度、醫療資源的享用方面,依然還是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以前是絕對平均主義、完全免費醫療,現在是強調醫院創收、利益優先、資源不均,通過這次重大的世紀大流行的新冠疫情證明,國家掌控醫療資源,堅持醫院的公辦性質,非常時刻、非常情況下實行免費治療,還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才是還醫於民、造福於民、對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負責的表現
  • 北大課題組宿遷醫改調研報告
    編者按:3月23日本報《宿遷3年來首次回應「賣光式」醫改》見報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衛生經濟專家李玲教授致電本報,表示將親赴宿遷調研。     宿遷醫改一直在全國媒體和專家的爭議中進行。如果宿遷的改革被肯定,那麼這種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的、市場化為主導的醫療衛生改革模式,將會成為「市場派」的有力說辭。
  • 銳觀察 | 透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二):解碼醫改的「天長樣板」
    他談到,在醫改前天長市存在著醫生亂開藥、重複檢查、過度醫療等狀況,造成群眾看病負擔較重,縣域醫療困境倒逼醫療體制改革。除此之外,對於天長市而言,醫改的迫切性還在於,亟待通過醫改來緩解即將「崩盤」的醫保基金。天長市地處江蘇腹地,距南京75公裡,距揚州不足50公裡,兩地的三甲醫院達到40多家,天長成了地區醫療「窪地」,超過兩成的天長患者會選擇揚州、南京兩地就醫。
  • 三個變化看焦作醫改-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樣一組數據背後,是河南省焦作市實施綜合醫改帶給群眾看病治病的三大變化。焦作市也先後被確定為國家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市、國家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市和全省唯一市域綜合醫改試點市。    變化之一——不懼「因病返貧」。「當時感到天都要塌了,沒想到政策這麼好。」博愛縣陽廟鎮沙丘鋪村村民王長運仿佛做夢一般。他去年因為肌肉營養不良症突發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