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健康是幸福之基,醫改關係民生福祉。日前,長沙市進行2019年度醫改工作綜合評估,10家單位獲評「醫改創新突出單位」。如何通過醫改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的難點?醫改工作如何跟隨時代發展而創新變革?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走進10家「醫改創新突出單位」,深入探尋長沙醫改之道。
紅網時刻記者 劉丹 長沙報導
長期以來,高血壓等慢病的臨床治療與患者健康管理是分離的兩條線。然而,這種分離並不利於慢病防治。
作為湖南省基層高血壓醫防融合項目工作試點縣,近年來,長沙市長沙縣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抓手,開啟高血壓等慢病管理新模式,讓醫療滲透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進一步築牢慢病防治公衛防線。
健康生態的背後,是長沙縣獨特的「醫防密碼」。
省事密碼:分級診療,患者就診更便捷
「發現血壓升高10餘年,血壓控制欠佳1天,暫未查明原因。」
前段時間,長沙縣星沙醫院高血壓專科門診接到安沙鎮衛生院傳來的一份患者主訴。該患者入院時血壓高達200/120mmhg,未能查明血壓升高的原因。於是,安沙鎮衛生院將患者情況發送至上級醫聯體單位星沙醫院申請遠程會診。
星沙醫院高血壓專科醫生劉維根據患者的入院記錄,考慮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為進一步確診,遂通過綠色轉診通道,讓患者無需掛號轉至星沙醫院接受治療。同時,醫院及時將患者情況錄入長沙縣醫療信息管理系統,便於後續的健康管理。
2020年10月27日,長沙縣星沙醫院醫務人員來到星沙街道涼塘路社區開展慢性病防控社會因素專項調查工作。
記者獲悉,近年來,長沙縣大力推進「區域智慧醫療」建設,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信息化系統,轄區內97萬居民健康信息在縣內各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共享。充分利用農村衛生信息系統,開發長沙縣高血壓大數據分析平臺,對照高血壓患者病情程度,按照低危、中危、高危、極高危進行四色分型,實現分級分類管理。
老百姓在鄉鎮衛生院以及村衛生室看病,可以通過遠程門診直接連到長沙縣任何一家二級以上醫院,疑難雜症可遠程邀請省、市三級醫院專家免費會診,形成「未病早防治、小病就近看、大病專家看、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防治體系。
省錢密碼:制度保障,慢病治療更優惠
「我有高血壓性心臟病,需要長期服用氯吡格雷,一盒只能吃七天,一個月光吃藥就要花五六百。今年開始,我發現這個藥降價了,一百多塊錢就能買齊一個月的藥量。」在星沙醫院取藥處,一位正在取藥的患者表示。
據星沙醫院工作人員介紹,氯吡格雷為抗血小板聚集藥品,屬於國家基本藥物,2020年1月以來,一盒氯吡格雷的價格從100多元下調至18元左右。
如今,在長沙縣,高血壓藥品不僅價格更便宜,可供選擇的種類也更多了。
長沙縣星沙醫院高血壓專科門診醫生正在為「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成員測量血壓。
2019年,長沙縣根據縣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需求,依據高血壓臨床大數據、指南推薦以及轄區實際用藥類別,制定了長沙縣高血壓藥品目錄,擴充了43種基層需要的高血壓藥品,解決了基層高血壓藥物短缺的問題,初步實現了縣域內高血壓藥品「同藥、同質、同價」。
此外,長沙縣城鎮居民醫保門診統籌門診醫療費用最高支付限額為800元,政策範圍內門診醫療費用的醫保支付比例達到70%以上。「兩病」(高血壓、糖尿病)用藥保障政策範圍內藥品費用不設起付線,年度最高支付限額內報銷比例達到70%,進一步減輕慢性病患者的經濟負擔。
省心密碼:家醫籤約,慢病管理更安心
「血壓138/84mmHg,高血壓控制得不錯,繼續保持。」在長沙縣星沙街道星郵小區,家庭醫生鄭奇正在給籤約對象張嗲嗲做隨訪。「秋冬季節來臨,且霧霾天多,要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多做手部運動,有利於防治慢性病。」
張嗲嗲今年76歲,有9年高血壓史,13年糖尿病史,是楊梅衝社區家庭醫生團隊的重點關注對象。鄭奇隔三岔五就上門為他量血壓、測血糖、指導用藥。
據介紹,長沙縣以家庭醫生籤約為突破口,推出「3+X」籤約服務,即在醫聯體內由1名全科醫生、1名公衛醫生、1名鄉村醫生加上1名護士或專科醫生組成,共同籤約、共同履約。居民只要每個人每年交8元錢,就可以享受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防治慢病不僅靠醫生管,還要進行自我管理。」張嗲嗲還擔任了楊梅衝社區慢病自我管理小組組長。他所在的慢病自我管理小組,經常聯合星沙醫院高血壓專科門診醫生,開展慢病講課,通過學習按摩、中醫養生功法等方式來控制血壓。
長沙縣積極培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通過規範培訓、專家指導、綜合評價,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在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逐步讓老年慢性病患者從被動接受診治逐步轉變為對健康的主動管理。
2020年7月,長沙縣成立慢病醫防融合管理中心,進一步明確完善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慢性疾病「縣治–鄉管–村訪」網絡。
長沙縣衛健局局長唐鋒表示,「醫防融合」不僅是新模式,更是疫情防控新要求,只有將「醫」與「防」有效銜接起來,才能更好地進行慢性病防治,讓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有機結合,並在應對重大疫情挑戰時發揮作用。下一步,長沙縣還將實施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的「醫防融合」,進一步增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