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捲入不雅視頻事件的教師,要理清其法律和道德責任,就算是為維護師德,也不宜搞「無過受罰」。相反,嚴格恪守法治精神、不隨意將師德約束面擴大化,才能更好地維護師德。
▲資料視頻截圖
文 |喻辛
據《揚子晚報》報導,鎮江高中教師康某與女學生的不雅視頻被他人發至網絡,引發社會關注。8月11日,鎮江市教育局人事處工作人員回應,據初步了解,不雅視頻中的當事女生已畢業,與涉事教師的師德師風並無關係。
但此後這方面的定性有了變動:8月12日,康某所在所在學校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發出《關於對康華老師不雅視頻網上傳播事件的初步調查處理通報》,稱當地教育局、學校認為,該教師拍攝不雅視頻,屬於低級趣味,有損教師師德,學校已將其「立即調離教學一線崗位,並責令其作出深刻檢查」。
耐人尋味的是,該校校方的嚴肅處理決定出來後,很多人卻為涉事教師鳴不平,認為問責處理欠妥。
這並非完全無據:在此事上,康某和女學生雖有師生關係,女方比康某小二十多歲,但康某已經離異多年,女方已經畢業6年;該校辦公室主任回應稱,女生畢業6年,兩人2020年確立戀愛關係。
他們拍私生活視頻,雖然為不良視頻傳播提供了「前提」,但只要他們不傳出,那或許就在男歡女愛的私域範疇。
事實上,當地警方也查明,視頻發布者潘某是發現女性朋友手機內不雅視頻之後,出於氣憤發到微信群,目前其已主動投案。在這事上,如果說誰要為不雅視頻造成的負面影響擔責,那也該是發布者與惡意傳播者。而康某則是事件中的受害者。
現在回頭看,當地教育部門人員起初的「與師德師風無關」回復,表現出了應有的克制。師德師風的確重要,但不宜將其內涵擴大化,把師德師風當一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連教師並不違法違紀的私生活行為都劃歸師德範圍,對其加以處罰。那樣只會助長「泛道德化」的傾向,抬高遵守道德的門檻。
耐人尋味的是,當地教育部門、學校口風的變化,跟輿論壓力或許不無關係。在不雅視頻最早爆出後,微信群內流傳的說法是男教師康某「出軌」,「聽說找了個小三」,所以很多不明真相群眾譴責聲一片,將矛頭對準了康某。若這些所說屬實,對康某的處理自然是合情合理。
可問題是,最終調查結論不支持這些「網傳說法」,很多輿論鞭撻也是被錯謬信息帶了節奏。在此背景下,有關方面顯然不宜屈從輿論壓力、被非理性訴求裹挾,不分是非、不論對錯就為迎合某些輿論而問責。
換句話說,學校方面要處理,也未嘗不可,前提是康某有違反法紀的行為。處理也得拿捏好「善為」的分寸,體現公平原則,經得起辯駁,而不能寬嚴失據,不該處分的考慮到「社會影響」也要處分——完全不顧個中的是非曲直,不管當事人是不雅視頻傳播的受害者還是助推者。在這起事件上,康某可能有考慮不周之處,但這很難上升到違反師德的層面上去。
事實上,在事件細節與真實情形浮出水面後,輿論風向也在變,在網上,對康某被處理持同情和鳴冤態度的人比比皆是。這也表明了一點,處分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和紀律為準繩,避免「無過受罰」的情況,切實體現依法治教精神。
當然,如果身為教師的康某還被發現未離婚前就出軌、曾利用教師權誘騙還在校的學生搞「師生戀」、利用教師權力為女學生謀私或搞「權色交易」等違紀違法情形,那依法依規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而現在的通報內容並未涉及這些。
說到底,對捲入不雅視頻事件的教師,要「一是一,二是二」地理清其法律和道德責任,就算是為維護師德,也不宜搞「無過受罰」。相反,嚴格恪守法治精神、不隨意將師德約束面擴大化,才能更好地維護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