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1945年美軍曾向日本空投了兩枚原子彈,執行任務的B-29最後也成功逃脫了核爆的死亡範圍,但這樣的成功先例實在太少了,況且美國把這些關鍵數據也捂得嚴嚴的,我國要走這條路就只能靠自己摸索與周密的策劃了。
據悉,這枚氫彈爆炸後衝擊波可達10公裡,光輻射可達18公裡遠,劃出的死亡半徑為45公裡。氫彈從打開艙門投下到爆炸總共才有45秒的時間,執行任務的轟-6轟炸機如何成功逃脫是一個嚴峻的問題。首先轟-6為了防光輻射特意進行了白色塗裝,並且在駕駛艙內壁加裝了鉛板用以防核輻射,另外在轟炸機比較脆弱的位置進行了加固,如機翼與機尾。接下來就是研究如何逃脫的問題了,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轟炸機沒能離開核爆最強的區域,以上的防護都不頂用,在瞬間連機帶人就會化成渣渣。
美軍作為首位使用飛機投放原子彈的國家,當時也是非常謹慎的,經過科學家的周密計算認為,B-29轟炸機在原子彈爆炸時最起碼要距離爆炸中心12.8公裡才能確保人機安全。原子彈為了達到最大的殺傷力,被設定在距離地面600米的高度爆炸,而飛機在投彈時距離地面是9.6公裡,原子彈從9.6公裡下降到600米耗時45秒。當時B-29的最大航速為574公裡/小時,相當於159米/秒,45秒能往回飛7.15公裡,投彈後原子彈拖著降落傘繼續在水平方向前行,在空氣阻力的影響下雖然會慢一些,但也能在45秒內飛出幾公裡的距離,這主要還是取決於轟炸機能逃多遠。用三角形公式大致計算得出斜邊的長度(即與爆心的距離),大約是11.5公裡。
從以上計算發現,B-29轟炸機在理論上安全的確已得到了保障,但是為了提高安全的係數,科學家們還為轟炸機設定了一個最佳的轉向角155度,這個角度是考慮到當時的風向與B-29轟炸機的性能,確保笨重的飛機在最短時間內轉向並全力逃離現場。當B-29轟炸機調好頭,機尾位置正好就是向著將要發生核爆的中心,這個措施能使得轟炸機在核爆中受到的傷害最小,相當於給這次行動上了一個雙保險。因為當年的轟炸機沒有超音速的飛行能力,因此只能通過各種複雜的計算來找到讓轟炸機獲得足夠的操作與逃命的時間,否則執行任務的飛機與駕駛員都會成為核爆的試驗品,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失敗重來的機會。
當時我國氫彈空投是由726號轟-6甲執行任務的,轟炸機以離地10公裡的高度向核試驗場飛去,速度保持在800公裡/小時。當轟炸機到達投靶範圍時,負責投彈操作的試驗員心情過分緊張而漏了一個操作動作,首次投彈沒能成功。
轟炸機只能拐彎飛走,同時向地面指揮員請示再次投彈,經同意後轟炸機繞了一圈重新進行靶區上空,然後按照事先早已策劃好的路線與速度進行二次投彈。航速800公裡/小時相當於222米/秒,投彈的高度為10公裡,氫彈在降落傘的控制下也是45秒後才啟動爆炸程序的,據悉,氫彈是在距離地面2960米的高度發生爆炸的,轟-6在45秒內能夠飛出近10公裡,按照三角形公式一算,距離爆炸中心最少也有12.3公裡,最後我國氫彈試爆成功,而且人機也安全返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