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兩輪電動車行業來講,2020年是豐收的一年。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電動自行車完成產量2548.0萬輛,同比增長33.4%。其中電動自行車製造企業營業收入759.9億元,同比增長26.9%,實現利潤總額30.0億元,同比增長30.5%。雅迪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家中日前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國標》出臺後兩輪電動車曾出現短暫下滑,但去年至今多重因素促進行業發展,特別是疫情後加速了行業朝著三方面轉變,第一是銷量的繼續提升,第二是小品牌逐漸在消失,第三是行業品牌集中度再提高。」第二季度開始行業出現井噴,需求量增加新京報:新國標出臺之後兩輪電動車市場出現了一些萎縮,但是今年換購需求增加,兩輪電動車市場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王家中:在新國標之後電動兩輪車曾出現短暫下滑,但是去年到今年多方利好促進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疫情之後加速了行業的三個轉變,第一個是銷量的繼續上升;第二個是小品牌在消失,也就是在十年前中國電動車品牌約1200家,到今天中國電動車品牌加起來共300家;第三個是行業品牌集中度提高,在2019年整個電動車前五名的佔有率是47.3%,如今前五名佔有率是66.4%,其中前三名是50.3%,也就是今年的前三名相當於去年五名的總和,這是行業產生的變化。新京報:現階段網際網路企業也在通過共享裝置進入這個市場,未來跟網際網路企業會是什麼樣的競爭態勢?王家中:雅迪始終圍繞著消費者的長期生活變化,始終圍繞著不同的消費者研發產品。根據雅迪對市場的觀察,公司目前主流消費者中,二、三線城市,加上農村市場的使用人群佔到整個消費者體量的70%,大城市消費者人群則佔20%-30%,所以公司第一步還是推出牢牢抓住主流消費群體的產品。對於新興人群的產品,智能化相關研發我們已經開始在做,公司推出的「冠智」系列產品和明年將推出的高端智能產品,都是為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至於對短途出行、長期公交出行,或者共享類、外賣車等,針對這些產品我們也在研發。未來不管什麼樣的生活模式,認真做好車是雅迪的本職工作。新京報:此前雅迪布局了「懂鋰」的快充網絡,目前的進展如何?無線充電系統什麼時候能布局到快充上面?王家中:鋰電池的安全性有隱患,也有充電時間長和使用壽命的問題,我們成立了懂鋰科技,旨在幫助消費者實現快速充電,實現雲平臺的管理,實現鋰電池生命周期全程監控的管理系統。目前我們率先在上海的一兩個區和寧德的一兩個區進行試點。無線充電能夠使兩輪電動車充電更便捷,我們設定了兩種未來家庭場景,可以通過無線充電系統減少充電困擾,將車推到平臺上可實現快充,充滿電可自動斷電。未來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將無線充電系統布局到共享兩輪電動車。加速海外市場營銷布局,秉承品牌出口與本土化生產新京報:在雙循環和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雅迪的出口策略是什麼?王家中:兩輪電動車行業中,中國目前佔了90%份額,在2020年4500萬-5000萬臺體量;相比之下在海外的電動車加起來大約有500多萬臺的體量,其中有380萬-400萬臺是電踏車,其他則是國內稱為新國標或者電摩的產品。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開始有補貼政策在拉動電動車的銷售,此外,菲律賓、韓國、歐洲等一臺車大概給予一萬人民幣左右的補貼;從未來的市場而言,東南亞地區和歐洲地區一定是空間非常大的市場;特別是電踏車到了2025年會達到2500萬臺銷量,未來雅迪會根據需要來發展自己的工廠。過去雅迪的出口更多是給企業做代工,從2019年之後雅迪主要是做自己品牌的出口,今年雅迪品牌出口量佔整個出貨量的95%,2019年雅迪在越南建立第一個生產基地,雅迪在進入越南第一年就拿下行業市佔率第一,今年佔有率約在11%。此外,今年我們在德國設立了中轉庫,服務歐洲客戶,對於未來電踏車,我們可能會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工廠。海外出口秉承著三個策略,一是帶著雅迪品牌出口,二是實行本土化生產,第三個是用當地的文化來管理當地的企業。新京報:從雅迪自身海外布局來看,不同市場會有什麼樣的側重?王家中:未來我們在國際市場上有兩重驅動,第一個做好歐洲市場的「一高一低」,即高速的電摩和低速的電踏車。第二個,在東亞市場做好適應他們國家發展的、跟國內相近的產品,根據每個國家的銷量情況,根據需求會逐步建立我們的工廠。新京報:雅迪在東南亞的競銷體系和國內的競銷體系是不是一致的?王家中:這是兩種模式,我們在國內的方式大概用的是以縣級為單位的營銷模式來做周邊網點的延伸和廣大農村地區,也就是二網的延伸方式。在東南亞或者歐洲市場採用的是不同方式,東南亞採用的是以省為單位的方式,偏向於用中國的方式來做。在歐洲等地區會結合當地的文化,當地的區域,用小代理制、直營制、聯合代理制或者合夥製做海外的市場。新京報:雅迪在高端產品上是如何考量布局的?王家中:像是推出的冠能系列以及明年推出的新品牌,更多是偏向於子母品牌。對於更高的消費群體,類似於更大功率的電摩、價格在5萬元以上的,我們會採用兩個品牌的方式。新京報記者 王琳琳 攝影 王琳琳編輯 李薇佳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