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青院士:耄耋之年仍親自實驗,為我國電化學領域培養大批人才

2020-12-11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96年,《人民日報》的記者採訪當時已經年過八旬的吳浩青院士時,看到他家中竟然擺放著許多儀器設備,問及原因,吳浩青院士笑著說:「實驗用的儀器,搬到家裡方便。」

原來,這是吳浩青院士為了得到新型儀器充電與放電情況的一手數據,而將實驗儀器搬回家裡的。因為這些數據每隔一個小時就得記錄一次,夜間也不能間斷,在家裡記錄方便些。

當時吳浩青院士已經82歲了,但他並沒有將這樣基礎的工作地交給助手或是學生,仍然堅持自己動手測量,為的就是能夠獲得第一手的實驗數據。這是他七十餘載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中的常態。

吳浩青

吳浩青,我國著名電化學及分析化學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從教七十餘年,他培養出了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49名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為我國化學領域的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桃李滿天下的碩果,與吳浩青院士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密不可分。

復旦大學餘愛水教授是吳浩青院士的學生,餘老師說,當年他跟吳浩青院士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同班同學打算出國,但有一門課的考試成績只有C,吳浩青院士便要求這位同學重修一次。因為在他看來,嚴格要求學生才是真正為他們好,在他的課堂裡,考C就是知識水平不過關的表現,必須重修。

1984年6月,復旦大學化學系電化學專業8

實驗是化學的基石,吳浩青院士不僅要求學生們積極做實驗,自己也長期紮根於實驗室中,即便是在他九十餘歲高齡時,還常去實驗室動手做實驗。他認為,如果自己不動手做實驗,就沒法真正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工作。

他對待科研的態度極為嚴謹和較真,不允許在實驗中有一絲的馬虎。對於實驗的數據,他常常要進行重複多次的實驗,以保證實驗結果的真實、準確、可靠。

吳浩青1987年10月在電化學實驗室做實驗

回顧自己的一生,吳老認為自己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教書,他把自己稱為快樂的教書匠。他說如果有來生,還是想做一名教師。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三尺講臺。

2008年4月,年邁的吳浩青院士將自己的積蓄捐給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成立了「吳浩青獎學金」,為培養學生傾盡心力,化作春泥更護花。

1978年8月於布達佩斯參加第二十九屆國

吳浩青院士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了自己的學生們,時刻關注著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為我國的電化學與分析化學領域培養了大批人才。以吳浩青先生為首的科研團隊,攻破了鋰離子電池的多個技術難關,為我國的信息及電子科技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他的學生們,也相繼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電化學研究的發展與進步。

閱讀更多科學家資料,請參考陳熙:《化作春泥:吳浩青傳》,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陳熙:《化作春泥-吳浩青傳》,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相關焦點

  • 有力人才支撐!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超1000萬人
    這意味著,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百廢待興,到研究生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研究生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重要基石。——1000萬,對教育事業而言,意味著基本實現了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
  • 鄭健龍院士:「真正引進為地方所有、地方所用的人才」
    湖南省要以開放的政策,引進各行各業發展的人才;要關注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加強青年優才的培養與推介;要改變「引不進、留不住」的局面,真正引進為地方所有、地方所用的人才。」   1月13日,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贊佳一行看望慰問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時,鄭健龍院士如是說。
  • 周恆院士與學子暢談「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本站訊 (通訊員 李定傑)11月21日,由學工部主辦,「含英班」四期承辦的「新元論壇之院士談創新」主題報告會在新校區杏蓀樓A102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恆與含英班、太雷班、書田班及各學院180餘名學生暢談「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 我國最偉大的大學之一,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值得國人敬仰!
    但其實在這之前,我國有一所實力非常強的軍事學府,它被稱為是我國最偉大的大學(除此之外清北老南大當然也能稱得上),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它就是哈軍工。哈軍工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因為它的校址在哈爾濱,所以通稱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 「化學院士」卓仁禧: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一生奉獻為中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生物醫用高分子學科在我國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我國並沒有相應的專門研究人員來鑽研此事,而年近半百的卓仁禧從美國進修回來後,毅然將自己的精力轉而投入到了生物醫用高分子的研究上。他相信自己眼光,就這樣,即使在科研條件極其惡劣、經費供應緊缺的條件下,卓仁禧仍是沒有放棄,高瞻遠矚、排除萬難,在武漢大學化學系開創了生物材料研究方向,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這些領域包括但不僅是藥物及基因傳遞載體,磁共振造影劑,固定化酶及其應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今天,這些領域在我國醫學研究事業上起到怎樣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
  • 我國這所頂尖211大學,到底有多牛?曾經一個系培養出20位院士
    大學,作為國家的高等教育學府,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地方。也因此,一個學校影響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培養出「高精尖」的人才。比如公認的名校哈佛、劍橋、斯坦福等等,不僅歷史悠久,還不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漫漫化學路——寫在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
    去年11月19日,他對年輕學者的工作做完最後評價和指導後溘然倒下,倒在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上。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遊效曾,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他始終踐行著祖輩的期冀——嚴謹治學、忘我耕耘。
  • 院士後備力量傑青、優青、青千三大人才培養情況
    大學科研中的三青人才是指《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傑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和《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青千》,這三大青年科研人才指標,決定未來各大學本科院士校友格局。獲得「傑青」的科研工作者,正處於科研創新的黃金年齡,大多數50歲左右,有小院士之稱。自1994年開始評選截至到2019年,排名前39位的大學「傑青」本科校友入選人數,教師入選人數,輸出傑青人才能力。
  • 招辦面對面 | 院士領銜,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浙江樹人大學2020計劃...
    學校有完善的獎勤助貸險及大額的獎學金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多年來,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7%以上、創業率位列全省前茅、50%的畢業生在杭州就業,為社會培養了8萬餘名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學校現有杭州拱宸橋校區和紹興楊汛橋校區,佔地1230餘畝,設有鄭樹森院士領銜的樹蘭國際醫學院等12個二級學院,建有李蘭娟院士領銜的樹蘭國際護理學院等11個行業學院。
  • 院士領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深圳技術大學聚龍學院成立
    吳以環表示,創新創業是深圳技術大學與生俱來的使命,成立聚龍學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推進一流應用型技術大學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希望學校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深圳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添磚加瓦,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
  • 騎自行車的北理工院士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中科大少年班培養的5位院士,其中4人為外國院士,人才都去哪了?
    少年班的創辦,可以說是寄託著時代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大學停止招生少年大學生,現在只剩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仍在辦少年班。我國最早的少年班是中科大的少年班,1978年3月,21名來自全國的少年經過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首批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僅14歲。
  • 北理工86歲院士這樣過教師節:百萬獎金,捐!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熱點】海澱86歲院士獲百萬獎金,他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北理工86歲院士這樣過教師節:百萬獎金,捐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實力強勁,我國重要的數學人才培養基地!
    二、學院概況學科地位吉林大學數學學院(數學系)是我國重要的數學研究與應用人才教學和科研培養基地,在國家每一次重大學科戰略布局中都處於首批之列。中心圍繞國家加強數學研究的發展戰略,強強聯合,建立開放融合機制,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發現、數學規律引導創新實踐,聚焦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衛星數據應用等領域,重點開展國家戰略項目的數學建模與算法、農作物人工智慧育種、遙感數據的處理與產業應用等關鍵問題的研究,建立我國在關鍵核心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 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忠傑:打造軟體領域的國之重器,培養軟體領域的傑出人才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忠傑的署名文章。
  • 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突破1000萬人
    這意味著,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百廢待興,到研究生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研究生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重要基石。——1000萬,對教育事業而言,意味著基本實現了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
  • 騎自行車上班的86歲院士獲百萬獎金,他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鍾南山院士畢業於哪?感謝這些培養了傑出人才的醫學院校!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王辰、喬傑三位院士出現在醫療隊名單中。而早先在疫情爆發初期,鍾南山院士便已隻身赴鄂。疫情來襲,大國之士勇擔重任。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挺進重災區,為我國科學防控疫情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1月28日,新華社發布文章《此刻,他們堪稱"國士"》,重點介紹了幾位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醫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