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86歲院士這樣過教師節:百萬獎金,捐!

2020-09-11 青春北京

22歲,本科畢業設計做出「新中國第一個電視頻道」;

24歲,建成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

30歲,參與設計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

61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75歲,「下海」創業設立學科性公司;

……

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從青絲到白髮,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毛二可院士不斷續寫傳奇。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

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科研:

為國防事業鍛造「千裡眼」

毛二可生於1934年,195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雷達系雷達設計與製作專業並留校任教,現為學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我國雷達領域,毛二可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長期從事雷達系統及其信號處理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針對空天地海複雜環境中目標檢測、成像、識別、跟蹤等難題,首創了多種雷達系統新體制及實時信號與信息處理新算法,多項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滿足了防空反導、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國家戰略需求,大幅提升了我國星、機、彈載雷達探測性能與反應速度,在我國雷達動目標顯示、動目標檢測和脫靶量檢測系統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雷達雜波抑制和新體制雷達研製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為國家國防建設和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也因此被媒體譽為為我國國防事業鍛造「千裡眼」的人。

一串串數字記錄了幾十年間毛二可的科研足跡:

1956年,在畢業設計階段,以毛二可為主的幾位同學成功完成了電視實驗發射中心的研究設計,取得了郵電部頒發的我國第一個電視頻道的執照。

1958年,留校兩年後,他建成了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

1964年,毛二可與同事們共同組建雷達研究所,並參與設計了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研製大型先進雷達的國家之一。

1993年,部隊某單位提出一項靶場測量設備的研製任務,該類型設備在世界上尚無成熟先例,毛二可領導課題組奮戰6年,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995年,毛二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些年,毛二可帶領團隊先後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重點科研任務三十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磅獎項。

育人:

主動向年輕人讓獎項

如何為年輕人營造一個「天高任鳥飛」的環境,是毛二可年過半百之後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他提出了聞名北理工的「三讓」原則:向年輕人讓項目主要負責人位置,向年輕人讓獲獎殊榮,向年輕人讓自己擔任的專業學會委員職務。

他帶領建立了「構建大團隊、形成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生大成果」的高校基層科研單位運行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凝聚人、培養人、寬容人」的育人方法,為我國國防、科技、教育等領域培養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多年來,毛二可所在的團隊累計培養博士生近300人,碩士生超過1000人,其中含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並培養包含高校校長、部隊將軍、軍工集團總經理等高層次領軍人才數十名,在先進雷達、無人偵察、軍用電子對抗、空天遙感、5G通信、自動駕駛等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

毛二可團隊現有教師60人,其中高級職稱27人,形成了一支包括長江學者、國家傑青、萬人領軍、973首席等優秀人才的富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科研創新隊伍。

創業:

75歲下海試水產業化

除了深耕科研,毛二可也著眼於科研成果轉化。2009年,75歲的毛二可院士「下海」了,他帶領學校雷達所近一半的研究成員創立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新公司組建後,雷達所負責基礎研究、原理性試驗和樣機製造,後續工程化試製、推出正式產品、市場營銷等都交給理工雷科,真正實現「產學研」一條龍。

突出成就來自超常勤奮。談起工作節奏,毛二可是名副其實的勞模,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個小時,幾乎每個節假日都在實驗室或外場試驗基地度過。有一回,大年三十晚上,他來到實驗室工作,發現沒有動力用電,就從日光燈管插座上接出照明用電,打開了示波器。2016年,本報的回訪曾提到,年過八旬的毛二可院士仍堅持每天工作8小時,周末、寒暑假亦不例外。

在北京理工大學,師生們經常看到這樣一道熟悉的風景:白髮蒼蒼、一身素衣的毛二可,騎著一輛老舊的二八自行車穿梭於校園,無論春夏秋冬,從不間斷。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他仍堅持奮戰在我國雷達領域教學科研工作第一線。

昨天的頒獎現場,穿著白襯衣、黑色西褲、面容清瘦的毛二可院士走上講臺,北理工黨委書記趙長祿,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他頒發「懋恂終身成就獎」獎盃和證書。大紅的榮譽證書在手,毛二可仍然謙遜如常,他說,「感謝學校創造這麼好的條件」。

毛二可院士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北理工副校長龍騰等嚮導師獻上鮮花。

對於百萬元重獎,毛二可看得淡然,他將捐出獎金,設立基金,用於支持學校教育事業發展。

新聞背景

「懋恂終身成就獎」是北京理工大學人才培養最高榮譽,用以表彰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取得卓越成就的優秀教師。該獎項原則上每5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表彰1到2人,設立獎金100萬元。「懋恂」取自北理工延安辦學時期老校長徐特立先生的原名,意為勤勉奮進、誠信謙遜。2018年,北理工正式設立「懋恂終身成就獎」,86歲仍執教三尺講臺的兩院院士王越先生獲首獎。

編 輯 | 張 妍 校 審 | 張姮姮

來 源|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敏

相關焦點

  • 北理工86歲院士這樣過教師節:百萬獎金,捐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百萬獎金,捐!騎自行車的北理工院士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熱點】海澱86歲院士獲百萬獎金,他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騎自行車上班的86歲院士獲百萬獎金,他做了這個決定
    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 地標建築亮出「老師,您辛苦了」,北京教育系統誠意「表白」教師
    ■最高榮譽致敬耄耋教授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從22歲本科畢業設計做出「新中國第一個電視頻道」,30歲參與設計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61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到75歲「下海」創業設立學科性公司,有一位師者不斷續寫傳奇,他就是著名雷達專家、北理工教授毛二可。
  • 北京這兩位老教授各獲百萬元重獎,其中一位已百歲
    他是兩院院士,也我國著名的雷達系統專家,曾研製出「中國第一臺火控雷達301系統」,今年86歲仍在堅守三尺講臺,他是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王越。在教師節來臨,北理工授予這位老先生「懋恂終身成就獎」以及100萬元獎金。
  • 這位86歲的老校長堅守講臺 獲百萬大獎當場捐出
    「王院士講的課不像其他專業基礎課,講很多公式和計算方法,他並不是告訴我們怎麼做題,而是告訴我們如何把各科知識整合起來,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盧金鐸說,「對我們來說,相當於一個知識的升華吧,所以聽起來常常覺得意猶未盡,一點兒不覺得累。」
  • 中國日記·9月12日丨百萬獎金全捐,感動人的不止是淡泊名利
    近日,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面對「獎金準備怎麼分配」的提問時,他表示百萬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這已不是老先生第一次捐掉獎金了。王振義院士也由此獲得中國最美醫師稱號,被全球萬千患者譽為真正的藥神。今年2月,在上下一心抗疫的關鍵時刻,一份捐款公告引起公眾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分兩次向武漢捐款650萬元。他表示,自己只是想「為國分憂,為民解難」。據報導,此前2019年1月,錢七虎院士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一周後,就毅然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重點資助西部貧困學子。
  • 東大呂志濤院士去世1周年 遺孀捐百萬設教育基金
    就在這一天,呂院士遺孀王鳳英作出一個決定,向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捐款100萬元,成立「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支持東大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建設,為學生提供獎助學金。現代快報記者得知,王鳳英女士捐出的100萬元中,有50萬是呂院士獲得的2016年江蘇省科學技術貢獻獎獎金,另外50萬則是夫婦倆多年來的積蓄。「把錢捐給老伴一生熱愛的科研事業和學生,我覺得值得,他要是在世,也會這麼做。」
  • 老院士左手領獎右手把百萬元獎金捐還學校獎勵後學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實習生 陳玲)「我非常感謝北京理工大學、感謝我的團隊和我的學生,我也在這裡表個態,我將把我所獲得的懋恂獎獎金全部捐給北京理工大學,希望這筆獎金能為支持我成長工作一輩子的地方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得知自己獲得北京理工大學第二屆「懋恂終身成就獎」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如是說。
  • 院士捐出國家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用於人才培養
    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8月3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個人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慶86歲壽辰 家人150萬捐公益
    博士於今(25日)慶祝86歲壽辰,何夫人藍瓊纓聯同5名子女超瓊、超鳳、超?、超儀和猷龍在賀壽之餘,捐出港幣150萬元,支持公益金推行的「賀禮捐公益」籌募活動,與香港逾百萬名有需要的人士分享快樂。博士於今(25日)慶祝86歲壽辰,何夫人藍瓊纓聯同5名子女超瓊、超鳳、超?、超儀和猷龍在賀壽之餘,捐出港幣150萬元,支持公益金推行的「賀禮捐公益」籌募活動,與香港逾百萬名有需要的人士分享快樂。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何鴻?博士昨表示:「很感激家人對我的支持。一如既往,我們將集結力量,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
  • 東大呂志濤院士去世一周年,遺孀王鳳英捐100萬成立科技教育基金
    現代快報記者得知,王鳳英女士捐出的100萬元中,有50萬是呂院士獲得的2016年江蘇省科學技術貢獻獎獎金,另外50萬則是夫婦倆多年來的積蓄。「把錢捐給老伴一生熱愛的科研事業和學生,我覺得值得,他要是在世,也會這麼做。」王鳳英說。
  • 88歲奶奶用魚骨等創作工藝畫 參賽獲數萬元獎金後全部捐出
    88歲奶奶用魚骨等創作工藝畫 參賽獲數萬元獎金後全部捐出時間:2020-09-24 14:46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88歲奶奶用魚骨等創作工藝畫 參賽獲數萬元獎金後全部捐出 每隔一段時間,在杭州市競舟路農貿市場裡,攤販們都會遇到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勾著腰在水產區四處撿拾蟹腳
  • 班主任病逝,捐百萬遺產給學校: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在山西臨汾襄汾中學的張臨生老師,在病逝之前把自己的百萬遺產全部捐給了學校,留給學生當獎學金。2019年5月,張老師因病不幸逝世,臨走之前,他把自己價值百萬的房子和45萬存款全部捐給學校,希望能用這些錢辦一個獎學金,幫助更多學生。而學校也計劃將張老師的存款再買一套房子,總共兩套房子出租,把出租賺到的錢用於貧困學生的教育上。
  • 東大呂志濤院士去世一周年,遺孀王鳳英捐100萬成立科技教育基金——
    現代快報記者得知,王鳳英女士捐出的100萬元中,有50萬是呂院士獲得的2016年江蘇省科學技術貢獻獎獎金,另外50萬則是夫婦倆多年來的積蓄。「把錢捐給老伴一生熱愛的科研事業和學生,我覺得值得,他要是在世,也會這麼做。」王鳳英說。
  • 聽聞家鄉要建新醫院 南安96歲老太捐出百萬積蓄
    鎮村及醫院一行人來到老人家中表示感謝  ■早報記者 陳玲紅 通訊員 黃瑜鵬 文/圖(圖片由石井鎮鎮政府提供)  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日前頒獎,86歲的馬旭因將自己1000萬元的積蓄全部捐給家鄉助學而獲殊榮。
  • 浙大李蘭娟院士獲獎300萬,全捐!為了他們……
    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李蘭娟院士(個人)獲得大會首次頒發的科技大獎。科技大獎每個獎金達300萬元。得知科技大獎獎金有300萬元,李蘭娟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計劃把獎金的1/3獎勵團隊,2/3捐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和培養人才。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給李蘭娟院士頒獎。
  • 北理工珠海學院召開臺灣教師座談會
    北理工珠海學院召開臺灣教師座談會 2016年10月26日 08:5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院長趙顯利,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龐思勤,學院相關領導,張百棧教務長等10位臺灣教師代表,以及市臺辦幹部參加了座談。  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龐思勤代表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歡迎臺灣教師加入學院這個大家庭,向臺灣教師介紹了珠海市的情況和珠海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以及學院建立12年以來的發展和變化過程。
  • 86歲院士因感染冠狀病毒去世,華中科技大學已痛失4位知名學者
    就在上周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段正澄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歲。北京大學教授張海霞在個人博客上寫道,段正澄是在春節前去同濟醫院看牙感染上新冠肺炎而住院的。如今,華中科技大學校園裡還有一棵樹,就是段正澄院士院士入學時種下的。段院士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其中二等獎的3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於10年:研製全身伽瑪刀,10年;研究雷射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