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本科畢業設計做出「新中國第一個電視頻道」;
24歲,建成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
30歲,參與設計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
61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75歲,「下海」創業設立學科性公司;
……
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從青絲到白髮,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毛二可院士不斷續寫傳奇。北京理工大學昨天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86歲的毛二可榮獲學校人才培養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
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
科研:
為國防事業鍛造「千裡眼」
毛二可生於1934年,195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雷達系雷達設計與製作專業並留校任教,現為學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我國雷達領域,毛二可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長期從事雷達系統及其信號處理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針對空天地海複雜環境中目標檢測、成像、識別、跟蹤等難題,首創了多種雷達系統新體制及實時信號與信息處理新算法,多項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滿足了防空反導、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國家戰略需求,大幅提升了我國星、機、彈載雷達探測性能與反應速度,在我國雷達動目標顯示、動目標檢測和脫靶量檢測系統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雷達雜波抑制和新體制雷達研製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為國家國防建設和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也因此被媒體譽為為我國國防事業鍛造「千裡眼」的人。
一串串數字記錄了幾十年間毛二可的科研足跡:
1956年,在畢業設計階段,以毛二可為主的幾位同學成功完成了電視實驗發射中心的研究設計,取得了郵電部頒發的我國第一個電視頻道的執照。
1958年,留校兩年後,他建成了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
1964年,毛二可與同事們共同組建雷達研究所,並參與設計了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研製大型先進雷達的國家之一。
1993年,部隊某單位提出一項靶場測量設備的研製任務,該類型設備在世界上尚無成熟先例,毛二可領導課題組奮戰6年,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995年,毛二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些年,毛二可帶領團隊先後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重點科研任務三十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磅獎項。
育人:
主動向年輕人讓獎項
如何為年輕人營造一個「天高任鳥飛」的環境,是毛二可年過半百之後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他提出了聞名北理工的「三讓」原則:向年輕人讓項目主要負責人位置,向年輕人讓獲獎殊榮,向年輕人讓自己擔任的專業學會委員職務。
他帶領建立了「構建大團隊、形成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生大成果」的高校基層科研單位運行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凝聚人、培養人、寬容人」的育人方法,為我國國防、科技、教育等領域培養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多年來,毛二可所在的團隊累計培養博士生近300人,碩士生超過1000人,其中含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並培養包含高校校長、部隊將軍、軍工集團總經理等高層次領軍人才數十名,在先進雷達、無人偵察、軍用電子對抗、空天遙感、5G通信、自動駕駛等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
毛二可團隊現有教師60人,其中高級職稱27人,形成了一支包括長江學者、國家傑青、萬人領軍、973首席等優秀人才的富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科研創新隊伍。
創業:
75歲下海試水產業化
除了深耕科研,毛二可也著眼於科研成果轉化。2009年,75歲的毛二可院士「下海」了,他帶領學校雷達所近一半的研究成員創立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新公司組建後,雷達所負責基礎研究、原理性試驗和樣機製造,後續工程化試製、推出正式產品、市場營銷等都交給理工雷科,真正實現「產學研」一條龍。
突出成就來自超常勤奮。談起工作節奏,毛二可是名副其實的勞模,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個小時,幾乎每個節假日都在實驗室或外場試驗基地度過。有一回,大年三十晚上,他來到實驗室工作,發現沒有動力用電,就從日光燈管插座上接出照明用電,打開了示波器。2016年,本報的回訪曾提到,年過八旬的毛二可院士仍堅持每天工作8小時,周末、寒暑假亦不例外。
在北京理工大學,師生們經常看到這樣一道熟悉的風景:白髮蒼蒼、一身素衣的毛二可,騎著一輛老舊的二八自行車穿梭於校園,無論春夏秋冬,從不間斷。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他仍堅持奮戰在我國雷達領域教學科研工作第一線。
昨天的頒獎現場,穿著白襯衣、黑色西褲、面容清瘦的毛二可院士走上講臺,北理工黨委書記趙長祿,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他頒發「懋恂終身成就獎」獎盃和證書。大紅的榮譽證書在手,毛二可仍然謙遜如常,他說,「感謝學校創造這麼好的條件」。
毛二可院士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北理工副校長龍騰等嚮導師獻上鮮花。
對於百萬元重獎,毛二可看得淡然,他將捐出獎金,設立基金,用於支持學校教育事業發展。
新聞背景
「懋恂終身成就獎」是北京理工大學人才培養最高榮譽,用以表彰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取得卓越成就的優秀教師。該獎項原則上每5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表彰1到2人,設立獎金100萬元。「懋恂」取自北理工延安辦學時期老校長徐特立先生的原名,意為勤勉奮進、誠信謙遜。2018年,北理工正式設立「懋恂終身成就獎」,86歲仍執教三尺講臺的兩院院士王越先生獲首獎。
編 輯 | 張 妍 校 審 | 張姮姮
來 源|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