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呂志濤院士去世1周年 遺孀捐百萬設教育基金

2020-12-17 江蘇頻道

呂志濤院士遺孀王鳳英

用硬紙殼做框架的紙盤時鐘

學生們送給呂院士的卡片

2018年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預應力學科帶頭人呂志濤先生病逝一周年。就在這一天,呂院士遺孀王鳳英作出一個決定,向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捐款100萬元,成立「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支持東大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建設,為學生提供獎助學金。

現代快報記者得知,王鳳英女士捐出的100萬元中,有50萬是呂院士獲得的2016年江蘇省科學技術貢獻獎獎金,另外50萬則是夫婦倆多年來的積蓄。「把錢捐給老伴一生熱愛的科研事業和學生,我覺得值得,他要是在世,也會這麼做。」王鳳英說。

他是大山裡

走出來的大學生

「作出捐款百萬的決定,並不是突然的。」王鳳英說,早在2000年,呂志濤院士獲得何梁何利基金年度大獎,當時就將全部20萬元獎金捐了出來,10萬元給東大,10萬元捐給浙江新昌中學和澄潭中學,設立獎學助學金。「因為他是小山村裡走出來的,受資助才考上大學,所以他十分感恩。」

1937年,呂志濤出生在浙江省新昌縣一個小山村裡,家境貧寒,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近10歲時,體重只有30斤。他的母親一直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東拼西湊借錢讓兒子上了學。呂志濤也非常爭氣,讀書勤奮。

然而,呂志濤讀完初一後,因貧窮輟學了。在家大半年,學校老師陸續來訪,勸說他回去讀書。有一天,校長親自找上門來說,「呂志濤一定要繼續讀書,他將來必定是個人才,他的學費我免了!」就這樣,在校長的支持下,呂志濤重回校園。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讓他更懂得珍惜和努力,一年半後考入縣高中——新昌中學。1956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他知道自己條件並不優越,也不是天才,但幸運的是,他努力學習,遇到機遇,把握機遇。」王鳳英說,正是看中了呂志濤身上那股拼搏勁兒,自己嫁給了他。

1961年,呂志濤成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研究生,1986年以副教授身份,破格擔任可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導師;1997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土木工程預應力學科帶頭人,2000年獲得何梁何利獎,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結婚五十年,她照顧他五十年

「呂院士取得這麼多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師母悉心照顧、默默奉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劉靜說,師母不僅在生活起居上悉心照顧,在工作上也幫了不少忙,是呂院士的賢內助。

王鳳英還記得1970年的一天,呂志濤從一個實驗工地回來,臉色煞白,額頭冒虛汗。「他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王鳳英,我手臂好像扭傷了。』」王鳳英趕緊陪他到鼓樓醫院檢查,發現是鎖骨骨折。

原來,呂志濤前兩天坐公交車去實驗工地時,一個急剎車,他摔倒受了傷,可還是在工地堅持了三天,直到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才回來看醫生。「最麻煩的是,鎖骨骨折必須靜臥或者坐著,據說一年以上才能恢復。」王鳳英說,她從醫生那裡得知「三七」對骨折恢復有效,為了讓丈夫儘快康復,就咬牙花了不少積蓄買藥,「將近一年,每天黃酒配三七粉餵他服用,一天也沒落下。」

期間,夫妻倆遇到了麻煩事——前兩次複查,醫生發現呂志濤骨頭一直沒有好轉,而且有加重的趨勢。「我很納悶,就問他怎麼回事,他終於坦白說自己常悄悄用手寫字、計算。」王鳳英了解丈夫的性格,為了讓他安心養病,她心一橫,把丈夫的筆記本和筆捆在一起吊在了陽臺上。

王鳳英說:「那段時間,我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回來做呂老師的秘書,他說什麼,我寫什麼,經常寫到夜裡一兩點。直到他順利完成了科研報告。」

1994年,呂志濤主持南京電視塔預應力工程施工時,不巧股骨頸骨折,後來一直行動不便。為了及時攻克難題,他拄著拐杖來到施工工地,查看15米高旋轉了5圈的螺旋樓梯設計問題。「他身體不好腿不行,那時候還不願意坐輪椅,我就是他的活拐棍,手一招就來了。」王鳳英笑著說,「結婚五十年,照顧五十年,唯一遺憾的是,電視塔落成後我還沒上去過,不能站到老伴設計的旋梯上俯瞰全南京。」

他們簡樸淡泊,為後輩樹立榜樣

「我是呂老師最早的一批學生,呂院士對學生的關心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很多學生都視他為父親。」呂院士大弟子、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的孟少平回憶說,「我們班一個同學生病了,當時呂院士自己也躺在病床上,還特別囑咐師母熬了湯送到學生宿舍。逢年過節也要喊我們到家裡吃飯。晚年他在病床上,也對學生有問必答。」

1997年,呂志濤被評為院士後,全國不少高校想聘用他,有的開出百萬年薪吸引他,但他都不為所動。「留在東大一是為了回報東大對他的栽培,二是呂老師本來就生活簡樸,對金錢看得很淡。」孟少平說,當時呂老師一家四口住在63平方米的筒子樓,領導來看他,大部分人只能站在門外,直到2002年住房條件才有所改善。「呂老師嚴謹治學、淡泊名利以及提攜後輩的精神,影響了我的一生。」

呂院士的女兒、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呂清芳也說,父親在家能省則省,但對待學生十分大方。

「這都是我爸從不用的紙袋子上拽下來的繩,捨不得扔,總說留著可以綑紮東西。」呂清芳指著一抽屜的麻繩說,父親的節省常讓她哭笑不得,用硬紙盒做的文件夾,用列印紙背面做的電話本……最經典的就是掛在臥室牆上的一個紙盤時鐘。「時鐘原來的外殼壞了,父親就用普通硬紙殼做了框架,報紙上剪下1-12個數字作為鐘盤,始終不肯換新的。」

1月20日是王鳳英78歲生日,提前兩天,家裡門鈴就響個不停,來的都是呂院士的學生。「王老師,生日快樂,我們來包餃子!」「王老師,要下雪了,我買了些米和牛肉來,您看看夠不夠。」記者的採訪幾次被這樣暖心的話語打斷,王鳳英起身迎接、再送走他們。在她看來,丈夫的學生就是她的學生,是一群可愛的「孩子」。

「把錢捐給老伴一生熱愛的科研事業和學生,我覺得值得,老伴要是在世,他也會這麼做。」王鳳英總是這麼說。

1月11日,呂志濤院士去世一周年,200多位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在表達哀思的同時,也籌集了300萬元善款,注入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受老師和師母的影響,大家都願意出一份力,為基金捐款,讓呂院士『創新報國,大愛育人』的精神得以傳承。」孟少平說。

相關焦點

  • 東大呂志濤院士去世一周年,遺孀王鳳英捐100萬成立科技教育基金
    2018年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預應力學科帶頭人呂志濤先生病逝一周年。就在這一天,呂院士遺孀王鳳英作出一個決定,向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捐款100萬元,成立「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支持東大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建設,為學生提供獎助學金。
  • 東大呂志濤院士去世一周年,遺孀王鳳英捐100萬成立科技教育基金——
    2018年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預應力學科帶頭人呂志濤先生病逝一周年。就在這一天,呂院士遺孀王鳳英作出一個決定,向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捐款100萬元,成立「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支持東大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建設,為學生提供獎助學金。
  • ...者劉永坦院士偕夫人致敬哈工大 800萬元獎金傾囊捐贈設立教育基金
    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為劉永坦院士、馮秉瑞教授頒發捐贈紀念獎牌、證書及教育貢獻獎獎牌。辛然攝黑龍江日報8月4日訊 3日,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永瑞基金捐贈紀念獎牌頒發儀式在該校舉行。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劉永坦院士表示,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能夠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國家、社會和學校,給了我很多榮譽。
  • 百萬獎金,捐!騎自行車的北理工院士做了這個決定
    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這些年,毛二可帶領團隊先後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重點科研任務三十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磅獎項。
  • 蘋果和賈伯斯遺孀等捐1200萬美元 幫助解決飢餓問題
    該組織的緊急響應基金參與了此次疫情救援,該基金 北京時間4月3日早間消息,據外媒報導,蘋果、賈伯斯遺孀勞倫·鮑威爾·賈伯斯(Laurene Powell Jobs)、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和福特基金會近期共同向新的籌款項目「美國食品基金」進行了捐款。
  • 北理工86歲院士這樣過教師節:百萬獎金,捐!
    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 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1995年,毛二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年,毛二可帶領團隊先後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重點科研任務三十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磅獎項。
  • 北理工86歲院士這樣過教師節:百萬獎金,捐
    昨天的典禮也頗有「排面」,北理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為毛二可頒獎,兩位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和王沙飛也為導師獻花。對於100萬元獎金,毛二可將悉數捐出,設立基金,支持學校發展。1995年,毛二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年,毛二可帶領團隊先後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重點科研任務三十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磅獎項。
  • 金大中遺孀去世 金與正向韓方遞唁函
    金大中遺孀去世 金與正向韓方遞唁函鄭昊寧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胞妹、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部長金與正12日前往板門店,就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的遺孀李姬鎬去世向韓國官員遞交弔唁信。韓聯社報導,韓方官員11日經由設立在朝鮮邊境城市開城的韓朝共同聯絡辦事處向朝方通報李姬鎬去世消息。鄭義溶回到韓國首都首爾後向李姬鎬的家屬轉交弔唁信和花圈。他沒有披露弔唁信內容。
  • 蘋果和賈伯斯遺孀等捐1200萬美元成立基金會,幫助解決飢餓問題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蘋果最新資訊 > 正文 蘋果和賈伯斯遺孀等捐1200萬美元成立基金會,幫助解決飢餓問題
  • 「學生就是我的孩子」,班主任去世後百萬遺產捐學校
    張臨生老師終身未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並立下遺願,將百萬房產和存款都捐給了學校。生於1960年的張臨生在襄汾中學工作了38年,2019年5月因病不幸離世。張臨生哥哥張愛國稱,弟弟生前曾說過:學校就是他的家,學生們就是他的孩子。他終身未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並立下遺願,將百萬房產和存款都捐給了學校。
  • 山西一班主任因病去世,將百萬遺產捐學校:學生就是我的孩子
    他終身未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並立下遺願,將百萬房產和存款都捐給了學校。網友評論對此,網友們紛紛點讚(原標題:班主任因病去世將百萬遺產捐學校:學生就是我的孩子!)
  • 盧耀如院士捐資360萬元 設立「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
    4月11日,已屆88歲高齡的著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盧耀如個人捐資360萬元人民幣,在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下設立 「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用於支持、推動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支持這些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等。該基金以360萬元為啟動基金,接受國內外企事業單位、財團、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的自願捐贈。
  • 小村莊設教育基金獎勵大學新生
    日期:[2014年08月29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4] 小村莊設教育基金獎勵大學新生8月27日上午10時許,曹縣樓莊鄉孫莊村大學新生張迪從村支書孫洪江手中接過1000元獎勵基金(右圖)。   孫莊村今年共有9名學生考上了本科,這一成績讓全村人都十分驕傲。村支書孫洪江說,如今農村的許多孩子上初中後大多外出打工了,像他們村一年能考上9名本科生的村莊不多。孫洪江發現一些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孩子很小就外出打工,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
  • 陳一丹:他不僅捐25億港幣設教育獎
    「所以要轉設啊,你講那麼多,再好都沒用。轉設了,校董會的力量大了,落實才有可能。」5月28日,武漢學院如期接到批准轉設通知,並在6月1日召開發布會。此時,全校上下最緊張的是轉設後的生源問題。「人家可能是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個牌子來的。」陳一丹做了很多宣傳溝通工作,但心仍懸著。對於武漢學院的未來發展,他很樂觀,但他希望「破局」後能有個更漂亮的新起點。
  • 杭州雲林基金捐百萬助學新疆喀什
    杭州雲林基金捐百萬助學新疆喀什 2015-09-08 21:20:26  「希望學校能培養出更多的孩子,讓他們到更好的的地方享受更優質的教育。」對孩子們同樣充滿希望的還有諾其庫木小學校長吾布力·卡斯木,在他看來,這些年當地家長對教育逐漸重視起來,孩子們到效率也高了很多,社會公益人士的幫助則讓他的理想離現實更近了。
  • 班主任去世百萬遺產捐學校:從教38年為學生付出全部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中學老師張臨生因病去世將百萬遺產捐給學校,引發社會關注。
  • 浙大李蘭娟院士獲獎300萬,全捐!為了他們……
    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李蘭娟院士(個人)獲得大會首次頒發的科技大獎。得知科技大獎獎金有300萬元,李蘭娟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計劃把獎金的1/3獎勵團隊,2/3捐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和培養人才。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給李蘭娟院士頒獎。
  • 湖南衡陽縣舉行第三屆教育獎勵基金會院士獎勵基金頒獎晚會
    這是一名廣東朋友通過手機觀看「衡陽縣教育基金會院士獎勵基金第三屆頒獎典禮」的點讚,「為縣委、縣政府及各位社會賢達」點讚,「為母校點讚」……9月4日晚,「激揚青春·情動蒸陽」衡陽縣教育基金會院士獎勵基金第三屆頒獎典禮在衡陽縣一中體育館隆重舉行,25萬觀眾通過手機共同關注這場適時來到的「獎教獎學助學」盛典。
  • 土壤學泰鬥侯光炯誕辰百年——百萬「侯光炯基金」首次發放(組圖)
    本報訊與袁隆平齊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學界泰鬥侯光炯,昨日誕辰100周年。在百年誕辰慶典大會上,按照侯老生前意願,百萬「侯光炯基金」,首次發放給科研拔尖人員及優秀學生。  侯光炯曾在西農任教,從事土壤學教學與科研工作達60年,1988年研究的自然免耕技術在南方13省推廣2200多萬畝,增產率在15%以上。
  • 院士捐出國家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用於人才培養
    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8月3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個人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