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院士」卓仁禧: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一生奉獻為中國

2020-12-08 教育思享

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中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奠基人之一。

一篇篇錦繡華章書寫了他的傳奇,一次次榮譽開闢了新的科學軌跡;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懷揣著祖國的希望,他的一生註定為國為民,他就是卓仁禧。

卓家豪門誕英才,樸素家風正風骨。

1931年2月,卓仁禧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一戶生意世家,家境富裕。而與想像當中的紈絝子弟不同,在家排名老八的卓仁禧非但沒有囂張跋扈的氣焰,相反為人謙卑有序,刻苦好學。這良好的品格自然離不開傳承數代的優良的家風。

財富只意味著有受教育的保證,跟奢侈享受無關的觀念從小便被卓仁禧深深地記在腦子裡。甚至新中國建立後,卓父義無反顧將自己的全部家產都捐給了國家,而這一行為也深深地影響著卓仁禧。深受其父親影響,自小卓仁禧就擁有比別人更為強烈、濃鬱的家國情懷。

一生致力於國計民生,卓仁禧把強國當作自己一輩子的夢想。

1953年,響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卓仁禧順利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武漢大學助教的卓仁禧認為自己能力欠缺,於是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前往南開大學進修,並開展了有機矽化學研究。也是這兩年的時間裡,讓卓仁禧找到了人生奮鬥的具體方向。

終其一生,卓仁禧院士都從事著有機矽化學和生物醫學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卓仁禧一生操心於國計民生問題,小到彩色錄像磁帶的研究,大到進行創造性研製有機矽光學玻璃防霧劑;從電子電器到國防到國防建設,卓仁禧對此樂此不疲。

望遠鏡的鏡片「看不清」、電視老是出現屏幕「閃」點的問題,這些看似小事卻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巨大的問題都是由卓仁禧親自著手解決的。1978年,鍾愛於研製「小玩意兒」的卓仁禧憑藉著彩色錄像磁帶粘合劑和助劑的合作研製成果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生物醫用高分子學科在我國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我國並沒有相應的專門研究人員來鑽研此事,而年近半百的卓仁禧從美國進修回來後,毅然將自己的精力轉而投入到了生物醫用高分子的研究上。他相信自己眼光,就這樣,即使在科研條件極其惡劣、經費供應緊缺的條件下,卓仁禧仍是沒有放棄,高瞻遠矚、排除萬難,在武漢大學化學系開創了生物材料研究方向,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這些領域包括但不僅是藥物及基因傳遞載體,磁共振造影劑,固定化酶及其應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

今天,這些領域在我國醫學研究事業上起到怎樣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其中眾多方向早已成為不僅僅是醫學,甚至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最前沿領域。或許大家都想不到,這些專業都是由卓仁禧引進。

1997年,為表彰有極其突出貢獻的卓仁禧,國家授予了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2000年,卓仁禧代表中國當選為在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會士。

事必躬親,在教育的道路上,卓仁禧以身作則。

60餘年的教育生涯,卓仁禧從來都是事必躬親,70多歲的時候仍堅持親自授課,甚至八十高齡的時候他還時常關心學生的科研工作,仍舊時不時到實驗室對學生作出具體指導。

卓仁禧院士一生追求創新,所以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他始終認為,只有創新型人才才能為祖國科研事業的前進做出真正的貢獻。

從事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工作,卓仁禧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各領域的精英人士,他們和卓仁禧院士一樣,精神飽滿,富於創新,在我國很多領域都是中堅力量。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卓仁禧書房中學生贈與的這副對聯深切表現了他紮根祖國,投身國計民生四海為家的拳拳之心。

可惜,在2019年8月6日,卓仁禧卻因病於武漢去世,享年89歲。

從小出生於生意門第的卓仁禧沒有跟父從商,也沒有學習自己從小喜歡的藝術,他小時候和母親一樣喜歡音樂。國家最需要什麼,卓仁禧就學什麼。卓老真正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人民。

相關焦點

  • 畢生服務國家——追憶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學家卓仁禧
    卓仁禧,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化學家、我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人物生平資料均由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提供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用一生奉獻詮釋中國脊梁——鄧稼先先進事跡激勵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用一生奉獻詮釋中國脊梁——鄧稼先先進事跡激勵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日前,原創大型黃梅戲《鄧稼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該劇展現了以鄧稼先為代表的一批老一輩科學家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貢獻,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 中國第一人!「最牛」院士:榮獲世界最高榮譽,因一封信改變一生
    著名沉積地質學家、成都理工大學名譽校長劉寶珺院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一生的時光與"大地"為伴,在地質學領域裡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學生,教育他們要熱愛祖國、熱愛自己的事業,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報效祖國。
  • 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國院士被拒,卻公開拒絕美國科學院邀請
    她公開致謝美國科學院,並表示沒有祖國的培養,就沒有今天的李愛珍。如今的她依舊在為國家工作,她雖然曾4次無緣中科院,卻並不後悔為祖國奉獻。她說,以後的日子裡,會繼續為祖國發光發熱,這種不慕名利的淡然,令人動容。提到當下最熱門的專業,我們會想到金融、會計之類,卻很少有人去報考材料學專業。
  • 百年南開配位化學學術研討會暨紀念陳榮悌院士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舉行
    陳榮悌院士長子陳昌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計亮年,中國致公黨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程津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布興,中國致公黨天津市委員會駐會副主委繆明,《中國科學:化學》編輯部主任張學梅,《無機化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沈旭傑等嘉賓與會並發言。南開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吳本湘出席大會。陳榮悌院士學生卜顯和教授主持會議。會議由化學學院主辦。
  •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院士逝世
    劉若莊閱讀期刊他曾對科學時報(現中國科學報)寄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他一生都在安守平淡,嚴謹治學,為中國應用量子化學研究奉獻,為國家培養骨幹人才。如今先生已逝,精神長存。1925年5月25日,劉若莊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當時,家道中落,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苦,一度需要借款維持生活。這也使劉若莊較早養成了質樸、篤實的品質和作風。
  • 院士風採丨我國化學化工領域的傑出女科學家——謝毅院士
    謝毅,女,1967年出生於安徽省阜陽市,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 。;2009年擔任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節能領域納米材料機敏特性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項目首席科學家;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年獲得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是首位獲獎的華人科學家;2015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同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廣東十五位著名科學家,廣東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廣東有什麼科學家?鄒伯奇、詹天佑、吳大猷、馮如、黃旭華、黃子卿、梁伯強等人是廣東有名的科學家。其中,鄒伯奇(1819年8月5日-1869年),廣東南海縣大瀝鎮泌衝人,中國清代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科學先驅、中國照相機之父、近代墨學研究第一人。本文為大家盤點廣東十五位著名科學家。
  • 沉痛悼念我院教授、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若莊先生
    各位老師、同學、各界朋友: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根據北京的疫情狀況,按照劉若莊先生親屬的意願,經與學校溝通,決定喪事從簡。
  • 這位美國院士為中國化學學子打開了通往世界一流名校的大門
    1979年,多林在哈佛大學任教,聽說中國將派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化學系,任何對這項活動感興趣的老師都可以報名,與代表團交流五分鐘。多林當時想到,已經與國際學術界中斷聯繫多年的中國化學界,急需了解國際上在有機化學領域最近二十年來的突破性進展,他願意盡其所能,為中國提供幫助。他向代表團提議邀請一批中國化學教師訪美接受培訓,觀摩美國研究生院如何上課。
  • 十二位對近現代中國影響巨大的科學家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裡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
  • 盤點吉林大學兩院院士知名校友
    盤點吉林大學兩院院士知名校友學校有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7個學科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15個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進入全國前十。李四光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餘瑞璜著名X—光晶體學家、金屬物理學家30年代研製出中國第一臺蓋革計數器。1942年創立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新綜合法,被國際晶體學界譽為國際上第一流晶體學家。
  • 值得一生收藏!64位科學院院士一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
    2003年度學創立者李雲飛時任天下第一村--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策劃創意了「科學家手跡手印牆」,並於當年10月1日建成。「科學家手跡手印牆」以科學人生為主題,整個作品像一部展開的書本,上面鑲刻著工作生活在中關村的64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銅鑄手跡手印,在他們的手印旁是這些科學家一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
  • 智慧加倍品牌創始人臧德華受邀參加第十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
    2019年9月8日-9日,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之際,第十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
  • 陳芬兒院士被聘任為魯南製藥首席科學家
    本報臨沂訊 8月14日,魯南製藥集團與陳芬兒院士項目合作籤約暨首席科學家聘任儀式舉行。魯南製藥將通過與院士的合作,依託院士科研團隊的人才、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魯南製藥集團的核心競爭優勢和知名度。
  • 魯南製藥聘任陳芬兒院士為首席科學家
    齊魯網臨沂8月14日訊(記者 劉夢琦 通訊員 杜永武)14日,魯南製藥集團與陳芬兒院士項目合作籤約暨首席科學家聘任儀式在集團服務中心舉行。張貴民表示,將通過與陳院士的合作,依託院士科研團隊的人才、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魯南製藥集團的核心競爭優勢和知名度,希望陳院士及其團隊積極地發揮科研專長,在魯南製藥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為實現「百年品牌,千億魯南」的目標,為蘭山區和臨沂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 劉有成院士:作為高端人才被美國限制出境,回國後他撐起有機化學的...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科學家,他的研究覆蓋了自由基化學、單電子轉移反應、輔酶NADH模型形式上負氫轉移反應機理等,幾乎囊括了有機自由基化學的各個領域。他曾在1987年、1995年兩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並且在執教期間培育出了60多位研究生,為祖國的有機化學培育了大量人才。他就是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有成。
  • 吳浩青院士:耄耋之年仍親自實驗,為我國電化學領域培養大批人才
    從教七十餘年,他培養出了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49名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為我國化學領域的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桃李滿天下的碩果,與吳浩青院士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密不可分。吳浩青1987年10月在電化學實驗室做實驗回顧自己的一生,吳老認為自己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教書,他把自己稱為快樂的教書匠。他說如果有來生,還是想做一名教師。
  • 「島出學海一哲翁」——記培養出三名中國院士的日本科學家藤島昭
    新華社東京5月30日電 (天下人物)「島出學海一哲翁」——記培養出三名中國院士的日本科學家藤島昭   新華社記者華義 張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東京理科大學一間標明「榮譽顧問室」的辦公室,日本著名化學家藤島昭教授給新華社記者讀了一段日文版《論語》,講述他對中國經典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