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中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奠基人之一。
一篇篇錦繡華章書寫了他的傳奇,一次次榮譽開闢了新的科學軌跡;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懷揣著祖國的希望,他的一生註定為國為民,他就是卓仁禧。
卓家豪門誕英才,樸素家風正風骨。
1931年2月,卓仁禧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一戶生意世家,家境富裕。而與想像當中的紈絝子弟不同,在家排名老八的卓仁禧非但沒有囂張跋扈的氣焰,相反為人謙卑有序,刻苦好學。這良好的品格自然離不開傳承數代的優良的家風。
財富只意味著有受教育的保證,跟奢侈享受無關的觀念從小便被卓仁禧深深地記在腦子裡。甚至新中國建立後,卓父義無反顧將自己的全部家產都捐給了國家,而這一行為也深深地影響著卓仁禧。深受其父親影響,自小卓仁禧就擁有比別人更為強烈、濃鬱的家國情懷。
一生致力於國計民生,卓仁禧把強國當作自己一輩子的夢想。
1953年,響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卓仁禧順利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武漢大學助教的卓仁禧認為自己能力欠缺,於是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前往南開大學進修,並開展了有機矽化學研究。也是這兩年的時間裡,讓卓仁禧找到了人生奮鬥的具體方向。
終其一生,卓仁禧院士都從事著有機矽化學和生物醫學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卓仁禧一生操心於國計民生問題,小到彩色錄像磁帶的研究,大到進行創造性研製有機矽光學玻璃防霧劑;從電子電器到國防到國防建設,卓仁禧對此樂此不疲。
望遠鏡的鏡片「看不清」、電視老是出現屏幕「閃」點的問題,這些看似小事卻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巨大的問題都是由卓仁禧親自著手解決的。1978年,鍾愛於研製「小玩意兒」的卓仁禧憑藉著彩色錄像磁帶粘合劑和助劑的合作研製成果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生物醫用高分子學科在我國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我國並沒有相應的專門研究人員來鑽研此事,而年近半百的卓仁禧從美國進修回來後,毅然將自己的精力轉而投入到了生物醫用高分子的研究上。他相信自己眼光,就這樣,即使在科研條件極其惡劣、經費供應緊缺的條件下,卓仁禧仍是沒有放棄,高瞻遠矚、排除萬難,在武漢大學化學系開創了生物材料研究方向,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這些領域包括但不僅是藥物及基因傳遞載體,磁共振造影劑,固定化酶及其應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
今天,這些領域在我國醫學研究事業上起到怎樣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其中眾多方向早已成為不僅僅是醫學,甚至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最前沿領域。或許大家都想不到,這些專業都是由卓仁禧引進。
1997年,為表彰有極其突出貢獻的卓仁禧,國家授予了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2000年,卓仁禧代表中國當選為在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會士。
事必躬親,在教育的道路上,卓仁禧以身作則。
60餘年的教育生涯,卓仁禧從來都是事必躬親,70多歲的時候仍堅持親自授課,甚至八十高齡的時候他還時常關心學生的科研工作,仍舊時不時到實驗室對學生作出具體指導。
卓仁禧院士一生追求創新,所以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他始終認為,只有創新型人才才能為祖國科研事業的前進做出真正的貢獻。
從事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工作,卓仁禧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各領域的精英人士,他們和卓仁禧院士一樣,精神飽滿,富於創新,在我國很多領域都是中堅力量。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卓仁禧書房中學生贈與的這副對聯深切表現了他紮根祖國,投身國計民生四海為家的拳拳之心。
可惜,在2019年8月6日,卓仁禧卻因病於武漢去世,享年89歲。
從小出生於生意門第的卓仁禧沒有跟父從商,也沒有學習自己從小喜歡的藝術,他小時候和母親一樣喜歡音樂。國家最需要什麼,卓仁禧就學什麼。卓老真正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