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收藏!64位科學院院士一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

2020-12-12 度小小啊
▲科學家手跡手印牆揭幕式

按語:向科學家學習,弘揚科學家報國精神和求實創新精神,應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生命價值導向。2003年度學創立者李雲飛時任天下第一村--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策劃創意了「科學家手跡手印牆」,並於當年10月1日建成。「科學家手跡手印牆」以科學人生為主題,整個作品像一部展開的書本,上面鑲刻著工作生活在中關村的64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銅鑄手跡手印,在他們的手印旁是這些科學家一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

▲學生體驗「科學家手跡手印牆」
▲外國留學生參觀「科學家手跡手印牆」

「科學家手跡手印牆」的建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200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突出報導,先後有近百萬國內外各界人士來此參觀,觸摸科學家手跡手印,感受科學人生的力量。這些科學家手跡手印現在保存在中關村村史館。為了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民熱愛祖國、求實務實、創新創造精神,現將這些科學家一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整理如下:

求是 求實 求真——中國科學院院士 貝時璋

傳承闢新 尋優勇進——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

想像力與求實精神相結合——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選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東生

在科學的田園裡耕耘其樂無窮——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榮輝

努力求知 積極探索 勇敢創新 勤於實踐——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波

崇尚科學 反對迷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元

打破沙鍋問到底——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群

健康無價 學無止境——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廣學

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雷

無求品自高 有容德乃大——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源張

實事求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應崇福

求知——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啟鏗

學習無止境 科研無坦途——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光熾

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文採

科學無止境——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詩言

求真務實——中國科學院院士 俞鴻儒

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傳鈞

致知在格物——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夏畦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振興

弘揚科學精神 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守覺

真想打開地球看個夠——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連俊

創造智識 傳播智識——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慕孫

鍥而不捨 必有所得——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棟材

求實創新 敬業奉獻——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啟虎

自強不息 不孤有鄰——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述彭

自強不息——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綬琯

業精於勤——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家鏞

明志致遠——中國科學院院士 關橋

不斷創新 超越前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國彪

科教興國——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嘉墀

愛科學 學科學 還要有好身體 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和交流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 鄭哲敏

鍥而不捨 百折不回——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家麟

熱愛科學 獻身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建中

勤奮學習 銳意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侯朝煥

求實求真 清白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志明

治學要勤奮 要多思 要創新 要有進取心——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哲先

科學屬於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忠賢

勇於奉獻 開拓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懿

嚴謹勤奮 求實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方守賢

學好科技 建設祖國 鍛鍊身體 保衛祖國——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起鶴

憶科學家樂土中關村 建現代化社區新家園——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崇銀

學習學習再學習 創新創新更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蔡睿賢

文章千古在 仕途一時榮——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佛松

勤思考 多實踐 細分析 求發現——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江春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光鼎

盼年輕人努力學習 報國立身——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樹權

廣見聞 多閱讀 勤實驗——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福愉

熱愛生活 崇尚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新時

兼容 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志鏜

有幸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必須用知識為人民服務——中國科學院院士 郝柏林

做人貴在清白 做事必須認真——中國科學院院 嚴陸光

目標始終如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國雄

勤於學習 樂於實踐 勇於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鴻烈

科學無坦途——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篤正

助人為樂——中國科學院院士 蔣麗金

青年要學好數理化——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大猷

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祚庥

追求真理 服務人群——中國科學院院士 屠善澄

善於思考 勤於實踐 勇於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靜海

求實拼搏 攀登高峰——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敬魁

知識就是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樹政

順其自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希孺

業精於勤 行成於思——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韞美

▲度學創始人李雲飛度體書法

您感悟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恭喜,這七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近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七位華人教授科學家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1780年5月4日成立,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之一,同樣也是美國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現有院士4000於名,外籍榮譽院士600於名,包括250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60多位普立茲獎得住。每年審議1300左右院士候選人,每年約250人正式當選院士。
  • 再出1位歐洲科學院院士,1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蘇大威武!
    8月26日時玉舫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發來的賀信,祝賀時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 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出爐:安徽新增7位院士
    安徽新增7位院士!其中,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吳宜燦。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王運敏。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予公布。
  • 7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點擊查看 2018年10月16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18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包括75名正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其中,柴洋、傅嫈惠、廖敏妃、林希虹、王曉斌、遊景威、梁卓偉等七位華人學者入圍。
  • 院士蔣亦元逝世,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近2天3位大師離世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蔣亦元自小受「科學報國」的感召,立志獻身農業,出生在江南「魚米之鄉」的他,離開富庶的故土,將畢生心血揮灑在千裡之外的東北黑土地。回顧一生經歷時他說:「一個人若能夠把自己的一生看做一個整體,就能夠激發出自身潛在的勇氣和能力,就能夠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確選擇,把握自己的命運。」
  • 華羅庚是如何從一個初中畢業生成為著名數學家、科學院院士的?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5年4月,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 蘇東坡:一生閃耀,一生流離,豁達的一生,值得了解,記得收藏!
    蘇軾正在思考人生道路的勞碌,突然瞧見一隻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麼悠閒自在,好像絲毫不為明天費一些心思,因此自己盤算,為了更好地功名利祿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銬鐐的夾鎖,是不是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實質解脫後的代表。10人的一生就像一齣戲,只有落幕後才能判斷這齣戲的好壞。
  • 2020很現實的人生感悟句子,一生很短,值得被好好對待
    2020年經歷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一年很快,一生很短 ,每一天都值得被好好對待。餘生,希望你能這樣活。一生很短,應該深交願意為彼此付出真心的朋友,遠離低質量的社交。往後餘生,把時間留給值得愛的人。人這一生,不是所有的東西越努力越有收穫,凡事都會講究一個平衡,你太拼命工作,身體就會受不了。一生很短,不要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努力,偶爾要給自己放個假,學會勞逸結合,多關心關心自己。
  • 一生有你,是我此生最深的執念
    我就是想和你一起生活任它細水長流,歲月蹉跎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我喜歡你,你喜歡我——題記一生有你,不知有多少的戀人都曾對對方說過我希望這一生都有你相伴,無論是年少時青澀的模樣,還是年餘古稀,只剩下白髮蒼蒼,只要我們還在一起,拉著彼此的手,此生無論經歷多少苦痛,都是圓滿。這是我最美好的夢,最深的執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中庸》中著名的10句話,感悟頗深,足以受用一生
    《中庸》中著名的10句話,感悟頗深,足以受用一生1.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賞析: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賞析: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所謂的中,是天下最根本所在。所謂的和,是通往「道」的通道。到達了中和的狀態,天下的萬物才能夠生長發育。「致中和」指世間萬物都會達至和諧的境界,所謂「中和」就是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
  • 孜孜弗倦可登堂奧,涓涓不息而成江河 |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張嗣瀛
    張嗣瀛院士是我國控制穩定性問題研究領域的先驅者。20世紀50年代中期,張嗣瀛院士作為新中國派出的優秀學者之一赴蘇聯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他被派到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學習現代控制理論,主攻運動穩定性問題。期間形成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發表在前蘇聯科學院數學與力學學報及國內《力學學報》、《東北工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上。
  • 兩天內,中國痛失三位院士!
    兩天時間內,中國痛失三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蔣亦元逝世享年92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因病於2020年2月24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2歲。蔣亦元,1928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
  • 星光丨蘇大周光明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全國僅11人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IAA)公布2019年度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全球33個國家的109名專家成功入選。來自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的周光明教授成功當選為生命學部通訊院士,成為中國11名入選專家之一。
  • 國內高校3位校友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近日,加拿大皇家科學院(RSC,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宣布已評選出今年的新增院士。其中有四位華人當選,分別是張大鵬、陳掌星、蔣敬、王睿。其中張大鵬是北京大學校友;陳掌星是南昌大學校友;王睿是濰坊醫學院77級校友。
  • 21世紀中國科學院院士最集中的高校排行榜!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位科學家入選,最終的當選名單將於今年12月公布。中科院院士的增選情況歷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藉此機會,小編對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八次增選當選院士情況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
  • 開學第一課:學好口才,是孩子一生的資本
    面對疫情兩度出山的鐘南山,臨危受命的陳薇院士、張伯禮院士等等,在這場疫情面前讓我們懂得知識才是力量。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開學第一課的舞臺上,在年初抗擊疫情的戰爭中做出無私奉獻的英雄們鍾南山、張定宇、張伯禮、陳薇等紛紛上臺演講。他們面帶微笑,沉穩有力的向電視機前的孩子們訴說著在這場戰爭中的心得體會。
  • 2019中科院院士名單出來了,清華北大上榜人數最多,最厲害的是它
    根據新聞報導,2019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的相關座談會於11月22號在北京召開,來自全世界的優秀科研人員齊聚北京,共同見證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的輝煌時刻。在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宣布此次中科院共有64位新增的新院士。
  •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原文是這樣說的:「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或許,這就是阿太在走過漫長歲月之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她雖沒有受過文化教育,卻知道,了身脫命,生命本輕盈的道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
  • 「化學院士」卓仁禧: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一生奉獻為中國
    一篇篇錦繡華章書寫了他的傳奇,一次次榮譽開闢了新的科學軌跡;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懷揣著祖國的希望,他的一生註定為國為民,他就是卓仁禧。卓家豪門誕英才,樸素家風正風骨。終其一生,卓仁禧院士都從事著有機矽化學和生物醫學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卓仁禧一生操心於國計民生問題,小到彩色錄像磁帶的研究,大到進行創造性研製有機矽光學玻璃防霧劑;從電子電器到國防到國防建設,卓仁禧對此樂此不疲。
  • 18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年美國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近日,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NAI)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174名學者當選,其中含華人學者18位。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成立於2000年,是由美國及國際大學、政府及非牟利研究機構組成的非牟利會員組織,擁有超過4000名個人發明家會員。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NAI Fellow)是美國授予學術創新發明家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