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首屆「未名學士」名單發布,來自十五個院系的四十九位優秀學子入選。在浙江生源的5人裡,有三人畢業於杭州二中,是全國眾多中學裡人數最多的(沒有並列)。這三名畢業生分別是吳典、沈星宇和沃邁。
2009年,北京大學作為第一批啟動試點院校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和環境科學等6個具有傳統優勢的理工科為試點,大力開展基礎學科優秀人才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該計劃自2009年啟動實施以來,各試點高校大膽改革、先行先試,在本科教育教學和優秀學術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引領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創新。2019年,北京大學確定了以「未名學者計劃」(PKU Junior Scholar Program)為名的探索與實踐,開啟了「拔尖計劃2.0」的培養新徵程。
為鼓勵北京大學本科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促進學生在基礎學科學術研究等方面全面發展,特設立「未名學士」榮譽獎項,本年度獲獎者為來自十五個院系的四十九位優秀學子。
以下為本次「未名學士」名單:
黃底的為杭二畢業生
黃底的為杭二畢業生
黃底的為杭二畢業生
黃底的為杭二畢業生
吳典(二中是一所聚集著杭城的精英學子與雄厚師資,讓我們無不心生自豪的母校)
回顧在二中度過的三年時光,讓這段時光最特別的就是物理競賽了。競賽的結果也許會像「一將功成萬骨枯」那樣殘酷,但競賽帶給我們的絕不只是一塊大學的敲門磚,而是一種「天外有天」的視野和「突破天際」的勇氣。我在北大物理學院曾經跟同學們一起看過一個電視節目,當某個「國學專家」說出「不要大聲說話,聲音越小溝通效率就越高」這樣的論斷時,我們在一瞬間不約而同地想到——這句話一定是錯的,因為聲音大小為零時溝通效率就為零。這就是所謂的物理思維,是我們經歷千錘百鍊得到的堅定信仰。
送給新高三學弟學妹幾句話:上完高中歷史課的你們,一定能感到我們正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今天的科技日新月異,「視頻主播換臉」「動力裝甲送外賣」已經不足為奇,幾天前「機器人代替化學家做實驗」的新聞剛剛登上《自然》雜誌;今天的社會暗流洶湧,疫情不知還會籠罩人類多久,出國求學也不再像往年那樣熱門。但我們二中人,是杭城同齡人中百裡挑一的人才,二中給我們的饋贈絕不會在歷史變遷中輕易磨滅。堅持自我的奮鬥,把握歷史的行程,你們一定能繼續創造讓前輩驚嘆的奇蹟!
沈星宇:二中是一個能讓人靜下來讀書的地方,也是一個擁有無限多可能的地方。他會幫助你達到一個個新的高度
二中是一個能讓人愛上學習的地方。大學去支教時,常有人問我如果偏科怎麼辦、如果不喜歡某門課怎麼辦,我的回答總是喜歡上他,也總是試著回憶起老師們在課堂上意氣風發的樣子,想把我曾經感受到的熱情傳遞給他們。還記得每次語文課上講完外國小說,一直到下課或是下節課上課,我都還在一遍遍讀課本上的選段,盤算著什麼時候能去圖書館把原著借出來;化學課前,看著講臺裝試劑的框,猜測著、期待著今天能看到什麼實驗;數學課上從課內講到課外、從題目講到時空,回過神來卻也能感受到數學最純粹的美……或許就是這樣的神仙老師,才讓我經過題海,也能一直保持著對未知的好奇之心。
離開二中已經四年了,但是每次從朋友圈、從新聞上看到二中和二中人的名字,我依然會感到無比自豪。二中是一個能讓人靜下來讀書的地方,也是一個擁有無限多可能的地方。他會幫助你達到一個個新的高度,卻也是這裡每一個或平凡或不凡的人,因而成為二中。學弟學妹們,珍惜在這裡奮鬥的日子,祝你們都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沃邁(進入二中,有很大的可能性導致繼續價值的提高,擴展視野、打開思路,從而有利於今後的職業發展)
轉眼之間我從二中畢業已經過去了四個年頭,作為一個二中人,看到母校蒸蒸日上,內心的喜悅不言而喻。年復一年無數優秀的二中學子從這裡走向世界,我作為其中非常平凡的一員,非常榮幸能談談自己對二中學習生活的感悟。
我是學經濟的,勞動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繼續價值(continuation value),指的是在教育中由於機會的增加而帶來的回報上升,其中機會的增加可能是學歷的提高或者同等學歷下能力的增強帶來的。進入二中,有很大的可能性導致繼續價值的提高,擴展視野、打開思路,從而有利於今後的職業發展。
當然,這部分繼續價值的獲得並不是沒有成本的,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環。進入一個強者如雲的環境,首先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接受成為「鳳尾」的事實。我還記得進入二中的第一次月考,我大概在班級中處於中下遊,這對於以前成績總是數一數二的我來說確實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事實上,這種自我定位的落差是大家以後進入大學,面對五湖四海的精英學子時經常出現的情況。不過好在二中人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不甘於人後,正是這股精神氣讓我們日有所進、月有所得,最終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來源: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北京大學教學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