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禮、款款而談,很多家長心裡都非常羨慕。
因為比起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實在是太令人頭疼了:
在家是喋喋不休,出門變「啞巴」;
有陌生人在場就害怕,一直沉默,不敢說話;
上課不敢發言,回答問題臉紅心跳,條理不清晰,吞吞吐吐!
班上競選,本來條件可以,但膽小,不敢發言,錯失機會!
與同學相處,無話可說,要不就怕說錯話,遭取笑,越來越不自信,社交圈也越來越小,幾乎沒有朋友!
在家又唱又跳,學校有演出卻從來不敢上臺表演......
不少家長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性格問題?是不是孩子不夠聰明?其實真不是。
孩子在集體中沒有存在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容易結交朋友……不是性格不好不聰明,而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一旦孩子有了語言表達能力,他就會變得有自信、敢表現;他的理解能力也會更強,思維邏輯都會顯著優於一般的孩子。
所以說,孩子的語言表達水平,決定他未來的競爭力。溝通與表達貫穿孩子一生,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會影響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要想流利的表達,肚子裡必須要有東西才行。在孩子黃金的小學時段,要多背誦一些詞彙,例如:論語、詩詞、成語甚至歇後語等,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假以時日,在表達中一定會展現出來。還可以多用打比方的方式。例如:孩子說陽臺上的花開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換一種說法——花開後像什麼,像不像一隻美麗的蝴蝶。
讓孩子學會用比喻手法,因為學語言和培養想像力是同步進行的。用詞儘量豐富多彩,避免語言單調貧乏。
比如:比「好看」更形象的詞,可以說「漂亮、美麗」等——晚上城市廣場的燈亮了,用於形容燈的詞有燈火輝煌五顏六色等。
父母要有意識地重複一些新詞語並把它放在句中來說,不斷強化鞏固,讓孩子語言一開始就有個高起點。
首先是每天的交流非常重要,這是讓孩子開口說話的最佳時機。無論是讀完一本書、看完一場電影、甚至是打完一場遊戲,都可以跟孩子交流:書裡面的人物,電影裡面的精彩細節,甚至這個遊戲設計得怎麼樣……這時候有個訣竅——家長是採訪者和傾聽者,家長說的越少問的越多,孩子的思考越多、說得越多。
想要進一步發展語言能力僅靠平時交談還不夠,家長可以想方設法利用散步、睡前等時間來做語言訓練遊戲,比如成語接龍,故事接龍等等。
今天推薦給大家家庭辯論會,這是鍛鍊孩子語言思維最好的辦法。晚飯過後,就某個議題展開辯論,可以是熱點、國家大事,也可以是學校裡發生的小事。只要雙發觀點不一致,就可以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習一些小技巧,甚至辯論完,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辯論的優劣之處,教孩子下一次如何說服你。腦力的對戰,才是表達的高級境界。
孩子對於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與激情,事實證明,多帶領孩子到戶外遊玩有利於他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父母可以策劃不同的旅遊活動,讓孩子把旅途中看到的聽到的用語言描述出來,在旅途中學習語言。
比如,孩子喜歡看大海,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引導他通過聽、看、觸認真觀察海水的顏色、波濤,天空的景色。回家後引導孩子有條理地描述出來講給大人聽。
這種口頭語言訓練能養成孩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同時,為將來向書面作文過渡打下牢固的基礎。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集體活動是鍛鍊孩子膽量和能力的最佳時機。
課堂發言、演講活動、詩歌朗誦等活動對孩子的能力,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長要支持和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孩子表現出的不足要做到多鼓勵少打擊,通過正確的方法幫助其改正。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是這樣,語言方面的能力也是同樣的道理。
閱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充足的閱讀可讓孩子不斷積澱,從而提高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親子共讀是一個好辦法,家長要常常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討論,當孩子主動講故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認真的去聽,給予他高度讚賞。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會有你想不到的見解和感悟。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朗讀是訓練「語感」最好的方式之一。閱讀其實分為「閱」和「讀」,語言的學習也一定少不了聽、說、讀、寫。
閱是檢驗閱讀速度,迅速抓取信息的能力;讀則訓練孩子語言感知的能力。正確的閱讀會讓孩子體驗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裡面所蘊含的色彩和情感,讓孩子說出話來更具感染力,同時也能避免一部分具有消極影響的「口頭禪」,因為好的句子、段落用詞都相當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