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11月23日電 (朱虹)「我在這個小區已經住了十幾年了,最開始的時候,小區人特別多,而且人員組成也比較雜,鄰居之間常常有矛盾。不過現在小區黨組織建起來了,給大家幹了好多實事,大家都滿意得很!」談到自家小區的發展變化,張女士很開心。
據了解,張女士所在的小區地處成都錦江區成龍路街道,是成都市的公租房小區,這種特殊類型的小區在全市不在少數,其發展治理問題,日益受到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公眾的關注。
11月23日,以「多元共建 協同共治——保障房、拆遷安置房等類型小區治理實踐探索」論壇在成都市錦江區舉行,來自成渝兩地基層工作者、社會服務機構工作者等100餘人參與論壇。
論壇聚焦保障房、拆遷安置房、公租房等類型小區治理現狀,總結梳理保障房、公租房、拆遷安置房小區治理實踐經驗,探索未來更好的治理路徑。
據成都市錦江區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在今年5月出臺了《關於深化和完善城鎮居民小區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全市首次系統部署小區治理的攻堅之舉,也是全國副省級城市率先整體推進小區治理的創新之舉。
論壇現場,成渝兩地社區分享了各自的治理經驗,充分互動交流。成都錦江區錦馨社區作為典型的城郊結合部社區,積極探索「五化」工作法,走出了拆遷安置小區的治理新路徑。據錦馨社區相關人員介紹,錦江區錦馨社區是典型的涉農社區和拆遷安置社區,農轉居社區作為城市社區的一種過渡形態,在社區治理上表現出特殊性和獨特性,成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明顯短板。
在如何破解農轉居社區治理瓶頸和發展短板上,成都錦馨社區黨委書記易川在論壇上詳細介紹了他是如何帶領社區居民探索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有效治理路徑,以黨建引領為龍頭,讓「支部建在小區」,確保基層黨委成為協同治理機制的關鍵所在,通過「加減乘除」——加溫度、減怨氣、做乘法、除隔閡,建立社區黨委領導下的「一集四會小基金」共治共建平臺,夯實了黨建引領社區共同體建設的「底層構架」,有效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家園建設的自治活力。
東錦瑞苑小區屬於成都錦江區成龍路街道,是成都市的首個純公租房小區。曾經,小區內矛盾重重,但多年以來,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小區以「智慧」為支撐、以「助老」為切入點,通過改造服務陣地、整合愛心資源等系列措施,為居民提供生活、娛樂、教育多方面的便捷服務,凝聚了居民合力,讓錦東瑞苑小區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格局。
公共租賃住房小區低收入困難群眾聚居,是基層治理中的硬骨頭。目前,公租房小區普遍存在問題人群集中、公共服務資源緊張、居住感受差、鄰裡糾紛多、物業管理難等治理痼疾。
論壇上,重慶市華嚴鎮民安華福社區書記周培全也向大家介紹了民安華府社區的公租房小區治理經驗。民安華福社區是其所屬九龍坡區域的第一個公租房社區,擁有5.1萬人的龐大體量,面臨著結構雜、訴求多、情感認同低的問題,社區黨委立足實際,創新工作思路,政府、社會組織、物業機構三方主體各司其職,各擔其責,達到了聚攏民心、促進就業的良好成效。
此外,四川大學何明潔教授在論壇上首次發布了成都保障房小區的調研報告,詳細介紹了調研的開展情況及研究發現,提出要建立健全保障房小區的治理機制架構。西南財經大學蔣和超教授則以社區中的「鄰裡效應」為切口,運用社會學專業理論分析鄰裡效應的理論演進、發生機制和本土化問題。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來源:人民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