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6日電 (邱薇)2019年10月,全國第二家、四川省首家由民營企業發起籌建的社區發展基金會——成都市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正式獲批。
而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1月11日,作為成都國際化社區標杆、中國社區營造先鋒的麓湖生態城,也迎來了第三屆「麓客城市創想禮」。這場專業級城市社造論壇,以「Wo-Lunteer,從參與到驅動」為主題,「城市論壇」作為麓客城市創想禮的重要環節,三年以來,一直將目光聚焦於社區營造,從國際視野與在地實踐中尋找靈感與共振,目前已成為國內專業級的城市社造論壇。與此同時,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也舉行了揭牌儀式。
(2020麓客城市創想禮「城市論壇」嘉賓合影)
論壇現場邀請了國內外7位嘉賓,共同探討了社區營造的議題。其中,不僅有來自日本東京世田谷區30年的社區營造經驗,揭示了在當今時代如何活化地區資源,從而增強社區的體驗感並留存記憶;也有來自良渚文化村社區公益基金會的實踐,展現了社區治理過程中政府、居民、開發商的通力合作;還有來自深圳蛇口社區基金會的探索,深入剖析了社區基金會是如何讓居民的特長在社區裡得到拓展,共同找尋社區的邊界;以及來自志願者隊伍的長期踐行者,分享了大型活動中志願者的驅動力量;而政府社區治理的引領者也參與其中,共同探討城市、社區與個體之間的關係。
同時,麓湖生態城總設計師羅立平發布了「2020群島計劃」,生動描繪了一幅理想社區的藍圖。
(麓湖生態城總設計師羅立平)
城市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人不斷聚集的過程。成都市作為久負盛名的「宜居生活之城」,伴隨城市能級攀升、新興社區崛起,政府、企業、居民應當如何形成合力,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在新的社區生態系統內,社區治理,或許正是當前城市極速發展中,以人為著力點,最細微但也最奏效的手段。
因此,2019年10月24日,《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2018-2035年)》正式發布,這也是全國首個市級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這次,成都的社區發展治理規劃落腳「以人為本」,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區營造也成為整個成都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正如成都市民政局機關黨委書記江維在論壇上所表示,麓湖的社區治理模式與政府社區營造的頂層設計相呼應。江維提到:「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社會美好生活的基石。而共建、共治、共享的邏輯起點是基於還權、賦能、歸位理念的居民自治。無還權則無自治,無自治則無共治,無賦能則無共建,無共建、共治何來共享?」
(成都市民政局機關黨委書記江維在論壇上進行分享)
顯然,「2020麓客城市創想禮」所帶來的意義是具有普適性的。通過對持續舉辦三年的論壇,以及三年「群島計劃」發展的觀察,麓湖社區治理的「三部曲」為成都的社區治理提供了多維度的解決方案,也讓社區治理在國際經驗與屬地化探索中看到了一條可行性路徑,算得上是國際化社區治理的「中國樣本」。
開端:以社群運營為先導,塑造社區情感共同體
美國人本主義城市規劃理論家凱文林奇曾說過:「每一個社區都應該是一個單獨的社會,應該儘可能地共治。社區應該是一個真正的整體,而不僅僅是看起來像一個整體。」
時間回到2018年,麓湖舉辦了第一屆「麓客城市創想禮」,並「從『我』到『我們』」為主題。
在論壇上,麓湖總設計師羅立平首次發布「群島計劃」。提出了「人,才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土壤」,表示麓湖將開始充分調動所有麓客的智慧,共同創造。這場論壇不僅成為麓湖探尋社區治理、構建鄰裡協商平臺的開端,更讓人開始相信社區就應該是一個真正的整體。
(2018年,麓湖首次發布「群島計劃」)
在2019年的第二屆「麓客城市創想禮」上,以「join我們的社區城市」為主題,經過一整年的實踐,麓湖首次為社區引入「社會資本」的概念,期望建立一個充分信任的社區關係,通過社群的力量、通過橫向的連結,激活社區土壤。從而打破社區固有的人際屏障,建立「熟人社會」。
(2019年,麓湖社群通過「一月一會」實現橫向連結)
而在整個2019年,麓湖社群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裂變。在數字上,麓湖全年的社群活動數量接近500場,新創社群11個。與其他社區的活躍分子以大爺大媽為主不同,在麓湖,有更多的男性業主和年輕的「80後」、「90後」積極參與到社群活動之中。41位會長中,已經有了14位男性會長;社群中30-45歲的成員佔到了75%。這些有趣的數據交織成麓湖社群更年輕多元的面貌。
而除了數字上的變化,社群之間通過「一月一會」的方式打開彼此之間的壁壘,共同策劃出了更加豐富的社群活動。麓湖農耕社,因為一片「麓色菜園」的共創與耕耘,收穫了集體的意識與公共的責任。而第二屆漁獲節與第一屆業主龍舟大賽的舉辦,更是撬動了整個社區的熱情。
(麓湖漁獲節及業主龍舟大賽)
3年,麓湖社群不斷發展壯大,它賦予社區溫情和暖意,成就了麓湖獨特的魅力。萬華的調研數據顯示,社會與同行對於麓湖生態城最感興趣的地方,已經從城市規劃、建築與景觀,變成了社群發展。對身處其中的每個人,社群不是簡單的名詞,而是鄰居們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正是他們,構成了麓湖生活中最珍貴的記憶。
這得益於麓湖倡導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重建熟人社會,讓鄰裡相互認同、參與和分享,讓每一位業主融入麓湖這個情感共同體。
社群建設是培育社會關係的重要前提,使得社區成員之間有了相互熟悉的紐帶,這是一種社會資本的積累。只有培育了社會資本高度富饒的土壤,才有機會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共同收穫良序社區關係的果實。
(麓湖農耕社與鄰居一起分享豐收宴)
但是,對於更長遠的社區發展而言,「社群」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一個熟人社會裡,社區共創以及治理模式的構建才是長遠之計。於是,麓湖有了更多升維思考:
從時間維度來看,未來,當項目開發完成後,作為開發商的萬華投資退出,這個規劃人口達十餘萬人,涵蓋居住、產業、商業等完整城市功能的新城,將如何良好地運行下去?誰來保障這座新城的永續活力?
從空間維度來看,基於目前麓湖的基本盤,整個社區活力構建、運行和治理體系建設有哪些著力點?社區議事會、社區發展基金會的成立,對未來麓湖生態城的治理而言,意味著什麼?
進階:以社區治理為機制,建立社區意識共同體
在「2020麓客城市創想禮」的臺下,麓湖業主、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長鄺寧發了一條朋友圈:「二三十年後,這一批人解甲歸田,還會有麓湖城市創想禮嗎?誰在臺上講呢?」
誠然,這也是麓湖所有居民的疑問。
根據規劃,麓湖一共有3萬多套住房,未來還有麓坊水鎮等大量商業資產,常駐人口將超過10萬人。當二三十年後開發商萬華退出,麓湖公區交給社會,會怎麼樣?簡單粗暴假設,如果紅石公園蟲草亂生、麓湖湖水品質下降、居住和商業之間產生矛盾,一旦處理不好,將使得麓湖居民整體利益受損。
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著作《社會契約論》中表示:「社會秩序是一項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基礎的神聖權利。但是這項權利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而絕非出於自然。」
因此,作為中國社區營造的先鋒,麓湖一直極力推動居民過公共生活、建立公共契約精神與自律意識。
而這一切,一定是基於環境、人文和機制的三位一體。
2018年開始,麓湖建立了社區議事會和組團議事會,開始探索建立可持續、可傳承、可演進的社區治理規則。
2019年,麓湖社區議事會通過第一份規章《麓湖社區議事會議事規則》,這是建立良序社區的重要一步。
(麓湖社區議事會)
於是,有了《關於加強對雨汙分流的管控和告知的議案》,讓裝修過程中的房屋排汙更加規範,使家園環境受到保護;也有了《關於市政道路天津路西段儘快通車的議案》,保障了鄰居出行的安全;通過《關於優化麓湖生態城住宅裝修管理規約的議案》,更人性化的管理規範得以落實;麓湖還提出並通過了《關於建立麓湖公眾急救體系的提案》,首次推動安裝了社區急救AED設備,同時發起了「麓湖,救在你身邊」的急救培訓……
組團議事會作為麓湖議事會兩級議事體系不可缺失的部分,一年來也在不斷完善,無論是公共議事機制,還是議事能力上,都趨於成熟。各組團議事會召開會議49餘次,累計議事員、熱心鄰居出席會議245人次,共梳理提交意見214條,共處理完成組團公共需求202條。
這一年,隨著議事會機制的不斷完善,更多麓客開始關心鄰居和家園,居民一個影響一個,不僅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更建立起主人翁意識,有了責任與擔當。
正如成都市民政局機關黨委書記江維在本次論壇上提出的:「社區營造的本質,是在美好社區願景驅動下,一群人在共識規約下,開展的解決社區真問題的集體行動過程。」
論壇嘉賓淺海義治在日本擁有超過30年的社區營造經驗,他說:「在日本,我們是以自律性社區營造為目標。但是,如何營造自律性社區?主要是發掘社區的潛力,能夠激活讓大家感覺到幸福的因素。大家幸福是什麼呢?兒童、老人都能安心生活,還有每個人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這是社區營造的目的。」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總裁、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專家理事田犎則表示:「目前,社會的原子化導致個體孤獨、無序互動和人際疏離,我們更需要從公共事務入手,建立社區意識、重建集體行動力。」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否認開發商萬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通過普惠的公共事務,促成麓客們積極參與。再由社群會長、社區議事員等社區精英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繼而社區發展從外部推動,轉化為內生動力,形成集體行動力,最終實現自我造血,這才是麓湖社區的生長邏輯。
閉環:以社區發展基金會為主導,重構社區命運共同體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麓湖這座新城在更長久的時間裡熠熠生輝,開發商萬華已經開始思考如何緩緩放手。
縱觀國內外社區治理的發展路徑,社區基金會在社區良序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愈發重要的角色。社區基金會作為公共管理機構,無論是良渚文化村、深圳蛇口乃至日本東京世田谷、美國裡斯頓、英國萊奇沃斯,他們其實都是通過社區基金會搭建公共管理的支撐,成為政府、市民、企業之間的橋梁。
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是,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終於在2019年10月正式獲批,成為全國第二家、四川省首家由民營企業發起籌建的社區發展基金會。
(成都市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正式揭牌)
推動社區自我管理與服務、促進社區公共管理和活力、塑造社區公民精神以及創造社區共同體,是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的使命。而秉持「平等、開放、多元、尊重、包容、協商共進」的價值觀,致力實現「永續社區美好生活」,是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的願景。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基金會理事們提出「萬華團隊每年後退10%,基金會每年前進10%。」
從此,萬華對於麓湖社區治理的直接推動職責將會由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逐漸接替,這也標誌著麓湖的社區治理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組織架構,由居民、商業、社群、專家及開發商共同組成理事會成員)
那麼,社區發展基金會到底能做什麼?
顯然,社區發展基金會所蘊含的意義並不是花錢那麼簡單,而是作為社區合作的媒介來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從而反哺社區。從2020年開始,萬華每年將向社區發展基金會捐贈定向資金,用於支持社區、社群的發展。
如果麓湖議事會和社群所發起的項目能夠得到組織體系的認同,建立透明公開的項目管理和資金使用辦法,並通過一定的籌資模式,募集到項目所需的啟動資金,基金會就會進行一定比例的配捐。
對配捐資金,麓湖設有定向用途:
其一,是支持社群與組團的互動,支持跨社群的活動組織。基金會的支持,將成為一個支點,推動社群組織化建設,促進社群與社群之間形成強連結,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二,是支持跨社群的活動組織。推動更廣泛的社群連結與共創,支持他們更有組織地在一起。
其三,是支持麓湖社群與城市社群形成價值連結。今年春天,麓湖將籌辦成都第一屆「社群大會」,讓麓湖成為成都社群交流與共創的基地。未來更多的城市社群將會形成一股合力,這也是麓湖社群反哺社會的第一步。
其四,是支持社會公益項目。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不僅僅是麓湖的基金會,更將為整個社會服務,長期推動地方的發展,關照周邊區域的公益建設。作為一個公共管理機構,基金會的資源稟賦得以最大化。
在麓湖的規劃中,未來的基金會,將逐漸擔負起麓湖的公共管理職責,獲得麓湖居民與同麓人、以及更多機構和商業組織的信任與捐贈,讓城市的發展成為麓客們共同驅動的事業。
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必須有商業模式的支撐。
對於麓湖這樣長周期建設的複合型城市項目,很容易出現前期入住人口少,商業難以生存的問題;而商業配套的缺失,又會導致入住率提升緩慢的困境——這樣的挑戰,萬華認為往往無法通過簡單的招商模式和輸血養商的策略來解決。
因此,商業社群化幾乎是一種必然。商業進入到社群生態中,恰恰能激發出更強的社區活力,形成更持續的共生系統。2020年,麓湖將會籌備麓湖商業聯合會,在社區發展基金會理事中,也會增加商業理事的席位,麓湖商業將進一步聚合,完成從利益共同體到社區共同體的閉環。
當麓湖商業可以共享社區情感與活力的滋養,不僅能為麓湖居民帶來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將有助於麓湖積累社會資本,助推社區、社群與城市的連結。
一個可傳承的百年理想,一份寶貴的城市遺產
社區治理,是從最微觀之觸角,對城市機理進行改造,如果說巍峨建築是一座城市耀眼的外衣,那麼它便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內核,城市居民最能體會感知;社區治理,又是從最宏觀之視野,對城市生態著手構建,深刻改變這座城市的運行機制和未來路徑。
正如羅立平所言,對於社區自治,麓湖選擇了一條「先土壤,后庄稼」的發展路徑。當開發商萬華通過慢慢地交棒,當社區發展基金會逐漸承擔起麓湖的公共管理職責,社區自治體系也將逐步承接起麓湖社區文化與社會資本建設的主推角色。
英國萊奇沃斯小鎮遺產基金會門前有一塊石碑,代表了萊奇沃斯小鎮的百年歷史。可以預見,未來的麓湖在一套可持續演進的社區治理「三部曲」之下,也有希望像萊奇沃斯一樣,實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構,驅動一個更理想社會的成型,成為中國社會創新事業的先行者和國際化社區的樣板。
對於麓湖和所有麓客而言,這是一個可傳承的百年理想。尤其是在社區營造上,成都給予了充分的政府政策與資源的支持。而對於整個城市而言,麓湖的社造經驗,將會是碎片化社會重構新生態系統的可借鑑樣本與經驗,更是一份寶貴的城市遺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