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是父母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百度一下,關於「起名」,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42,700,000個,可見此事的關注度了。每個人的名字都有一種意義,飽含著父母對你的期望。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是他的父母為他起的。因為老捨出生在陰曆臘月二十三號那天,這個日子離春節只差七天,為了圖吉利,就取名「慶春」。名字的意思是慶賀春天的到來,到老舍上中等師範的時候,他根據自己的姓,為自己起了一個別名,叫「舒舍予」。這個別名「舍予」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舒」姓拆成兩半,分為「舍予」二個字。這兩字 「舍我」又含有放棄私心和個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獻自己的含義。以後老舍取「舍予」中的頭一字,前面加一個「老」字,成為了「老舍」,當作自己的筆名。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本來的名字叫陶文俊,在他年輕時,因為信奉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的哲學思想,於是改名為陶知行。後來,陶行知在教育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年輕時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謬誤的,開始轉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且把名字也改成了「行知」。
著名的音樂家聶耳先生,他原來的名字叫聶守信。在聶耳幼年的時候,他就有一特殊的本領,只要是他聽過的歌曲,他能很快地唱出來,別人認為這是他的聽力特別好,而他的姓又是由三個耳字組成的,所以便叫他「耳朵」。聶耳後來專業搞作曲,就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聶耳」。
我叫東建中,出生的時候,國家正處在大發展中,所以我的父母給我起名叫建中,意思讓我長大後建設好中國。確實我的一生,都在為建設好中國出力,先是在上海的國營農場中種了八年田,大學畢業後,到設計院又一直工作到退休,為客戶設計設備,幫助他們搞好生產,成了我一生的工作,這倒與父母給我起的名字十分相符。
父母為自己的後代起名字,多多少少是動了腦筋的,但由於沒有注意名與姓的有機結合,結果是名是好名,姓是真姓,結合不當,鬧出了笑話。不信,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有位在單位開行車的司機,叫吳安全。本意希望他安全,但與吳結合起來一念,倒是意思全弄反了。
讀中學的時候,學校有位教導主任叫史耀來,同學們聽後偷著樂。
我有個同學叫曲熙,用上海話一念與「曲西」相同,上海話中「曲西」,也叫「阿曲西」,「阿曲細」,或簡稱「阿曲」,意思是你明明不懂,卻要裝懂賣弄,結果反而被別人給愚弄了;或者是指那些不懂某方面知識的人為「阿曲西」。簡言之,就是上海土話:笨蛋的意思。
聽說有個孩子叫子騰,本來起的這個名字挺文雅的,偏偏孩子的父親姓杜。
農場的時候有一農友叫沈得健,別人都喜歡向他打聽,你父母為什麼給你起這麼個名字?原來這人一向身體虛弱,不健康,與他父母的本意相去甚遠。
想想真有意思,一個人的名,就是一個人在世界上的標籤,別人以這作為你的標記,因為經常要被別人念叨,所以起個順口的名字,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