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夢皮影簡介(圖)
雲夢縣皮影戲始於清中葉,至今仍有皮影26臺。演出活動常年不斷,1995年2月由省文化廳授版為「湖北皮影藝術之鄉」。 雲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前臺演唱兼操縱,後臺司擊樂伴奏,俗稱打鑼腔或二人臺,有戲劇輕騎之稱。 皮影製作,仿戲劇服飾,臉譜,用料從紙到塑料片,透雕鏤空,花紋精細,色彩鮮亮。
-
喜訊,皮影大師秦禮剛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雲夢皮影大師秦禮剛榮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我省僅兩人獲此殊榮。 雲夢皮影戲是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始於清中葉。 雲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
-
湖北皮影戲調演開幕,看皮影大王秦禮剛的00後徒兒們怎樣玩皮影
楚天都市報10月9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龔郇)他曾進京演出《武松打虎》,受到溫家寶總理接見與好評,他是雲夢皮影戲大王、國家級非遺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69歲的秦禮剛今天領了一群00後的徒兒表演皮影戲,為湖北省第四屆皮影戲調演拉開帷幕。
-
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啟幕
圖為民間藝人準備給皮影塗色。 渭南華州是中國皮影的發源地,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堪稱「中華一絕」,享有「世界電影鼻祖」的美譽。2011年「華州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本次藝術周活動包括展覽、展演、學術研討等系列活動。
-
68歲老人醉心皮影戲 表演30年僅休息30天
9月23日,在孝感雲夢臥龍島非遺文化園,68歲的秦禮剛老人正在為觀眾表演著皮影戲《武松打虎》。 秦禮剛雙手操作著皮影人,嘴裡模仿著風聲、動物叫聲,唱著戲詞。 秦禮剛邊唱邊跳著,皮影小人在這個68歲老人手裡,舞得風生水起。
-
在光與影裡看人間百態——皮影
二 制皮製皮的方式有很多,以泰山皮影為例。泰山皮影的製作嚴格遵循古法,分為10大步21道工序,每個皮影都接近3000餘刀手工雕刻而成。三 畫稿製作皮影時有專門的畫稿,稱為"樣譜",這些設計圖稿世代相傳。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湖北皮影湖北皮影戲主要分「門神譜」[4](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雲夢、應城等地以及黃陂、孝感、漢川等縣的部分地區;「魏譜」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陝豫皮影相似,是陝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
渭南皮影,如何能走出一條傳承保護發展創新之路
來自陝西華州、山東泰山、雲南騰衝、甘肅環縣、四川閬中、河北唐山、湖北雲夢、北京京西、河南呂氏、山西侯馬的10省市皮影戲項目,56名皮影傳承人齊聚華州。此次文化藝術周,將舉辦華州皮影精品展覽,全國各地皮影代表作品與雕刻技藝展示,各流派皮影戲展演,學術論壇,華州非遺音樂、舞蹈、曲藝、戲曲類表演,群眾觀摩體驗等多項系列活動,以別開生面的角度,重新解讀華州皮影的風採,活動將持續至5月4日,也為五一假期渭南市華州區的文化旅遊市場帶來新的產品供給,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到華州皮影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
中國美術館展出罕見清代皮影珍品(圖)
相傳,南陽桐柏皮影始於南宋,當時金兵南犯,嶽飛率軍駐紮桐柏,很多皮影藝人仰慕嶽飛精忠報國,攜皮影傳入桐柏流傳至今。桐柏皮影線條古拙粗獷,唱腔優美動人。現保留下來的劇目有《楊家將》、《隋唐演義》、《西遊記》等60多個劇目。河南靈寶道情皮影可追溯到明代,由最初的「說唱道情」演變為富有靈寶地方特色的道情皮影。
-
《楚留香》雲夢絕學是什麼 雲夢絕學介紹
導 讀 楚留香雲夢絕學是什麼呢?小編今天就帶來解答,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獨具匠心的環縣皮影
想要更多地了解環縣道情皮影,不妨走進環縣博物館,在博物館裡,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展覽作為館內的基本陳列之一,也是別具特色。特色「場景」單元環縣博物館內的道情皮影藝術展覽面積約700平方米,主要分「場景」「人物」「動物」等展出單元。共展出皮影實物300餘件,樂器、劇本、雕刻工具等50餘件(套)。「場景」是用來有效襯託劇情環境的皮影道具。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揭牌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開幕式上,通州大運河皮影團上演了一出郭守敬疏浚大運河、鎮壓龍王第六子「贔屓」(又稱「霸下」)的故事。該劇巧妙融合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充分發揮皮影戲水火煙霧聲光特效的優勢,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北京東派皮影戲形式將大運河故事搬上舞臺。展覽現場還匯集了大運河沿岸以及周邊9省的特色皮影藝術品。
-
光影中演繹皮影故事
8月14日,李衛展示自己製作的皮影人偶。今年63歲的李衛自小跟隨父親、濟南皮影大師李興堂學習皮影表演。11年前父親去世,李衛接過了將濟南皮影傳承發展、不斷創新的重任。如今,他製作的「濟南名人臉譜系列」作品就是從父親生前未完成的作品中延伸雕刻而成。
-
皮影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
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歷史的變革讓皮影戲幾經挫折,但是愛著皮影戲的藝人們是用生命守護著這一份愛。他們為了能讓皮影戲傳承下去,想盡辦法的去傳承,家裡有孩子的傳承給孩子,沒有的傳承給徒弟,但是由於不賺錢沒市場,確實沒有多少年輕人去學這個皮影戲。所以當學徒的就很少,大多老一輩的皮影戲藝人把自己畢生的絕學傳授給了自己家的兒子、孫子。
-
高雄縣皮影戲館
地址:高雄縣岡山鎮岡山南路42號電話:(07)626-2620開放時間:0900~1200、1330~1700休息時間:周一、周二上午位於岡山鎮的高雄縣縣立文化中心,有座臺灣唯一的皮影戲館。二百年前,臺灣的皮影戲從岡山發源,兩百年後的今天,皮影戲幾經興衰已走入黃昏,只剩少數戲團及一座展覽館見證著這項傳統技藝在臺灣的發展史。皮影戲又稱影戲,在臺灣稱為「皮猴」,於清朝嘉慶年間由潮州藝人傳入臺灣,在當時的廟會節慶中,戲臺上精緻的皮偶結合光影、曲折劇情、嬌嬈唱腔與喧天鑼鼓,往往演成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高雄縣皮影戲館為一座多功能戲曲博物館,陳列區中包括一座主題館和一座專題館。
-
木偶「學」變臉,皮影鬧喧天,成博周末兒童博物館好戲連連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栩栩如生的皮影表演、木偶劇團敲鑼打鼓唱大戲、親自動手感受傳統技藝……十餘個精彩活動輪番上演,小朋友們零距離親密接觸了皮影和木偶。在過去兩周,以「影偶奇緣」為主題,「周末兒童博物館」吸引了上千小朋友的熱情參與。
-
西安周至皮影雕刻
西安周至皮影雕刻技藝是流傳於周至縣馬召鎮上孟家村。清光緒年間由禮泉老藝人趙一刀傳入,並一直在葛氏家族中傳承發展,到葛佔峰時已傳承五代。周至皮影雕刻是在泡製好的牛皮上畫好圖案後,用專用刀具雕刻成各種戲劇人物、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然後塗上各種色彩,再用牛皮絲組裝合成。
-
古老的華州皮影
精美的皮影華州皮影為世界皮影之先,源於西漢,成於隋唐,傳於宋元,盛於明清,至今已兩千餘年歷史,藝術水平出類拔萃。其造型優美多姿,雕刻細膩精湛,染彩絢麗厚重,唱腔動聽委婉,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世界電影之祖」——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皮影,歐美藝術史曰:「世界皮影源於中國,中國皮影源於陝西,陝西皮影源於古華州。」華州人世代相傳:皮影雛形誕生於漢文帝時期,有民謠為證:「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入百姓家。」
-
華山風骨篇-華州皮影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成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中國的皮影藝術鑑賞
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釐米,低的有10釐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