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日前,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揚州大學校友汪暉先生應邀回母校作題為「人文學科的使命與未來」的專題講座。副校長陳亞平主持講座。
▲汪暉教授
▲副校長陳亞平主持講座
今年是揚州大學中文本科教育實施60周年,汪暉此次專程回母校參加「紀念揚州大學實施中文本科教育60周年暨中文本科人才培養高端論壇」活動。
汪暉作為當代著名思想家,具有廣泛世界影響。曾於2009年入選德國《時代》周刊「為未來思考的思想家」,2013年獲得素有「社會領域的菲爾茲獎」之稱的「盧卡·帕西奧利獎」,2018年獲得德國最高學術獎洪堡基金會「安內莉澤·邁爾獎」,皆為國內第一人。
▲汪暉教授獲得「盧卡·帕西得奧獎」
▲文科樓
在原揚州師範學院度過本科、碩士求學生涯
汪暉與揚大的淵源
多年前便已種下
▲三排右三為汪暉
每每提及在師院的求學經歷
都讓如今已在異鄉的汪暉
覺得格外溫暖
同學們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
想要知道這次的講座內容了?
別著急,這就為你揭曉
一個地方深厚的人文積累,不同於自然科學,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傳承。
汪暉深情回憶了自己在揚州、揚大度過的青春歲月,講述了自己工作後,發現在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裡揚州大學的校友們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強調這是值得自豪的,因為這證明了揚州深厚的人文積累。
回憶起求學年代揚州國慶路上的舊書店,裡面的讀者大多是非學院的普通人,汪暉感嘆,這是讀書、學術的氛圍,經歷一代一代的傳承與積累,成就人文涵養的氛圍。今天的條件優於過去許多,未來屬於在座的同學們。
現在的人文學科,既要用科學方法,又要強調自己的獨特性。
汪暉認為,中國的大學是20世紀的產物,與五四、晚清以來的思想文化運動都有關係。經學的神聖地位已經衰弱,中心問題變為人自身的問題。人文產生於西方的宗教世界,又是反對宗教世界觀的產物,現在的揚州大學是一個綜合性大學,在各類學科中,人文學科有其獨特位置。他希望,要帶著問題重新思考,走出一條與老一代人既相聯繫又有所區別的新的人文景觀。
現在的人文學科,是在與科學領域的支配地位的博弈中誕生的,既深受現代科學方法的影響,又立足與證明自身不同於科學及其方法的自主地位。
汪暉給同學們分析了嚴復、梁漱溟有關中西方文化的觀點。中方是玄學文明具有古化傾向,西方是科學文明具有今化傾向。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實際上是東西文明二元論的體現,其投射到現實中則變成了學科之間歸屬的論戰。
在場的同學緊抓和大佬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紛紛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汪暉的精彩解答
引來掌聲不斷
文化是當代大學生所不可或缺的,
現場許多好學的同學們紛紛開啟了花式學習模式,
快和君君一起去看看吧~
認真記筆記
及時拍下重點
全神貫注皺眉思考
汪老師的講座非常精彩!雖然我水平尚淺,有些地方不能完全深入理解,但是老師的學術風範已經完全徵服了我!
——中文18級新生張瑤
汪暉教授的學術造詣十分深厚,學識淵博,今天的講座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學術的魅力,也引發了我對人文學科更多的思考。
——18級現當代研究生周雲龍
我今天是慕名前來『蹭課』的!汪教授的講座內容與我所學的小學教育專業也是有所關聯的,讓我覺得確實不虛此行!
——16級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陸婕妤
相逢是場知識盛宴
60年我們再憶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