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柏林舉行的安內莉澤·邁爾獎(Anneliese Maier Research Award)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資深文科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作為獲獎者之一出席儀式,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國務卿託馬斯·拉舍(Thomas Rachel)和洪堡基金會理事長恩諾·奧夫德海德(Enno Aufderheide)向汪暉頒發了獲獎證書。汪暉還應邀出席了同期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並發表演講。
由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出資、通過洪堡基金會設立的安內莉澤·邁爾獎,是為紀念德國20世紀著名哲學與科學史學家安內莉澤·邁爾而設立的,希望在人文、社會科學、文化、法律及經濟領域促進德國學者與世界頂尖研究者合作,進一步推動德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國際化發展。安內莉澤·邁爾獎提供經費資助獲獎人與德國學術機構合作進行五年期的研究。2018年共有來自英國,巴西,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這6個國家的8名學者獲獎,分別來自人類學、經濟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古典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領域。汪暉的獲獎,意味著這是該獎項第一次授予中國人,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授予從教育經歷到工作背景都屬於第三世界的國際學者。本次也是汪暉繼2013年獲膺義大利盧卡·帕西奧利獎之後,又一次獲得國際殊榮。
9月11日下午,汪暉教授在討論會上作了關於《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的演講,並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在講座前,他的主要合作夥伴,哥廷根大學東亞研究系及全球與跨區域研究中心教授多米尼克·薩克森邁爾(Prof. Dr. Dominic Sachsenmaier)向聽眾介紹了汪暉教授的主要學術成就及即將開展的學術研究項目。
薩克森邁爾教授指出,汪暉是在國內和國際最有影響的中國知識分子之一,他的學術研究富於創見和挑戰性,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引發了知識上的討論。他的工作在多個不同的學術領域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作為一位思想家,他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在討論和分析那些近年來引發當代世界關注的緊迫問題。
人物介紹:
汪暉,1959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讀書》雜誌執行主編,《學人》叢刊創辦主編之一,南開大學文學院兼職博士導師。2002年調入清華,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歷史系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文史與學習專門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他曾先後擔任柏林高等研究院、瑞典高等研究院等高等研究機構研究員,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東京大學等大學的訪問教授。2018年1月,獲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汪暉教授在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社會理論和民族區域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成就。迄今已發表中文學術論著近20種,論文上百篇,英文論文約50篇,目前已出版包括英文、日文、韓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斯諾文尼亞文等作品26種。
2008年,入選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和英國《遠景》(Prospect)期刊評選的全球「百名知識分子」(Top 100 intellectuals)。2009年,入選德國《時代》周報「為未來思考的思想家」。2010年,成為美國亞洲學會年會(AAS)首位來自中國的基調演講人。曾應邀在澳洲亞洲學會年會、英國中國學會年會、國際社會學大會等重要學術活動發表基調演講,並任若干重要國際學術刊物和機構的編委、理事。2013年,入選英國《遠景》評選「世界思想家」(World Thinkers)名單。2013年與著名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同獲義大利盧卡·帕西奧利獎。2018年獲德國安內莉澤·邁爾獎。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