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論文被指存在多處抄襲 希望由學術界澄清
2010-03-25 08:13:38 | 來源:京華時報
3月10日出版的國家級核心期刊《文藝研究》刊發了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長篇論文《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文章中,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讀書》雜誌前主編汪暉寫於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被指存在多處抄襲。王彬彬稱,他通過比對發現,汪暉的抄襲對象至少包括李澤厚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等5部中外專著,抄襲手法則包括「攪拌式」、「組裝式」、「掩耳盜鈴式」、「老老實實式」等。
汪暉希望此事由學術界自己來澄清。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昨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反抗絕望》可能確實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規範的問題,但不能簡單稱之為剽竊。錢理群同時表示,該書的核心觀點應該是汪暉獨立思考的結果,汪暉對魯迅研究的貢獻不能否定。
>>王彬彬
意外發現抄襲問題
現年51歲的汪暉為江蘇揚州人,先後從揚州師院和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198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著名文學史家唐?|先生,攻讀博士學位。
在《反抗絕望》的新版序言中,汪暉稱,該書寫於1986年至1987年間,1988年4月作為他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1990年,該書在臺灣出版繁體字版;1991年作為「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之一種,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經修訂後作為「回望魯迅」叢書之一種,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據的,就是2000年版。
「魯迅研究是我個人的學術生涯的起點,這一點至今對我仍很重要。」汪暉在新版序言中這樣寫道。正是這部30餘萬字的專著,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王彬彬把它稱作汪暉的「第一桶金」。
在魯迅研究領域,《反抗絕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視的「名著」,自出版以來經常出現在中文系教師開給學生的書單中。用王彬彬的話說,該書「到今天甚至已經具有了『經典』的性質」。
昨天上午,王彬彬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和汪暉並不認識,也沒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和接觸,發現汪暉著作中問題的過程也頗為意外。「學生做論文的時候經常會引用《反抗絕望》,我覺得有必要看一看,否則指導學生不方便,於是在去年暑假期間看的,看著看著就覺得不對勁。」
他還說,去年10月份,他就把《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一文投給了《文藝研究》,編輯部非常謹慎,逐字核查後才決定發表。
王彬彬說,這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須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他不希望此事成為一個鬧劇。
王彬彬說,在《反抗絕望》中,抄襲和剽竊的現象「很明顯」也「很嚴重」。他根據手頭的幾本書簡單比對後發現,汪暉的抄襲對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專著: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87年版);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美]勒文森《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美]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張汝倫《意義的探索》(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彬彬將汪暉的抄襲手法歸為4類:
一是「攪拌式」:將他人的話與自己的話攪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將他人論述的次序做些調整,便作為自己的話登場;
二是「組裝式」:將別人書中不同場合說的話,組合在一起。一段話中,這幾句剽自這一頁,另幾句襲自離得很遠的一頁,然後作為自己的話示人;
三是「掩耳盜鈴式」:將別人的話原原本本地抄下來,或者抄錄時稍做文字上的調整,沒有冒號、沒有引號,但做一個注釋,讓讀者「參見」某某書;
四是「老老實實式」:一字不差地將別人的話抄下來,不攪拌、不組裝、不讓讀者「參見」。王彬彬說:「這是最老實的一種剽襲方式。其他幾種方式,一旦被發現,或許還可強作辯解。這第四種方式,可是毫無辯解餘地,只得老老實實承認。」
王彬彬說,在具體的抄襲過程中,有時是幾種方式結合起來的。
王彬彬從《反抗絕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並與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對照,以證明汪暉如何剽竊前人研究成果。 (摘錄部分見附件)
>>汪暉
希望學術界自己來澄清
昨天,記者多次給汪暉發簡訊聯繫採訪。下午4時許,汪暉回復簡訊說:「我在國外,現在是深夜。有朋友來信說及此事。我沒有看到文章,手頭也沒有20年前的著作。我很希望此事由學術界自己來澄清。」
昨天下午,清華大學中文系辦公室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系裡已有部分教師知曉此事,但幾名領導均出差在外,無法接受採訪。該工作人員稱,汪暉今年1月赴美,目前正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一文的責任編輯張小姐昨天婉拒了記者的採訪,她說,《文藝研究》不過是一個發布平臺,他們現在不便發表看法。
>>錢理群
引文不規範不同於剽竊
昨晚,針對汪暉被指博士論文存在抄襲一事,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表示,以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反抗絕望》可能確實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夠規範的問題,但這不能簡單稱之為剽竊。錢理群同時表示,該書的核心觀點應該是汪暉獨立思考的結果,其對魯迅研究的貢獻不能否定。
錢理群昨天深夜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他剛剛聽聞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讀完,而且手頭沒有《反抗絕望》一書可以查閱,所以只能根據他此前對該書及汪暉本人的了解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錢理群說,他和汪暉向來走得比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所以對《反抗絕望》的成書過程比較清楚。該書的核心觀點,即「反抗絕望」這一概念的提出,應該是汪暉獨立思考的結果,是立得住的,這為解讀魯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這個意義上,汪暉以及該書對於魯迅研究都是有貢獻的,「貢獻是大是小可以討論,但這種貢獻不容否定。」
王彬彬從《反抗絕望》中摘取多處文字,與李澤厚等人專著中的文字進行比對,稱汪暉抄襲剽竊。錢理群對此表示,以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這些文字在引用他人觀點時,注釋做得可能確實不夠嚴格,但這需要考慮到當年的學術規範遠不如現在嚴格,「在當時看來,只要大致標註出你引用了哪些資料就可以,不像現在,每引用一句話都得加引號。」
錢理群表示,使用引文不夠規範和剽竊是兩個概念,而且需要考慮當時語境。
■摘錄
1
王彬彬比對「抄襲」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的著作是將一種文化中所包含的技術結構、價值和精神狀態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種文化的文獻記載。這種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內容:變更需要、變更榜樣、變更思想、變更理由。(第68頁)
勒文森《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梁啓超的著作是將一種文化中所包含的技術、結構、價值和精神狀態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種文化的文獻記載。這種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內容:變更需要、變更榜樣、變更思想、變更理由。
王彬彬評論:讀者應該已經笑起來了!汪暉只把勒文森的「梁啓超」換成「魯迅」,其他「幾乎」是原原本本地抄錄勒文森。可以說汪暉非常過分地藉助了勒文森的這本書。這裡的「過分」不僅指他在具體場合對勒文森的剽襲,更表現在常常無視魯迅與梁啓超的區別,把勒文森分析梁啓超的理論框架簡單地套用於對魯迅的觀察。魯迅與梁啓超當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巨大差別。汪暉對勒文森的剽襲,是將對一頭熊的認識用於對一隻虎的判斷了。
2
汪暉《反抗絕望》:那麼,康、梁、譚、嚴等後期改良派開始產生了一整套的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政治理論和哲學觀點作為變法思想的鞏固的理論基礎,顯示了對「傳統」的更為徹底的批判和對西方社會文化的更為徹底的肯定。(第60頁)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應該充分估計到,開始產生了一整套的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政治理論和哲學觀點作為變法思想的鞏固的理論基礎,是這一階段改良派思想最重要的發展和最卓著的成就。
王彬彬評論:這麼長的、多少有些拗口的一句話,核心部分汪、李一字不差。當然,次序稍微有些變動。
3
汪暉《反抗絕望》:追求民族的獨立與平等的意識深藏於魯迅日本時期的文化理論中。(第70頁)
勒文森《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如果說追求中國與西方平等的觀念深藏於梁啓超的思想中,那麼它也會深藏於每一個近代中國人的——從最保守的到最激進的——文化理論中。
王彬彬評論:最讓人反感的,是攪拌、組合、拼湊等手段一齊用,是「偷意」而在字句上儘量不留痕跡。這種方式的剽襲在《反抗絕望》中是更嚴重地存在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