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胖的啟發俱樂部的節目有這樣一個故事:
你在公園裡看到一條毛毛蟲,順著樹枝往上爬,奮力往上爬,那你心裡會想什麼呢?
哇,你們都是有文化的人哎,看到有人往上爬,你一定想到西西弗斯,古希臘神話啊。哇,這個毛毛蟲也有精神哦,你看是個生物它就會向上攀登哦,對吧,雖然絕望地在向上攀登,也沒有任何結果,但是好勵志哦。
這是我們這些文藝青年尤其是我這樣的文藝青年心中一定會有的那句潛臺詞。
但是,你知道毛毛蟲為什麼往上爬嗎?因為很大概率它是染上了一種真菌,這種真菌叫做偏側蛇蟲草菌。這種叫偏側蛇蟲草菌是自然界最可怕的一種真菌類,就是它欺負起這些小動物,比如螞蟻和毛毛蟲,就是這樣,它先讓你感染,然後它在你身體裡長,然後切斷它的大腦神經中樞和身體之間的聯繫,把螞蟻和毛毛蟲像殭屍一樣劫持。實際上毛毛蟲根本就身不由己,它是被這種真菌指揮著向上爬,沒有什麼奮鬥精神,也沒有什麼西西弗斯,真相就這麼殘酷。
這讓我想起一個場景,我身處教育強市武漢,生活在教育強區江岸區,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集聚於此,那麼教培機構也是遍地開花,往往在周末的培優班的等候區,會有一些高談闊論的學霸家長,旁邊有一些仰視的家長圍觀,學霸家長會分享他們在**機構的競賽班,現在雖是7年級,可是已經在學9年級的課程了,他們周末要上6個培優班,孩子的飯是在轉場時車上吃的,實在時間不夠用啊,數學,英語,語文都在幾個機構套讀.....最後,都會傲嬌的加上一句,孩子喜歡學習,要學!然後一邊總會有熟悉著他們的人歷數著學霸的輝煌成績,學霸媽媽笑而不語。
這樣的場景,無數次見過,只是機構不同,學霸不同,而那些所謂「愛學習」的孩子出來時,背著沉重的書包,面無表情,神情疲憊,爸爸或媽媽小心的笑臉迎上去,奔赴下一個戰場。
孩子到底是「熱愛」?還是像毛毛蟲一樣的&34;?如何才能判斷孩子是真心喜歡學習?還是被阻斷感覺系統之後的身不由己?不妨從下面三個角度來看:
01 你的孩子好奇心還在嗎?
時常會有這些的情景,放學路上,孩子駐足怒放的花邊上,想要去聞一聞,或者看到有個小狗狗,忍不住蹲下去要摸一摸,後面是跟著一個催促的家長:「快快快,別磨蹭,還有作業呢?」
孩子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睜著一雙清澈的眼中,到處看,哪裡有聲音就會循聲而去,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喜歡去摸,去聞,去嘗,去感知這個世界,他們對這個世界有大大的好奇,不斷的探索和嘗試。
直到有一天,被送進了學校,去學習,去考試,他們開始有了「學習」的定義,「學習」就是上課,寫作業和考試,以及無休止的培優班。考的好爸媽開心,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考的不好,爸媽唉聲嘆氣,老師愛理不理,在學校裡低眉順眼點,免得礙著別人,畢竟你是拉低平均分的人。
「學習」便由有趣的探索,變成了競賽,不斷的做題和練習,來滿足考試的正確率,「學習」的目標也變成了進入名校,找份好工作,出人頭地。於是,眼中的光黯淡了,樂趣也不復存在了。當孩子不再東看西看,什麼都要問的時候,你要警惕了,他的好奇心還在嗎?
學習始於好奇心,而走著走著,學習最初的好奇心被弄丟了,孩子的感知被阻斷了,剩下的是作業、考試,升學。
02 你的孩子在學習中獲得了快樂嗎?
有的爸媽說:「我什麼班也沒報,課後就是去玩,玩的時候是很開心快樂,可是考試不好,還是快樂不起來啊!」
也有人在說「快樂學習」,「快樂教育」是誤人不淺,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何來「快樂」?
什麼才是快樂學習呢?孩子有做過科學小實驗吧,當他看到顏色在水中的變化,當他看到噴湧的小噴泉,那種欣喜和愉悅,這就是學習的快樂。
可能你又會說:&34;
可是,我們要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了嗎?培訓班,一對一輔導老師,為了快,為了多學知識,我們只需要他去背答案,練習解題套路,不會做馬上給講,陪作業一題一題指導。
而學習,是需要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要探索,試錯,研究,查資料,忽然間找了正確的路徑,於是歡呼,欣喜,那種頓悟之後的愉悅,才是學習的快樂。
學習上的成就,不是考了多少分,得了多少獎,而是是否有了新的發現,突破,是否感知到美,創造了美,是否有了心動的感覺,當有了基本的學習能力,應試也是一樣可以學習和練習的。
學習的持續和意志力忠於情緒,不斷創造成就感,就會有愉悅情緒相伴,可以使學習持久有耐力。當然,負向情緒也能獲得高分,但是換來的是孩子會用一生來釋放壓在心中的恐懼。
03 應試能力是敲門磚,學習能力受益終身
每年的高考結束,校園裡雪片一樣的書,撕碎並飄落在校園裡,進入大學校園,打遊戲,放縱的玩,掛科,學習止步於高考結束的那一天。
七八年前,我在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講課時,就問過學生一個問題:學習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大家回答說:做題。我接著問:那麼做題為了什麼?他們說:為了考高分。我繼續問:考高分為什麼?他們說:為了考個好大學。我繼續:考個好學校為了什麼?你們已經是考進了好學校了?他們說:為了找個好工作。那麼,找個好工作是為什麼呢?他們說:為了吃飯。我說,原來,你們寒窗苦讀十二年,就是為了吃飯,是成功的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飯桶嗎?
父母的心中,總是會有他們對每一個行為的解讀和意義,進重點中學,才能進重點高中,才能進重點大學,這樣花錢勞心勞力,是為了孩子的前程,孩子默默接受了,也回報了相對應的成績,父母會理所應當的認為孩子懂事,向上,殊不知,就像給毛毛蟲感染上真菌一樣,他用力往上,卻失去了本心。
高考,是一個公平的機制,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更好的生活的起步,高考結束,一切剛剛開始而已,只是場次變了,舞臺轉換了,這裡,不再是以應對「高考」這場考試,而是應對「人生」這個考試,單一的應試能力不靈了,學習才是主旋律,有了學習的能力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
而學習的核心就是保有感知,有著熱愛,有著好奇,探索並享受著每一個來到人生中的課題。
讓孩子在應試的同時,學會如何學習吧,那才是終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