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萬青松】
9月17日,中國外長王毅在結束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和蒙古國四國訪問後,在媒體公開闡述當前中美關係的複雜多變對中俄關係的影響,以及中俄在百年變局中的角色。
此前的9月10日,中俄外長在疫情之後首次在莫斯科舉行面對面會晤。同時,自中印邊境衝突數月以來,中俄印三國外長也終於在莫斯科見面。
伴隨著中美博弈的挑戰性和危險性不斷升級、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大國——中印關係正經受嚴峻考驗。而俄羅斯向印度出售武器的舉動,也讓輿論開始疑惑:身為重量級國際地緣政治玩家的俄羅斯,到底在中美、中印關係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僅從國內部分輿論的解讀來看,有一些人傾向於用「坐山觀虎鬥」形容俄羅斯。當然,出現這種觀點也很容易理解:說遠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維定式密切相關;說近點,是媒體觀察到俄羅斯在中美、中印之間不尋常的行為使然。
「坐山觀虎鬥」,斷章取義的俄羅斯角色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時值中美貿易戰愈打愈烈之際,2019年6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回答俄羅斯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的提問時,引用了一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諺語,俄語原文是:「當老虎在山中打架時,聰明的猴子坐著觀看如何結束。」
話一說出口,國內外媒體緊咬不放,全方位解讀其中「深意」。最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不得不在6月12日的例行記者會回應外界關切,耿爽當時的回答是,「請不要斷章取義」,並詳細解釋稱,「普京總統在回答該提問時,首先引用了中國諺語『坐山觀虎鬥』,但隨即他又說:『一切都在變化,中國諺語描繪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美國始終標榜自由貿易和世界經濟民主原則,但隨著競爭對手實力越來越強,美方進行各種限制,如發動關稅戰等,這將損害世界經濟。俄方將為公正、民主的貿易規則爭取空間』。」
從外交部發言人的表態來看,是否一部分媒體小題大作,答案不言自明。普京本意是否定「坐山觀虎鬥」,但有的媒體偏要大做文章,甚至完全妄顧上下文。如果再說遠點,身為大國總統的普京,非要當著中方領導人和臺下那麼多精英「失禮」,而且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那對他而言豈不是「失分」?!很顯然,這不是身為世界大國總統的普京的一貫風格。
如今,恰好時隔一年,中印邊境爆發衝突,迄今雙方關係沒有得到緩和,於是有部分輿論再次搬出「坐山觀虎鬥」,質疑俄羅斯在中印衝突中「支持印度」,包括籤署向印度出售33架新式戰鬥機的合同、答應印度提前交付一批S-400遠程防空飛彈系統等,「斷言」俄羅斯從背後捅了中國一刀。
對此,國內官媒也刊文回應這一說法,指出俄羅斯在中印衝突扮演的是調解者角色,近期中印防長、外長的會晤都是在莫斯科舉行,足以說明俄羅斯並沒有扮演「坐山觀虎鬥」的角色。
更何況,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坐山觀虎鬥」中的猴子是聰明、機靈的形象,但在俄羅斯人眼中,猴子是弱小、狡猾的形象,想必俄羅斯也不會主動接受「坐山觀虎鬥」中猴子的角色。這個比喻並不適用。
視頻截圖
「善意中立」,保持獨立自主性
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俄羅斯在中美對抗、中印衝突中的角色定位?筆者認為,俄羅斯近期的定位是保持「善意中立」的角色,其內涵是:中國作為俄羅斯最大最強的鄰國,俄羅斯主動與中國惡化關係完全不理智,而與中國合作,也並不意味著要聯合起來對抗美國和印度。
俄羅斯的這一定位主要源於其自身對美國與中、印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有著清楚的認識。俄羅斯看到美國與印度在戰略上幾乎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衝突。同時,美印又都與中國存在著戰略性矛盾。中美矛盾是全球性、結構性的,而中印矛盾則是歷史性、地區性的。因此,美印在對待中國的戰略上存在相互借重關係。而俄羅斯的介入可能會對中美印的關係都構成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存在被迫捲入的風險,這並非俄羅斯希望的結果。因此,「善意中立」的角色更加適合當下的俄羅斯。
一方面,「善意中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美對抗成為俄羅斯內政的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惡化本國內部的「西方派」與「非西方派」的爭論。
俄羅斯知名評論家盧基揚諾夫指出,中美對抗影響俄內政的主要表現是俄國內的長期以來的「二元爭論」,即關於俄羅斯「融入歐洲」與「轉向亞洲」的新爭論。這一次爭論的起點是亞洲成為世界中心,歐洲逐漸邊緣化。中美對抗可能挑起歐洲與亞洲的新爭論,尤其是俄羅斯面臨周邊現實、議程和影響力的新變化,更多爭論如何在中美之間定位的問題,實質上會導致思考自身發展問題被邊緣化。他還警告,這也會使得俄羅斯本國的智力資源遭到浪費,不能聚焦本國發展,最終陷入一個封閉性的循環,將會損害俄羅斯的獨立自主性。
另一方面,「善意中立」可以避免給俄羅斯造成更多的戰略風險。俄國際事務理事會理事長科爾圖諾夫認為,對俄羅斯而言,扮演「坐山觀虎鬥」的角色似乎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在於21世紀的世界比美蘇對抗時期聯繫更加緊密,且更加民主化。中美關係惡化不符合俄羅斯的長遠利益,雖然可以從戰術上提升俄羅斯的重要性。但這些對抗終將導致更多的戰略風險,俄羅斯事實上可獲得的收益更小。不過,他也強調,中美對抗並不意味著俄羅斯不能扮演獨立自主的角色。
至於中印問題,俄羅斯官方既對作為中印衝突的調停人有比較冷靜的認識,認為俄幹預中印邊境衝突是不合理的行為,也表達希望三國可以繼續開展建設性協作的期待。同時,更一步強調與所有亞洲國家開展和平合作的外交方針,不搞選邊站,這一立場也可以從俄方「妥善」回應中印兩國訴求看出,包括「呼應」印度緊急從俄羅斯採購軍事裝備,以及給予中方(必要時)在政治外交層面的可能協助。
俄羅斯這一行為背後的深層次考量在於:防止美國倚重海洋地緣政治與大陸地緣政治的對抗邏輯,抓住中印衝突的機會進一步離間、分化中俄印三方合作,維持美國主導下的「歐亞力量平衡」。長期以來美國作為海陸型世界強國,其海外力量可以不必大規模直接介入歐亞大陸內部利益分配,而只需在大陸各個板塊的複雜互動過程中,加上一個砝碼,就很容易改變態勢,使之有利於海外地緣政治態勢。
而中印衝突就是美國需要利用的又一槓桿,既藉此進一步拉攏印度,在中俄印合作中打入楔子,尤其是為了分解三國在「非西方、反西方」組織(金磚國家、上合組織、中俄印三邊機制)內開展密切合作,並通過鞏固「印太戰略」以牽制中俄兩國在歐亞地區的強勢崛起以及對南亞和印度洋影響力的拓展,繼續維持陸海力量均勢。美國的這個意向,正是俄羅斯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9月10日,中俄印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晤。圖自新華社
「善意中立」並不等於獨一無二
19世紀俄羅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曾這樣給自己的民族定位:「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於在人類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不屑於扮演頭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事實上,與國內部分輿論認定俄羅斯扮演「坐山觀虎鬥」角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今年以來,俄羅斯具有半官方背景的重點智庫(瓦爾代俱樂部、高等經濟研究大學、俄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連續發布多份重量級研究報告,提出了一些俄羅斯的新國際定位方案,包括俄羅斯力爭成為「和平的捍衛者、自由選擇發展道路的擔保者、新不結盟運動的領導者、中美『霸權』之間的平衡者、地球環境的維護者」等。
從這些潛在定位來看,「坐山觀虎鬥」顯然沒有成為俄羅斯研究界的選項。當然,俄羅斯也不會止於「善意中立」的角色,而是要尋求與自己體量、能力且意願匹配的新國際定位。目前很難說,這種國際定位已經找到,但俄羅斯智識界圍繞這方面的討論已經展開,如從開放西方主義到狹隘民族主義、從警示經濟的限度到尋求更大俄羅斯使命的必要性、從關於民族的帝國性爭論到呼籲宏大的務實主義等等。在沒有找到真正屬於自身的新國際定位之前,俄羅斯基於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傾向依然會繼續發力。事實上,這也很好地印證了國際關係中關於「國家利益就是國家利益、容不得摻雜半點個人情感」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