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對中美關係做更壞的心理準備

2021-01-10 環球網

自11月川普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以來,美國政壇出現了兩位總統同時治國的奇怪局面,白宮之外,當選總統川普在推特上頻頻就一些重大外交問題和決策發表與歐巴馬政府完全不一致的看法,其中以對中國的政策言論居多。在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話後,川普也不顧白宮和其過渡團隊的澄清,表示接受蔡英文電話沒什麼大不了,而且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在朝核問題上,川普也大放厥詞,認為中國在貿易問題上佔了美國的便宜,卻不能幫助遏制朝鮮。如何看待這一系列言論,對於判斷川普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從歷史規律出發得出任何單一判斷都有可能誤讀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首先,大選後川普的對華政策言論與他對其它問題的言論有鮮明對比,一個明顯的參照物就是對俄羅斯的態度。雖然美國官方以及各種傳言都認為俄羅斯政府對美國大選結果施加了影響,並且美國國內主張對俄強硬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川普儘量在美俄關係問題上保持中立,不發表具有明顯傾向的言論。無論川普心中的對俄政策如何,川普的政治謹慎表明他不想過早地將美俄關係置於風險中。但在對華政策言論上,川普明顯沒有顧忌,直接指出對中國的各種不滿和導致中美關係矛盾的所有關鍵問題。這個對比說明,用川普缺乏外交經驗和其個人不羈風格,或者用美國總統上臺前後中美關係必然發生變化的規律預測其上任後的對華政策,會陷入對中美關係看法的「思維定式」。

其次,從歐巴馬時期美國國內的對華態度來看,川普的對華政策言論不是空穴來風,而具有愈加堅固和主流化的政策基礎。從2015年開始,美國國內出現大範圍的對華戰略辯論,涉及到中美關係的各個方面,包括南海問題,網絡安全問題以及貿易不平衡等重大問題,華盛頓很多主流智庫的學者和研究者認為美國有必要從根本上改變對華政策模式,加強平衡甚至是遏制的一面。在政府和國會內部,主張對華強硬的聲音明顯蓋過傳統的主張中美溝通與合作的理性聲音。這可以部分解釋川普為什麼在對華言論上沒有顧忌,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趨勢。

最後,川普的主要政策團隊在對華政策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所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國防部長馬蒂斯都認為應該在南海等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政策,川普大選中一直依賴的亞洲和對外貿易政策顧問、將執掌新設立的白宮對外貿易委員會的納瓦羅一直都極力批評中美貿易對美國的傷害。這些主要官員的人選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川普的對華政策選擇。另外,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川普的團隊中充斥了數量前所未有的挺臺和親臺人士,雖然是這些團隊的幕後操作使得川普接聽蔡英文電話,但他們的影響遠不止如此,川普對臺灣的陸續言論可以說明這一點。

基於以上幾點,中美關係將面臨冷戰結束以來的最大考驗。與裡根時期中美關係出現裂痕又快速恢復不同,中美當時共同應對蘇聯威脅的戰略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並且按照現實主義大師基辛格的設計,美俄應該合作共同平衡中國。另外,中美貿易恐不再是中美關係壓艙石,雖然中國仍然依賴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市場,但美國已經在經貿方面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戰略和經濟方面相互需求的變化必定影響美國在南海、網絡安全,甚至是臺灣問題上的思維,川普表示中美要在這些問題上達成交易恐怕絕非兒戲,而這都將由中美未來的戰略互動所決定。因此,不妨對中美關係做更壞的心理準備,在中美力量以及相互認知形成新的平衡之前,中美保持關係穩定的唯一基石恐怕只能是消極的安全保證與合作,積極的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雖可以增加中美溝通,但對提升中美關係意義有限。

(齊皓,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相關焦點

  • 當年砸美國大使館時,很多人以為中美關係不會更壞,他們都錯了
    現在的中美關係就是這樣的。真要迅速改善,估計共同抵禦外星人入侵會是一個好理由。  中國現在處於守勢,但做得還算可以,不過,你看美國有退讓嗎?  1999年5月9日,在秀水街的美國大使館外,我看著我的同學砸美國大使館,當時也沒覺得中美關係能糟到哪兒去。但是,現在,我卻找不到強有力的中美關係可以好轉的證據。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於美國已進入總統大選的周期,加上川普不按常理出牌的決策風格,中美貿易談判不排除會出現反覆,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動搖自己改革的步驟和步伐。相反的,越是在外部壓力之下,我們越應該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 必須對中美走向對抗有心理準備;立足最壞情況,爭取最好的結果
    中美關係出現建交40年來的大倒退,而且還沒有看到「下限」。因此,從官方到民間,從國內到國外,網上瀰漫著悲觀的氣氛,有的專家稱中美關係「正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往下墜落」。更危險的是,華盛頓的激進政治精英們正在調整對華輿論戰的策略,越來越明顯地集中火力抹黑中共,正如中國外文局原局長周明偉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所稱,「尤其是最近幾個月以來,在美國的內政外交話語中,無論是政治領導人還是國會議員,都刻意強調『中共』而非『中國』」,「推動以『反共』為核心的反華浪潮在美國的快速崛起」,「推動『脫鉤』和『敵對』的形成
  • 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中美關係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也是最複雜的國際關係,一個是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一個是已經呼風喚雨超過半世紀的世界霸主。兩者之間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國家組織,充滿著千絲萬縷的糾葛,中美競爭究竟是走向合作還是對立,關係著世界歷史的發展。或許這段敘述不妨可作為我們了解「中美博弈」的一些背景所在。  但是「中美博弈」一詞,在臺灣是「有感」、但內容還是「模糊」的一塊領域。
  • 臺海觀潮|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中美關係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也是最複雜的國際關係,一個是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一個是已經呼風喚雨超過半世紀的世界霸主。兩者之間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國家組織,充滿著千絲萬縷的糾葛,中美競爭究竟是走向合作還是對立,關係著世界歷史的發展。或許這段敘述不妨可作為我們了解「中美博弈」的一些背景所在。
  •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 大陸已準備七十年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 大陸已準備七十年 2019年07月29日 08:2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資深兩岸問題專家、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秘書長李風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
  • 「戰略保證」:一個中美關係新詞引發的遐想
    對中國崛起的一種複雜心理  人們或許還記得,在不久前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的日子裡,大洋兩岸曾參與中美建交進程的重量級前任或現任政要、戰略家和學者,或通過演講、或通過撰文感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30年後的中美關係會發展到今天如此緊密與重要的程度。
  • 中美網絡安全關係中的威脅、風險與機遇
    作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近年來,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呈現出競爭、對抗、合作等多重態勢,中美戰略關係中的「非敵非友、亦敵亦友、半敵半友」的複雜特性,均鮮明地呈現並作用於網絡空間,使得中美在網絡安全關係上威脅、風險與機遇並存。 早在上世紀末,美國學者小約瑟夫?奈就曾指出,「恰似核優勢是構成舊時代聯盟領導的關鍵,信息優勢將構成資訊時代的關鍵」。
  • 如何做好懷孕的心理準備
    接下來,讓小家帶你從身體到心理做好孕前的萬全準備【文章較長,建議收藏】懷孕生子也是一種情感體驗,期間心情不免跌宕起伏。在懷孕的九個月中,心情或許在激動、快樂、擔心和沮喪中變幻不定。所以,做好懷孕的心理準備至關重要。事先想想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會發生怎樣變化,這將讓你更有信心備孕。不妨試試這些辦法做好懷孕的心理準備。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俠客島按】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習近平關於中美關係的20金句
    只要雙方堅持這個最大公約數,中美關係發展就有正確方向。希望雙方妥善處理和管控敏感問題,推動中美關係在新起點上健康穩定向前發展。中美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符合中美雙方利益,也是國際社會普遍期待。論述】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
  • 社評:中美兩國關係決不可讓美軍將領執牛耳
    他們強調美軍不會在太平洋上讓步,「我們未來的繁榮與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和政治關係不可避免地聯繫在一起」。在媒體不斷轉引的過程中,一些細節被添油加醋,說成了中國轟-6K「飛越關島」。還有媒體特別突出「轟炸關島」這個勁爆的詞彙,烘託中美之間的軍事緊張。
  • 習奧會揭秘:習近平引愛默生名言比喻中美關係
    今天,主要目的就是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寥寥幾句,訴說歷史;話鋒一轉,接連幾個問句,氣勢一下子出來了—  當前,中美關係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美關係?中美應該進行什麼樣的合作來實現共贏?中美應該怎樣攜手合作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 中美外交關係專題詞彙
    今年是中美重新打開交往大門40周年,也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當前,中美關係處在一個重要時期。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胡主席此時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對推進新時期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美兩國政治關係的相關詞彙。
  • 胡錦濤引用唐代詩句形容中美關係
    核心提示: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3號在北京舉行了開幕式,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發表談話,他說中美兩國應該相互尊重,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妥善處理分歧,以免影響中美關係的大局。
  • 展望拜登時期的中美關係——崔天凱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
    前言中美兩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經歷了諸多風雨。中美兩國雖然「回不到過去」,但可以通過重建互信,構建基於對話、合作與互利的雙邊關係,使兩國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確保中美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報導援引崔天凱在位於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上的話說:「並非中方首先關閉美駐華總領館,也不是中方首先驅離美國在華記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應美方的行為。」他說:「因此,如果美國政府願意逆轉這一進程,我們願意考慮。」自2013年一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的崔天凱說,北京和華盛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 善鄰之道助推中美關係和睦相處
    2014年中美關係可以說經歷了不少坎坷,美學界、戰略界對華認知出現惡化的情況:部分學者將中美關係與一戰前英德關係掛鈎,認為作為崛起中的中國很難與守成大國的美國化解矛盾,同時東亞地區又缺乏約束戰爭的安全機制,情況不容樂觀。
  • 面試前做什麼心理準備
    因此先了解面試官在主持面談時的心理狀況和注意點,對應聘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1.抓住主考官的心理  實際上,面試也是供需雙方心理上的較量。作為應聘者來說,了解對方的心理特徵,做到「明明白白他的心」,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因此,適當學習些心理學,掌握面試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徵,有準備、有針對性地參加面試,對提高應聘的成功率是大有好處的。
  • 何亞非:大選後中美關係調整的空間與可能
    中美有足夠智慧在幾十年合作共贏基礎上,結合國際格局新變化重新認識對方、認識世界,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遊戲規則和行為框架」以指導兩國關係。關鍵是按下「停止按鈕」、開啟對話空間後怎麼做才能制止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第一,需要停止奢談「冷戰」或者「熱戰」,盡力為兩國關係的緊張狀態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