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川普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以來,美國政壇出現了兩位總統同時治國的奇怪局面,白宮之外,當選總統川普在推特上頻頻就一些重大外交問題和決策發表與歐巴馬政府完全不一致的看法,其中以對中國的政策言論居多。在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話後,川普也不顧白宮和其過渡團隊的澄清,表示接受蔡英文電話沒什麼大不了,而且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在朝核問題上,川普也大放厥詞,認為中國在貿易問題上佔了美國的便宜,卻不能幫助遏制朝鮮。如何看待這一系列言論,對於判斷川普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從歷史規律出發得出任何單一判斷都有可能誤讀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首先,大選後川普的對華政策言論與他對其它問題的言論有鮮明對比,一個明顯的參照物就是對俄羅斯的態度。雖然美國官方以及各種傳言都認為俄羅斯政府對美國大選結果施加了影響,並且美國國內主張對俄強硬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川普儘量在美俄關係問題上保持中立,不發表具有明顯傾向的言論。無論川普心中的對俄政策如何,川普的政治謹慎表明他不想過早地將美俄關係置於風險中。但在對華政策言論上,川普明顯沒有顧忌,直接指出對中國的各種不滿和導致中美關係矛盾的所有關鍵問題。這個對比說明,用川普缺乏外交經驗和其個人不羈風格,或者用美國總統上臺前後中美關係必然發生變化的規律預測其上任後的對華政策,會陷入對中美關係看法的「思維定式」。
其次,從歐巴馬時期美國國內的對華態度來看,川普的對華政策言論不是空穴來風,而具有愈加堅固和主流化的政策基礎。從2015年開始,美國國內出現大範圍的對華戰略辯論,涉及到中美關係的各個方面,包括南海問題,網絡安全問題以及貿易不平衡等重大問題,華盛頓很多主流智庫的學者和研究者認為美國有必要從根本上改變對華政策模式,加強平衡甚至是遏制的一面。在政府和國會內部,主張對華強硬的聲音明顯蓋過傳統的主張中美溝通與合作的理性聲音。這可以部分解釋川普為什麼在對華言論上沒有顧忌,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趨勢。
最後,川普的主要政策團隊在對華政策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所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國防部長馬蒂斯都認為應該在南海等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政策,川普大選中一直依賴的亞洲和對外貿易政策顧問、將執掌新設立的白宮對外貿易委員會的納瓦羅一直都極力批評中美貿易對美國的傷害。這些主要官員的人選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川普的對華政策選擇。另外,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川普的團隊中充斥了數量前所未有的挺臺和親臺人士,雖然是這些團隊的幕後操作使得川普接聽蔡英文電話,但他們的影響遠不止如此,川普對臺灣的陸續言論可以說明這一點。
基於以上幾點,中美關係將面臨冷戰結束以來的最大考驗。與裡根時期中美關係出現裂痕又快速恢復不同,中美當時共同應對蘇聯威脅的戰略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並且按照現實主義大師基辛格的設計,美俄應該合作共同平衡中國。另外,中美貿易恐不再是中美關係壓艙石,雖然中國仍然依賴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市場,但美國已經在經貿方面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戰略和經濟方面相互需求的變化必定影響美國在南海、網絡安全,甚至是臺灣問題上的思維,川普表示中美要在這些問題上達成交易恐怕絕非兒戲,而這都將由中美未來的戰略互動所決定。因此,不妨對中美關係做更壞的心理準備,在中美力量以及相互認知形成新的平衡之前,中美保持關係穩定的唯一基石恐怕只能是消極的安全保證與合作,積極的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雖可以增加中美溝通,但對提升中美關係意義有限。
(齊皓,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