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已久的宣亞收購映客股權一事,終於落定。
創業板上市公司宣亞國際今天宣布,以28. 948 億元人民幣收購宣亞48.2478%的股權,映客最終以60. 59 億元的整體估值登陸國內資本市場。
映客與上市公司宣亞通過合併的方式實現「閃婚」,確實出乎不少人的意料。首先宣亞在上市不久,就看上了映客這塊標的,速度之快讓人出乎意料;其次映客擁有極好的現金流與盈利能力,躲過網際網路巨頭圍追堵截,選擇宣亞國際也同樣讓人出乎意料。
創立不到兩年半,以 60 億人民幣左右的估值,被宣亞國際收購,映客創造的奇蹟,在於出乎意料的盈利能力,也在於資本化的速度。之前,聚美優品花了四年時間IPO,唯品會花了三年半,都已經是最快的風口速度了。即使網際網路泡沫最瘋狂的門戶時代,也都是四年左右的鍍金周期。
對於映客和直播行業來說,這就更快了。過去十年,中國網際網路創業風口不斷,從團購到網約車到外賣再到共享單車,貌似目前只有直播行業誕生了上市公司。窩窩團那不叫上市,更像趕集。
當然,直播行業的玩家已有上市公司,陌陌、YY、9158。YY和 9158 都是走的秀場路線,那是PC時代的饋贈,說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直播。陌陌則是後發制人,利用已有的特色流量抓住了直播的風口。說映客是中國(大陸)最早的直播公司並不為過,至少是之一。現在想想那只不過是 2015 年上半年發生的事情,O2O最瘋狂的時候。
但是,人們只看到了映客的兩年半,沒有看到奉佑生的 11 年。從 2004 年加入A8 音樂,直到 2015 年推出映客, 11 年時間奉佑生主要做了兩款產品:開心聽和多米音樂。在這個領域,無論是蝦米音樂、酷我音樂等創業公司,還是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富二代,都是奉佑生擺脫不了的同路人。風口來臨之前,你首先要有一個板凳,很有可能會把它坐穿。
到目前為止,映客選擇和宣亞做結合,有望塑造起國內第一家出身「正宗風口」、處於「風口浪尖」的A股網際網路上市公司。樂視上市的時候,根本不是視頻網站的第一陣營,享受的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待遇;暴風依然如此,提前拆了VIE結構,在最好的年景登陸A股,但它依然不是視頻網站的第一陣營。
去年崑崙萬維出售映客3%的股份,作價2. 1 億人民幣,外界從而第一次知道當時映客的估值,從而獲得了「獨角獸」稱號。
而今年 5 月份,花椒和熊貓先後各自完成 10 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據說估值都在 50 億人民幣左右,這個估值放到去年崑崙萬維出售映客股份的時間段,肯定沒有現在高。
去年 11 月,一直播的母公司一下科技完成 5 億美金的融資,其實是對一直播、秒拍、小咖秀等多個產品線的整體估值。顯然,單純評估直播,映客一直都是第一陣營中的排頭兵。
媒體中一直有一個謎:映客到底賺不賺錢?今天也終於揭開了面紗:公告顯示,映客 2016 年的營收為43. 37 億元,淨利潤為4. 8 億元,映客 2017 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10. 35 億元,淨利潤為2. 4 億元。與上市公司陌陌的直播收入已經很接近。
今年第一季度,陌陌淨利 9000 多萬美元,其中直播業務貢獻了80%。去年崑崙萬維出售映客3%股份時,同時也曝光了映客 2015 年的利潤,只有 150 多萬人民幣,但是要知道,映客在 2015 年滿打滿算也只做了半年,移動直播也是在那一年真正開始的。 2016 年,映客第一個完整財年就有近 5 億的利潤,顯然要遠遠好於陌陌上市第一年的財報。
有人說,國內A股上市,要求連續三年盈利,但映客成立不滿三年,所以與宣亞合併。這隻看到了問題的一面。映客的變現模式目前來看主要是兩種:打賞和廣告。打賞與主播有關,這是產品運營的問題,而廣告則需要大量客戶的認同,在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客戶從哪裡來、如何服務它們,這就是一個專業性的問題了。宣亞恰恰是這方面的贏家,可以把十年來積累的客戶資源無縫對接給映客,讓雙方的想像空間形成1+ 1 大於 2 的勢能。
過去五年,中國誕生了史上最多的獨角獸公司,每年、每月都有新的獨角獸誕生,它們由以往的to VC模式,進化成to AT模式,對市場份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盈利的要求越來越低,造成的結果就是,遲遲不能盈利,遲遲不能上市。
映客與宣亞的模式,則提供了一種可能:具有無限增長空間的網際網路公司結合增長速度相對一般但具備穩定盈利能力的傳統行業的公司,套用當下一句流行的話,不就是網際網路+A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