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帶火了武漢病毒研究所,也順帶帶火了出生於1981年的該所所長王延軼女士,從公開資料,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王所長的成功之路。
2000年9月,王延軼19歲時考上了北京大學,在生命科學院生物科學專業讀本科。在這裡,她認識了時年33歲的北大生命科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舒紅兵先生,後者是美國猶太醫學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免疫學系助理教授,也是在這一年接受北大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職位,成為了王延軼的老師。14歲的年齡差距並沒有成為兩人感情上的羈絆,他們產生了師生戀,但不知舒紅兵先生當時是否已婚。王延軼大學畢業後,二者結婚,具體時間不詳。
2004年大學本科畢業,王延軼來到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讀免疫學專業碩士,第二次投身到其丈夫舒紅兵門下,後者已經在這裡早一年當上了該專業的副教授,因為舒紅兵先生在北大任職期間,一直沒有放棄美國的教職。
2006年8月,王延軼碩士畢業,第三次追尋舒紅兵,來到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任講師,因為後者一年前來到了這裡,全職擔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職務。
關於兩人結婚年齡和王延軼的求學經歷,我們從《人民日報》的報導中能發現一些線索。根據2012年01月20日《人民日報》題為《舒紅兵:「享受科學發現的快樂」》報導:2005年武漢大學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舒紅兵參與競聘,成為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隨後不久,舒紅兵動員在美國讀博士的妻子提前回國,他則全身心投入學院建設和學科發展。從這裡我們能發現一些問題,一是兩人結婚時間可能是2005年前。長江日報2011年12月報導中得知他們當時有一個4歲的女兒,可以佐證2007年已經生育,可以相互印證;二是王延軼本來應該打算碩士博士均在科羅拉多大學讀完,但因舒紅兵2005年為了武大院長職務不得不辭去科羅拉多大學教職,她也只好提前結束學業,只讀了兩年拿到了碩士學位便回國了。但事實證明,這個抉擇是正確的。
2007年,王延軼開始在丈夫任院長的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攻讀了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姑且算是第四次投身丈夫門下吧,三年後的2010年順利畢業。
2010年11月,王延軼博士畢業當年獲得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職稱。同年,一直與丈夫同為無黨派人士的她選擇加入了中國致公黨。他的丈夫舒紅兵先生則於次年成功當選為了中科院院士。與之對比的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均於2011年雙方落選中科院院士。兩年後,舒紅兵於2013年初成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2年3月,王延軼取得副教授職稱1年3個月後開始單飛,轉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分子免疫學學科組研究員/學科組長,從此夫唱婦隨,夫妻倆在不同的崗位分別開始了開掛的仕途生涯。
2013年起舒紅兵任武漢大學副校長,並於2014兼任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院長,王延軼則於2014年7月-2015年6月掛職武漢市武昌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此後,她於2014年9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病毒病理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12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所長助理,2015年12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副所長,2017年6月當選湖北省青聯委員。
2018年是夫妻倆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峰。這一年,舒紅兵成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應該是副部級的級別。同年10月,王延軼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所長,致公黨武漢市副主任委員。
2019年起,舒紅兵在擔任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院長的基礎上,兼任武漢大學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主任職務。
學術方面,夫妻倆也有合作的成果。2014年10月8日,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發表生命科學學院舒紅兵院士研究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周倩,舒紅兵、王延軼同為通訊作者。另有報導,2016年6月,舒紅兵領導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LSm14A通過以一種細胞特異性方式調控MITA/STING水平,在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雜誌上,但不知王延軼是否參與其中。
生意方面,目前尚沒有公開信息,網上所傳他們與上海綠谷集團有關聯同樣沒有證據。根據長江日報記者魏娜發表於2011年12月10 日的採訪報導,舒紅兵這樣規劃:「55歲前,全力以赴做科研,55歲後,去開公司。」對此,舒紅兵的解釋是:「55歲之後,人生經歷更豐富,我願意做一些技術性的工作,做一些後期的開發。」出生於1967年的舒紅兵今年53年了,如果他沒有提前實施的話,目前距離他規劃的開公司時間還有不到兩年時間。
相信,以他們的能力,開公司也一定會取得重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