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大學的本科學生,成長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經歷脫變之後,成為了武漢大學的副教授,這一路走來,微生物學女博士王延軼,只用了10餘年時間。
對於大部分博士學生來說,二十年苦心鑽研未必能換來步步高升的人生坦途,但是對於武漢大學微生物學女博士王延軼來說,努力的汗水和幸運的眷顧指數似乎總是呈現正比規律。
走在科研學術的道路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都需要經歷科研學術的磨礪,需要經歷苦心鑽研過程中痛並快樂的掙扎,也需要經歷補充身體能量和掉頭髮的過程,但是如果在經歷這一系列過程中,有一個學術道路上的領航人拉你一把,經受磨礪的過程可能會縮短,甚至實現跨越式發展。
對於微生物學女博士王延軼的成長,遇見恩師是一種幸運,但是這樣的幸運並非每一位高材生所能把握。19歲的王延軼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時候,正好與博雅青年才俊舒紅兵教授相逢。
此時的舒紅兵教授才三十多歲的年紀,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副教授,也是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在國內外學術界已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作為舒紅兵教授的學生,王延軼在後續的成長之路上,加快了前進的腳步。
在北京大學獲得生命科學專業的本科學位之後,前往舒紅兵教授任教的科羅拉大學攻讀免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根據普通求學規律來看,王延軼在國外完成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求學之路以後,可能會繼續留在攻讀博士學位,但是王延軼的選擇比較特別,她回到了國內院校,開始在武漢大學攻讀微生物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在求學期間開始擔任武漢大學的講師。
而這時候的舒紅兵教授正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也是王延軼的丈夫。來到武漢大學求學之後,王延軼的提升速度進一步加快。從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到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轉變過程只用了八年時間,在此期間,王延軼和丈夫舒紅兵共同署名,發表了多篇重要的核心期刊文章,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
近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經過批准,進入了武漢病毒研究所,與多位高級別的科學家進行訪談。其中被訪談的人物之一,就是年輕的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在面對國外記者提出的問題,王延軼的表現十分從容,發言內容有理有據,義正言辭,駁斥了關於新冠病毒的不實言語,同時也為武漢病毒研究所增加了一重底氣。
按理來講,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在國外記者採訪,表現可圈可點,但是並沒有獲得太多網友稱讚,而更多的網友還是抓著王延軼的求學經歷不妨,甚至還在追溯王延軼進入北京大學的經過。
無論過去的經歷如何,未來的發展會出現怎樣的結果,追求正義的網友始終希望關鍵的職位上應當站著一個真才實學的人,踏踏實實守護好一份職責。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未來會充分檢驗每一個人的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