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育質量全面提速
以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和新優質學校集群式發展作為新區教育創優「雙引擎」。堅持內聯外引、品牌帶動,全面推動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江南政策協同區和江北一體發展區為基礎組建學區,對內做強區域內老牌學校,打造優勢本土教育品牌;對外積極面向全國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到新區獨立辦學或與新區本土學校聯合辦學。推動「新優質學校」特色化集群式發展,鼓勵同一學段學校組建發展共同體。
聚力發展冰雪特色
將冰雪作為育人的獨特載體,在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深入開展冰雪教育,將冰雪運動項目納入必修課程,開展「冰雪特色學校」創建計劃。弘揚冰雪精神,培育冰雪文化,建立「全領域、全學科、全產業、全方位」的冰雪育人體系,形成人人有特長、班班有特點、校校有特色的冰雪教育新格局。重點打造一批區域共享的「青少年冰雪活動基地」,為冰雪特色育人提供充足的資源、空間和場所。引進國內外優秀冰雪項目人才,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專業冰雪運動導師團隊。建設新區青少年冰雪俱樂部,開展冰雪嘉年華、冰雪冬令營、冰雪主題節日等高品質冰雪活動,加強區域學校與境內外學校的友好交流,積極推廣冰雪文化。
成立東北亞教育研究院
持續開展東北亞教育比較研究,充分吸收、借鑑東北亞地區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加強與東北亞國家交流與和合作,建設一批區域境外友好學校。推進國際合作辦學,建立「東北亞名校聯盟」,通過優質合作辦學項目,打通東北亞名校直升機制。拓寬教育國際視野,開展教師「海外研修培訓百人計劃」,組織高層次國際教育論壇,建設「一帶一路國際交流」示範學校。
建設新區智慧雙創教育中心
充分利用在哈高校資源,利用新區生物醫藥、高新技術、先進裝備製造、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能源環保、民用航空等產業優勢,遴選十家在新區落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建設學校、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智慧雙創教育中心,打造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雙創教育實踐基地及職業教育基地。依託中心,聘請百名雙創導師,建立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雙創導師團隊。推動「雙創名家進校園」,開展「雙創英才培養計劃」,建立一批高水平青少年雙創項目。
建設新區「城市雙創空間」
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城總部基地,大學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等資源,引入3D列印、智能機械、機器人等創新教育項目,融合智能科技與STEM教育理念,建設新區開放性「城市雙創空間」,通過「學校團體體驗與個人預約」相結合的機制,為區域青少年提供研討場地和各種實驗器材的創新項目孵化基地,形成多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科技創新和職業體驗基地。
建立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
以「為發展新區教育事業募集資金,提供資金支持」的宗旨,圍繞全區教育改革發展中心工作,聚焦教育改革重大項目、師資隊伍建設、突出貢獻激勵、特殊需求師生捐助等領域,充分發揮教育基金會的作用,助力新區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啟動人才引進「百人計劃」
進一步加大高校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三年內引進100名海歸人才;每年面向全國招聘一定數量優秀畢業生、青年骨幹教師和特級教師,三年內引進10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為新區教育植入「優質基因」。對於來新區工作的海內外優秀人才,在幹部配備、教師編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工作條件、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務。高度重視傑出人才的引進與留用工作,採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特殊支持。
探索「人事」「分配」雙改革
建立教師公務員制度,優化崗位設置,嚴格績效考核,激發全社會從教熱情和教師工作活力。把教師評聘制度改革作為重點,實行專業技術資格評價與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分開、競爭上崗,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逐步形成優勝劣汰、充滿活力的競爭用人機制。制定新區「區管校聘」「全員績效」工作方案。通過「區管校聘」,實現全區一盤棋,使教職工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完善教育人才流動機制,保證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建立適應新區教育行業發展需求和特點的薪酬標準,充分發揮績效工資激勵導向的作用。充分發揮年終績效獎的槓桿作用,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全面激發教師積極性。
啟動「領軍校長雙十計劃」
探索推進校長職級制管理改革,結合校長的辦學業績、專業水平、教師認可、同行評價等方面,將中小學校校長職級分為特級校長、高級校長、中級校長、初級校長等4個等級、9個檔次。增設職級薪酬,按照不同職級檔次,發放校長職級薪酬。推進校長職業化建設和向教育家轉型,引進全國具有影響的專家型校長,通過高端培訓打造「領軍校(園)長隊伍」,力爭三年內培養10個教育名家和教育領軍人才,建立10個「領軍校長工作室」。
保障教育投入持續增長
主動適應新區社會發展需求,優先保障教育財政投入,全面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法定要求,確保教育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全社會教育投入增長比例不低於5%。確保生均教育經費、教師收入、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在全市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