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三五」期間以來,鄭州市持續加大教育民生投入,新建校舍、優化布局、整合資源,以均衡促公平,加快改善涉及千家萬戶的教育民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均衡教育。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11月23日一早,家住海灘北街的居民高朝霞牽著女兒的小手走出家門,步行5分鐘後,母女二人就來到了金水外國語小學校門外。
目送孩子走入校門的身影,高女士告訴記者:「兩年前,剛搬家到這裡的時候,我最焦慮的就是附近沒有適合的公辦小學,孩子到了學齡會面臨『上學難』。當時真沒想到,今年家門口就建成一所全新的學校,直到今年9月孩子順順利利入學,以往的擔憂徹底煙消雲散。」
提起女兒的學習環境,高朝霞連聲讚嘆:「別看我們孩子的學校是一所新學校,又是第一年招生,可老師配備特別『高水準』,一年級總共6個班,每個班、每個學科的老師都認真負責,每間教室都寬敞明亮,各種教學設施完備……身為家長,真是讓人打心眼兒裡替孩子高興。」
事實上,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核心在「均衡」和「優質」。為了這個目標,「十三五」期間,鄭州市圍繞「辦美好教育」的目標,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
為了讓孩子們享受到更加優質、更加均衡的教育資源,2018年起,我市啟動了解決就學難消除大班額三年行動計劃。經過兩年的努力,截至2019年底,我市義務教育在校生139.84萬人,比2018年增加7.87萬人,總班數28684個,同比增長2285個班;大班額比例同比降低11.6個百分點,超大班額比例同比降低3.9個百分點。
為了拓展學位資源,從2018年起,我市對中小學校建設實行特事特辦,開綠燈、簡手續,縮短各類審批時間,儘快建成投入使用。堅持把中小學建設列入「年度各級政府民生實事」,強力推進。僅在2020年,我市就計劃安排30所往年開工的中小學投入使用,擬增加4.6萬個學位;同時,今年市區計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項目33個,建成後將增加5.3萬個學位。
為了從源頭給大班額「消腫」,我市多措並舉,強化政府責任、拓展學位資源,大班額比例逐年降低,尤其是2019年同比降低11.6個百分點,有力保證了到2020年底,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縣域為單位徹底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56人以上大班額佔比不超過10%的目標任務的實現。
為切實補齊教育短板,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加快普及,我市提速公辦幼兒園建設,擴大普惠性幼兒園資源,在圓滿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基礎上,2019年,全市建成公辦幼兒園113所,新增學位37920個;2020年,全市已開工建設128所幼兒園……截至目前,全市有公辦幼兒園413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894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9.37%,提前一年達到國家目標,極大緩解了「入園難」。
為了讓越來越多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好學校」,2018年起,我市啟動「新優質初中」創建和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創建和培育一批「新優質初中」,探索不同類型學校的發展路徑,促進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逐步成長轉化為特色彰顯、質量提升的新型優質學校。經過近3年的努力,今年11月,鄭州市首批「新優質初中」新鮮「出爐」,95所中學榜上有名。
「集團化」辦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剛建校那會兒,學校硬體雖然不錯,但招生熱度和現在相比肯定不可同日而語。」回想起2013年學校剛開始招生時的情景,中原區錦藝小學資深「元老」李老師異常感慨。
多年前,錦藝小學原來是「名校」互助路小學的一個校區,自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成立後,藉助集團發展的力量,骨幹教師「輸血」+「造血」,7年間已從「小樹」成長為「大樹」,並裂變為新的「熱點校」。
如今,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共有互助路小學總校、北校區、錦藝小學、陽光小學、瀾景小學、建設路第三小學、錦江小學、新街坊小學、西悅城第一小學、西悅城第二小學這10所學校組成,9個成員校中既有新建校,也有相對薄弱學校。為了更好保障教育集團的順暢運行,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各成員校集思廣益、共同制定了集團化發展實施方案,實實在在地共同發展——每月召開一次集團例會,各成員校輪流承辦每學年兩期的集團報,以課堂教學為抓手、以師徒結對為形式,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各校辦學品質的提升。
無獨有偶,2020年秋學期伊始,二七區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正式成立,下轄東校區、中校區、西校區三個校區。這也是二七區加速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一次嘗試。
從2019年起,原二七區長江東路小學和原二七區長江東路第四小學(現為長江東路小學集團校東校區)開始了教育集團化辦學試點工作,在融合教育資源、推進高位均衡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後,今年起將原開發路小學(現為長江東路小學集團校西校區)也納入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
「新校區是全新的學校,管理上會不會沒有老校區嚴格?集團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新校區?」實施集團化辦學模式伊始,有家長不免發出疑問。對此,官方「答案」科學而縝密:集團化辦學實行總校長負責制,各校區上任執行校長,採取「一套班子、多個校區、統一管理」的「緊密型」管理模式。並且,教育部門調任河南省教育專家胡建玲任集團校校長,持續放大「名校+」「名校長+」「名師+」效應。
不僅如此,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對現有的管理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開發出「專業科室,多校共享」的簡約管理體制,改變原來的教導處、後勤等具體科室負責制度,建立綜合協調、課程與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導處)、學生身心成長(大隊部)、安全管理、後勤服務(後勤)六大管理中心,實行三校一體、統一管理、靈活高效、攜手同行。
依託「名校託管」、「一校多區」基礎模式,近年來,各區紛紛成立了教育集團——二七區已有43所中小學、幼兒園參與名校託管,形成14個教育集團;金水區組建了9個集團化辦學「航空母艦」;中原區組建6個教育集團,涵蓋了26所學校;管城區、經開區、高新區也在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的路徑……全市集團化辦學之路越走越寬。
為加速發展,我市探索集團化辦學的腳步也並不拘泥,既有「名校+新校」模式,也有「名校+弱校」「名校+鄉鎮校」等模式;既有緊密型模式,即學校間深度合作,師資上全面流動,管理上完全統一,也有教研型模式,即在教研上結成共同體,以項目形式培育優秀師資,實現聯盟校共同提高教學質量;既有區域內的教育集團,也有跨區域的教育結盟。
受益於多元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在鄭州,越來越多的新學校加速發展,薄弱校走出「窪地」,農村校煥發生機,全市整體教育質量日益提升,朝著優質均衡方向不斷發展。(記者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