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鄭州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2020-12-08 中國財經時報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三五」期間以來,鄭州市持續加大教育民生投入,新建校舍、優化布局、整合資源,以均衡促公平,加快改善涉及千家萬戶的教育民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均衡教育。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11月23日一早,家住海灘北街的居民高朝霞牽著女兒的小手走出家門,步行5分鐘後,母女二人就來到了金水外國語小學校門外。

目送孩子走入校門的身影,高女士告訴記者:「兩年前,剛搬家到這裡的時候,我最焦慮的就是附近沒有適合的公辦小學,孩子到了學齡會面臨『上學難』。當時真沒想到,今年家門口就建成一所全新的學校,直到今年9月孩子順順利利入學,以往的擔憂徹底煙消雲散。」

提起女兒的學習環境,高朝霞連聲讚嘆:「別看我們孩子的學校是一所新學校,又是第一年招生,可老師配備特別『高水準』,一年級總共6個班,每個班、每個學科的老師都認真負責,每間教室都寬敞明亮,各種教學設施完備……身為家長,真是讓人打心眼兒裡替孩子高興。」

事實上,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核心在「均衡」和「優質」。為了這個目標,「十三五」期間,鄭州市圍繞「辦美好教育」的目標,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

為了讓孩子們享受到更加優質、更加均衡的教育資源,2018年起,我市啟動了解決就學難消除大班額三年行動計劃。經過兩年的努力,截至2019年底,我市義務教育在校生139.84萬人,比2018年增加7.87萬人,總班數28684個,同比增長2285個班;大班額比例同比降低11.6個百分點,超大班額比例同比降低3.9個百分點。

為了拓展學位資源,從2018年起,我市對中小學校建設實行特事特辦,開綠燈、簡手續,縮短各類審批時間,儘快建成投入使用。堅持把中小學建設列入「年度各級政府民生實事」,強力推進。僅在2020年,我市就計劃安排30所往年開工的中小學投入使用,擬增加4.6萬個學位;同時,今年市區計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項目33個,建成後將增加5.3萬個學位。

為了從源頭給大班額「消腫」,我市多措並舉,強化政府責任、拓展學位資源,大班額比例逐年降低,尤其是2019年同比降低11.6個百分點,有力保證了到2020年底,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縣域為單位徹底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56人以上大班額佔比不超過10%的目標任務的實現。

為切實補齊教育短板,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加快普及,我市提速公辦幼兒園建設,擴大普惠性幼兒園資源,在圓滿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基礎上,2019年,全市建成公辦幼兒園113所,新增學位37920個;2020年,全市已開工建設128所幼兒園……截至目前,全市有公辦幼兒園413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894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9.37%,提前一年達到國家目標,極大緩解了「入園難」。

為了讓越來越多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好學校」,2018年起,我市啟動「新優質初中」創建和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創建和培育一批「新優質初中」,探索不同類型學校的發展路徑,促進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逐步成長轉化為特色彰顯、質量提升的新型優質學校。經過近3年的努力,今年11月,鄭州市首批「新優質初中」新鮮「出爐」,95所中學榜上有名。

「集團化」辦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剛建校那會兒,學校硬體雖然不錯,但招生熱度和現在相比肯定不可同日而語。」回想起2013年學校剛開始招生時的情景,中原區錦藝小學資深「元老」李老師異常感慨。

多年前,錦藝小學原來是「名校」互助路小學的一個校區,自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成立後,藉助集團發展的力量,骨幹教師「輸血」+「造血」,7年間已從「小樹」成長為「大樹」,並裂變為新的「熱點校」。

如今,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共有互助路小學總校、北校區、錦藝小學、陽光小學、瀾景小學、建設路第三小學、錦江小學、新街坊小學、西悅城第一小學、西悅城第二小學這10所學校組成,9個成員校中既有新建校,也有相對薄弱學校。為了更好保障教育集團的順暢運行,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各成員校集思廣益、共同制定了集團化發展實施方案,實實在在地共同發展——每月召開一次集團例會,各成員校輪流承辦每學年兩期的集團報,以課堂教學為抓手、以師徒結對為形式,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各校辦學品質的提升。

無獨有偶,2020年秋學期伊始,二七區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正式成立,下轄東校區、中校區、西校區三個校區。這也是二七區加速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一次嘗試。

從2019年起,原二七區長江東路小學和原二七區長江東路第四小學(現為長江東路小學集團校東校區)開始了教育集團化辦學試點工作,在融合教育資源、推進高位均衡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後,今年起將原開發路小學(現為長江東路小學集團校西校區)也納入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

「新校區是全新的學校,管理上會不會沒有老校區嚴格?集團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新校區?」實施集團化辦學模式伊始,有家長不免發出疑問。對此,官方「答案」科學而縝密:集團化辦學實行總校長負責制,各校區上任執行校長,採取「一套班子、多個校區、統一管理」的「緊密型」管理模式。並且,教育部門調任河南省教育專家胡建玲任集團校校長,持續放大「名校+」「名校長+」「名師+」效應。

不僅如此,長江東路小學教育集團對現有的管理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開發出「專業科室,多校共享」的簡約管理體制,改變原來的教導處、後勤等具體科室負責制度,建立綜合協調、課程與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導處)、學生身心成長(大隊部)、安全管理、後勤服務(後勤)六大管理中心,實行三校一體、統一管理、靈活高效、攜手同行。

依託「名校託管」、「一校多區」基礎模式,近年來,各區紛紛成立了教育集團——二七區已有43所中小學、幼兒園參與名校託管,形成14個教育集團;金水區組建了9個集團化辦學「航空母艦」;中原區組建6個教育集團,涵蓋了26所學校;管城區、經開區、高新區也在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的路徑……全市集團化辦學之路越走越寬。

為加速發展,我市探索集團化辦學的腳步也並不拘泥,既有「名校+新校」模式,也有「名校+弱校」「名校+鄉鎮校」等模式;既有緊密型模式,即學校間深度合作,師資上全面流動,管理上完全統一,也有教研型模式,即在教研上結成共同體,以項目形式培育優秀師資,實現聯盟校共同提高教學質量;既有區域內的教育集團,也有跨區域的教育結盟。

受益於多元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在鄭州,越來越多的新學校加速發展,薄弱校走出「窪地」,農村校煥發生機,全市整體教育質量日益提升,朝著優質均衡方向不斷發展。(記者王紅)

相關焦點

  •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鄭州首批「新優質初中」出爐
    原標題:「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鄭州首批「新優質初中」出爐省會居民「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啦!記者昨日從市教育局獲悉,經過近3年的努力,鄭州市首批「新優質初中」新鮮「出爐」,95所中學榜上有名。據介紹,為了讓越來越多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好學校」,2018年起,我市啟動「新優質初中」創建和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創建和培育一批「新優質初中」,探索不同類型學校的發展路徑,促進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逐步成長轉化為特色彰顯、質量提升的新型優質學校。
  • 打造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 金山多措並舉促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讓他更加欣慰的是,隨著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師生「流失率」直線下降。亭新中學的變化,正是金山區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地處上海「西南門戶」,為了讓遠郊家門口的好學校「叫好又叫座」,近年來,金山區不斷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打造本地優秀師資隊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讓更多當地學生留在家門口上學、上好學。
  • 虞怡玲:不斷發展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辦好家門口好學校
    上海市教育大會明確提出上海教育發展的目標,即「努力辦出與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相匹配、與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相契合、與信息革命大趨勢相適應、與現代化教育制度體系相適應的一流教育」,令人嚮往,讓人振奮。作為參加上海市教育大會的一員,有義務率先並帶動身邊的教育同仁,共同朝著上海教育大會指引的方向不懈奮鬥、砥礪前行。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好學校。
  • 家門口上好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
    (資料圖片)教育公平一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它關乎每個孩子的成長和幸福。「十三五」以來,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公平的前列,徹底化解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實行集團化辦學,創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對教師隊伍實行「造血式」「輸血式」「活血式」整合提升,實現了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 肇慶大力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充滿困難與挑戰的2020年,肇慶統籌抓好學校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同時,堅持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全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廣大學子得以享受到更優質公平的教育。
  •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讓優質教育惠及鄉村
    來源:環球網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長期以來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使城鄉教育之間一直存在差距。如何把更多優質資源投向農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心與探討的議題。為了給農村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給農村孩子帶去更多的希望。依託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中小學教育聯盟網(以下簡稱聯盟平臺)在十五年前應運而生。
  • 【回望「十三五」錦繡太原】家門口好學校越來越多!
    近年來,太原市不斷提高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水平,正在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十三五"期間,通過新建學校、集團化辦學、不斷加強隊伍建設等方式,太原市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僅義務教育階段就新增公辦優質學位4.6萬個,不斷地滿足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需求。
  • 智慧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抓住機遇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智慧教育市場廣闊、大有可為。要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對接教育現實需要,深化科教融合、創新發展;要充分利用、發掘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滿足教育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要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向技術產品、平臺、應用轉移,與教學、管理和服務深度融合,豐富智慧教育服務業態,為建設教育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 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仍是重點,東博雙師課堂助力優質教育均衡化
    早在3月16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2年,全面實現「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在廣大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按需應用,推動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有效彌合,推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 吳斌:推動我縣教育事業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8月5日上午,縣委書記吳斌調度我縣教育項目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就推進項目建設,做好招生、教師招考相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吳斌強調,要把教育項目建設好、把利辛教育辦好,全力推動我縣教育事業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 龍華區深化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自2017年龍華行政區成立以來,龍華教育一步一個腳印,學位供給不斷加速,基礎教育水平逐年提升,師資隊伍建設紮實推進,一批口碑良好的優質學校在市內外脫穎而出,成為龍華教育的標杆。  為響應國家集團化聯盟化辦學號召,區教育局圍繞「1+4+N」模式展開學校發展頂層設計,打造系列化聯盟式發展的新格局。
  • 擴充熱點學校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
    為努力擴大教育資源,全市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而這其中的「一體化辦學名校帶動」,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力,讓城區的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好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名校+」的教育。1「名校+分校」模式擴充熱點學校騰籠換鳥,出城入園。近3年,蘭州市想方設法擴大教育資源,利用省市職業院校「出城入園」契機,把院校原址優先用於開辦中小學和幼兒園。
  • 鄭州恆大城丨辦家門口的好學校
    「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始終是高新教育的目標和追求為了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優質教育自己主動走進千家萬戶的門口,在高新區社會事業局的引領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鄭州大學實驗小學於2020年秋季起,新增鄭州大學實驗小學西校區、鄭州大學實驗小學恆大城校區。
  • 向美而行 向好發展 鄭州教育為你的幸福生活「加碼」
    如今,鄭州教育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每個人心中都有期待的小幸福:對於小學生來說,書包再輕點、教室裡不再那麼擠就是幸福;對於家長來說,家門口擁有優質的公辦學校就是幸福;對於雙職工家長來說,解決孩子中午接送和午餐問題就是幸福;對於老師來說,看到培養的學生都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就是幸福……一座幸福之城,必有鮮明的民生底色。
  • 我區力促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美麗城鎮生活美
    來源:臨安新聞網好起來 跑起來 活起來我區力促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美麗城鎮生活美構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美麗城鎮建設的重要一環。我區通過盤活教育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培育特色課程,大力發揮美麗城鎮輻射和集聚作用,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城鎮莘莘學子能夠共享美好教育成果。
  • 到2022年鄭州將創建和培育165所新優質初中
    這是鄭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縮影之一。 建立名校託管弱校新機制,「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評審確定「新優質初中」創建和培育單位113所;探索網際網路+教育,讓農村地區和相對薄弱學校的孩子共享名師課堂…… 未來,鄭州教育將繼續發力。到2022年,創建和培育新優質初中165所;組建一批「名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形成「名校」引領「+校」快速發展的義務教育新格局。
  • 這一年,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2020新學校 好學校藍皮書》新鮮...
    12月22日,西安報業傳媒集團特別集結編寫的《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新學校 好學校藍皮書》新鮮出爐,展示2020年西安「家門口的新學校、好學校」,聚焦西安各區縣、開發區在西安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中的創新舉措,打造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西安樣本」,通過真實記錄和回望,向所有師者和教育工作者、學校建設者致敬。
  • 鄭州:普及高中教育 95%以上初中畢業生將能升入高中
    辦「美好教育」需傾聽公眾心聲據介紹,此次出臺的《鄭州美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徵求意見稿)》,涉及全市未來3年教育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旨在通過一項項具體措施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補齊教育短板,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切實滿足不同群體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優質均衡高質量教育,西安新城在努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憑藉西安市2019—2021建設教育強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大好東風,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努力辦高質量教育,建高質量學校,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各「名校+」教育集團實施招生聯動派位機制,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多優質學位,最大限度實現了「上好學」。穩妥完成大華中學、自弘中學合併撤銷,高標準建成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分校,項目總投資2.3億元,9月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400個,新校由市89中教育集團一長多校,實施一體化管理,一年時間「新校」成「名校」。提前一年啟動新建後宰門小學幸福校區建設。
  • 梅州梅縣區:下活優質均衡「一盤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新建綜合樓項目建設已到收尾階段,建成後可提供1200個學位。何森垚 攝「擠」出黃金地段建學校、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全面完成「區管校聘」改革工作、推動體藝特色教育……近年來,梅縣區抓投入、增學位、破瓶頸、引人才,大力推進教育事業均衡全面發展,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推動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