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將大腸桿菌轉變為自養生物

2021-01-07 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將大腸桿菌轉變為自養生物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32:33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n Milo課題組首次實現將大腸桿菌轉變為能夠從二氧化碳中產生所有的生物碳。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27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研究人員表示,生命世界大致分為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質的自養生物和消耗有機化合物的異養生物。儘管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更可持續的糧食生產產生了廣泛的興趣,但迄今為止,工業上相關的異養模式生物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的工程設計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研究人員報導了實驗室時間尺度上這一轉變的成就。研究人員構建並進化了大腸桿菌,以利用二氧化碳生產其所有生物質碳。降低功率和能量但不提供碳,而是通過可以通過電化學方式產生的一碳分子甲酸酯提供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磷酸核糖激酶與甲酸脫氫酶共表達,以通過卡爾文循環固定和還原CO2。在不斷增加的有機碳限制下,在化學恆溫器中進行連續數月的實驗室進化後,實現了自養生長,並通過同位素標記進行了確認。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

Author: Shmuel Gleizer, Roee Ben-Nissan, Yinon M. Bar-On, Niv Antonovsky, Elad Noor, Yehudit Zohar, Ghil Jona, Eyal Krieger, Melina Shamshoum, Arren Bar-Even, Ron Milo

Issue&Volume: 2019/11/27

Abstract: The living world is largely divided into autotrophs that convert CO2 into biomass and heterotrophs that consume organic compounds. In spite of widespread interest in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and more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the engineering of industrially relevant heterotrophic model organisms to use CO2 as their sole carbon source has so far remained an outstanding challenge. Here, we report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transformation on laboratory timescales. We constructed and evolved Escherichia coli to produce all its biomass carbon from CO2. Reducing power and energy, but not carbon, are supplied via the one-carbon molecule formate, which can be produced electrochemically. Rubisco and phosphoribulokinase were co-expressed with formate dehydrogenase to enable CO2 fixation and reduction via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 Autotrophic growth was achieved following several months of continuous laboratory evolution in a chemostat under intensifying organic carbon limitation and confirmed via isotopic labeling.

DOI: 10.1016/j.cell.2019.11.009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230-9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3:03:13 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khail M.
  •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00:22 中國臺灣「中研院」James C.
  •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機理研究獲進展
    德國致病性大腸桿菌研究項目首次展示了快速的基因組測序技術和及時的數據共享給全球各科研領域所帶來的巨大貢獻,證實了信息數據的快速共享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可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應對全球重大突發性緊急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思路。
  • 大腸桿菌素或能殺死大腸桿菌本身
    近日,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分子科學中心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對付大腸桿菌菌株的新線索。研究人員指明了如何使「細菌素」——能夠殺死其他細菌菌株的物質——進入細菌細胞進而殺死它,以及如何讓大腸桿菌產生的大腸桿菌素A有針對性地到另一個細胞蛋白(TolA)中創建一個新的「特洛伊木馬」武器,並最終從內部殺死該細菌細胞。這項研究對於了解分子如何穿透細菌細胞的防禦有重要的意義。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香港科技大學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17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破解了人類體內大腸桿菌釋放的「大腸桿菌素-645」引致大腸癌的機制,有助推動預防大腸癌的研究。據科大研究人員介紹,雖然人類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和調節免疫系統,但它們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以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過於複雜,科學家一直難以將它複製並找出它損害DNA的機制。
  • 大腸桿菌帶來的可不止腹瀉
    大腸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導致出血性腹瀉和腎臟損傷,可謂最嚴重的食物中毒類型之一。但美國研究者指出,這些可怕的後果可能只是感染後的外在表現。他們發現了特定大腸桿菌入侵免疫系統的新機制,而其中的關鍵是志賀毒素,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免疫學》。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高中教材中的「原核生物」
    能進行光合作用(細胞中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屬於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於生產者。2019年江蘇卷有考題證明:藍藻細胞中不含葉綠素b。藍藻細胞中除了細胞膜,細胞內還有片層結構(膜結構),上有葉綠素。內共生學說觀點: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的形成可能與藍藻有關。2.大腸桿菌:
  • 施一公小組揭示大腸桿菌耐酸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L-穀氨醯胺通過酶促反應釋放氨,使得大腸桿菌獲得了耐酸性。
  • 研究分析一大腸桿菌致病菌結構
    近期德國等歐洲地區出現的急性大腸桿菌致病菌引起的疫情倍受關注,這一事件也將致病性大腸桿菌推到了風尖浪口,科學家們也希望能更多深入了解這種病菌,獲得更好的治療方法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家禽細菌性疾病——大腸桿菌敗血症
    唐彩琰 譯 王晶晶 審摘  要:大腸桿菌是家禽生產中常見的病原體,給家禽業帶來較大的經濟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了大腸桿菌敗血症相關的基本情況,如病原、流行病學、指示生物、發病機理、剖檢結果等。關鍵詞:雛雞;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敗血症大腸桿菌是一種帶鞭毛(微小的鞭狀附屬物,可以推動細菌通過水膜)的革蘭陰性桿菌。
  • 大腸桿菌在A型血患者中會引起更嚴重疾病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與「旅行者腹瀉」和世界欠發達地區兒童最相關的大腸桿菌會在A型血患者中引起更嚴重的疾病。與O或B血型的人相比,A血型的人感染一種大腸桿菌,更容易出現嚴重腹瀉。這一發現可幫助開發疫苗,進而保護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或訪問發展中國家的人。
  • 英國研究發現:大腸桿菌配合肌醇磷酸可回收鈾
    大腸埃希氏菌(E.coli),通常稱為大腸桿菌,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類和大多數溫血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但是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發現,大腸桿菌配合肌醇磷酸(也稱為植酸,一種可從米糠和其他農作物種子、麩皮等廉價農業廢料中提取的物質),可以用來回收鈾礦汙染水中的鈾,同樣的技術甚至可被進一步利用於核廢料的清理。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清理核廢料也許將擁有一種低成本的便利方法。
  • 第九章 腸道桿菌--第一節 大腸桿菌
    為編排方便起見,放入動物源性病原菌中講授。   大多數腸道桿菌是腸道的常居菌,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或細菌侵入腸道以外部位時,也可引起疾病,故為條件致病菌。有些細菌為致病菌,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引起人類腸道疾病。
  • 美大腸桿菌疫情嚴峻 121人感染1人死亡
    據外媒報導,美國衛生局表示,美國大腸桿菌疫情加劇,已經有121人因吃下受汙染的蘿蔓生菜而受感染,且加利福尼亞州出現了全美第一起死亡病例。  據報導,這起大腸桿菌致死病例的相關細節並未被立即公布,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只公布稱死亡病例在加州。加州衛生官員表示,包含這名死者在內,加州共有24宗大腸桿菌感染病例。
  • Science:大腸桿菌毒性因子分泌調節機制
    (圖片摘自網絡)2017年2月17日 生物谷BIOON/ --雖然大部分大腸桿菌都屬於共生菌,但仍有一些還是有可能導致疾病的菌株,其中包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以及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 上海交大生科院團隊在大腸桿菌新型寬範圍木糖生物傳感器的設計和...
    趙心清與Hal Alper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趙心清與白鳳武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生唐瑞琪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木糖是木質纖維素水解產物中含量僅次於葡萄糖的可發酵糖,提高其利用效率對於水解液的高效全糖轉化至關重要,因此,構建能良好利用木糖在內的混合糖的重組微生物菌株是生物質生物煉製的重要研究內容。
  • 埃及否認當地葫蘆巴種子是歐洲大腸桿菌疫情源頭
    據美國媒體7月7日報導,埃及農業部長艾曼·哈迪德6日表示,實驗已經證明埃及葫蘆巴種子並未被細菌汙染,因此它並不是歐洲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的源頭。在此之前,歐洲食品安全局表示,埃及葫蘆巴種子很可能是德國和法國最近爆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