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機制

2020-12-24 生物谷




香港科技大學17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破解了人類體內大腸桿菌釋放的「大腸桿菌素-645」引致大腸癌的機制,有助推動預防大腸癌的研究。


據科大研究人員介紹,雖然人類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和調節免疫系統,但它們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以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過於複雜,科學家一直難以將它複製並找出它損害DNA的機制。


科大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嶄新的生物合成方式,成功複製大腸桿菌素基因簇,並發現大量培植相關基因的方法,以進行相關測試和驗證。經過反覆測試,研究團隊最終確定「大腸桿菌素-645」是引致DNA雙螺旋結構受損的元兇,以及發現它損害DNA雙螺旋結構的機制。


錢培元表示,該校的研究確認了「大腸桿菌素-645」會直接破壞DNA的雙螺旋結構,進一步解釋大腸桿菌素對健康的影響,補上長久以來缺失的一塊拼圖。


研究人員表示,重組大腸桿菌素的分子骨架,可以為效力強大的DNA分解試劑,例如癌症化療藥物等提供設計和合成基礎。


這次研究由香港科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合作進行,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化學》中發表。(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大腸桿菌素或能殺死大腸桿菌本身
    近日,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分子科學中心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對付大腸桿菌菌株的新線索。研究人員指明了如何使「細菌素」——能夠殺死其他細菌菌株的物質——進入細菌細胞進而殺死它,以及如何讓大腸桿菌產生的大腸桿菌素A有針對性地到另一個細胞蛋白(TolA)中創建一個新的「特洛伊木馬」武器,並最終從內部殺死該細菌細胞。這項研究對於了解分子如何穿透細菌細胞的防禦有重要的意義。
  • Science:大腸桿菌毒性因子分泌調節機制
    (圖片摘自網絡)2017年2月17日 生物谷BIOON/ --雖然大部分大腸桿菌都屬於共生菌,但仍有一些還是有可能導致疾病的菌株,其中包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以及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 施一公小組揭示大腸桿菌耐酸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L-穀氨醯胺通過酶促反應釋放氨,使得大腸桿菌獲得了耐酸性。
  • 研究揭示CRC中pks +大腸桿菌突變特徵
    研究揭示CRC中pks +大腸桿菌突變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8 16:34:02 荷蘭馬克西瑪公主小兒腫瘤學中心Hans Clevers和Ruben van Boxtel研究組揭示遺傳毒性pks +
  • 大腸桿菌帶來的可不止腹瀉
    大腸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導致出血性腹瀉和腎臟損傷,可謂最嚴重的食物中毒類型之一。但美國研究者指出,這些可怕的後果可能只是感染後的外在表現。他們發現了特定大腸桿菌入侵免疫系統的新機制,而其中的關鍵是志賀毒素,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免疫學》。
  • 香港麥當勞分店新地內大腸桿菌超標630倍被罰
    中新網3月2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食環署票控觀塘寶達村麥當勞快餐店,指控該分店售賣的雪糕新地內含大腸桿菌超標六百三十倍。  控罪指○五年四月十二日,位於觀塘寶達村寶達商場二樓二○六號鋪的麥當勞快餐店出售的雪糕新地超過法例規定的每克一百個大腸桿菌,總數高達每克六萬三千個大腸桿菌。  香港食環署人員於當日到上述分店作例行巡查,帶走雪糕新地樣本進行化驗,除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尚發現原本只準每克五萬個細菌,但麥當勞的雪糕新地每克細菌卻有十一萬個,超標一倍有多。
  • 海底撈又出事,筷子檢出大腸桿菌!究竟什麼材質的筷子最安全?
    近日,海底撈杭州一門店被曝筷子檢出大腸菌群,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引發關注。大腸桿菌不合格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那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呢?大腸桿菌是存在於人和動物的腸道內及環境中的一種寄生菌,是否致病主要看大腸桿菌的類型和個人體質。大多數大腸桿菌是無害的,是健康腸道的一部分。然而,有些會導致腹瀉、腸胃感染,甚至是嚴重的敗血症。
  • 家禽細菌性疾病——大腸桿菌敗血症
    大腸桿菌是一種存在於家禽腸道中的細菌,主要定植於大腸段和盲腸中。與大腸桿菌敗血症聯繫最密切的大腸桿菌菌株也會出現在咽喉後方的咽部和氣管上部,這是因為家禽吸入了受汙染的粉塵。大腸桿菌也會從上呼吸道侵入雞的身體,這是由破壞該區域防禦機制的因素促成的。包括纖毛抑制病毒(如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和禽肺炎病毒)在內的破壞因素會阻礙排列在氣管上的微小毛髮或纖毛的作用。
  • 研究分析一大腸桿菌致病菌結構
    近期德國等歐洲地區出現的急性大腸桿菌致病菌引起的疫情倍受關注,這一事件也將致病性大腸桿菌推到了風尖浪口,科學家們也希望能更多深入了解這種病菌,獲得更好的治療方法
  •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機理研究獲進展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德國漢堡—埃普多夫大學醫學中心、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單位主導完成的德國致病性大腸桿菌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
  • 第九章 腸道桿菌--第一節 大腸桿菌
    F抗原至少有5種,與大腸桿菌的粘附作用有關、表明大腸桿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四)抵抗力   該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強,55℃經60分鐘或60℃加熱15分鐘仍有部分細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膽鹽、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型可轉移的替加環素高水平耐藥機制
    替加環素主要用於皮膚和皮膚組織感染及複雜腹腔內感染的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治療臨床多重耐藥菌感染極其重要的抗菌藥物。近年來,隨著可轉移的多黏菌素耐藥機制被解析,替加環素成為目前已知治療「超級細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  5月27日,《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團隊汪洋教授及其合作單位江蘇省農科院關於新型可轉移的替加環素高水平耐藥新機制的研究結果。
  • 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在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方面取得新進展。由於類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色素,可以通過革蘭氏陰性菌分泌的外膜囊泡運輸,所以可以通過改造膜囊泡系統或構建人工膜囊泡系統提高類胡蘿蔔素轉運能力。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
  • 歐洲大腸桿菌疫情可能源自埃及葫蘆巴種子
    歐洲疾病控制部門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說,來自埃及的葫蘆巴種子可能是歐洲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的罪魁禍首。衛生領域專家6月30日警告,由於葫蘆巴種子銷售範圍廣泛,歐洲和其他地區可能繼續出現大腸桿菌染病病例。位於瑞典的歐洲疾病防控中心和位於義大利的歐洲食品安全局表示,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埃及的葫蘆巴種子可能是大腸桿菌疫情元兇。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先前在德國暴發,隨後在法國小規模流行。在這兩起疫情中,病菌都是以芽苗菜為載體傳播。葫蘆巴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來培育芽苗菜。
  • 養雞技術:肉雞的細菌性傳染病(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腸桿菌引起的不同類型疾病的總稱。其特徵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輸卵管炎、滑膜炎、大腸桿菌性肉芽腫、敗血症等病變。這種病的病原屬腸道桿菌科埃希氏菌屬的大腸埃希氏桿菌,簡稱大腸桿菌。
  • 臺南市黃金海岸大腸桿菌標準過高
    臺南市民假日常前往休閒遊樂的黃金海岸,其水質經有關方面檢測,發現大腸桿菌群超過甲類水體水質標準。
  • 大腸桿菌?出血?腹瀉?抑制實驗做成了
    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症。我們今天就來講實驗發現,抑制大腸桿菌,它居然也可以。1 細菌分離與染色形態特徵從雞腸道中分離了6 株細菌(分別標記為1號、3號、5號、6號、7號、8號)。
  • 大腸桿菌在A型血患者中會引起更嚴重疾病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與「旅行者腹瀉」和世界欠發達地區兒童最相關的大腸桿菌會在A型血患者中引起更嚴重的疾病。與O或B血型的人相比,A血型的人感染一種大腸桿菌,更容易出現嚴重腹瀉。這一發現可幫助開發疫苗,進而保護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或訪問發展中國家的人。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大腸桿菌又名大腸埃希氏菌,在1885年被德國人Escherich發現的,起先一直被當作正常的腸道菌群組成部分,也就是非致病菌。但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比較複雜,通常分為菌體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種,表面抗原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而根據大腸桿菌抗原的不同性,大腸桿菌可分為150多種之多,其中有16種血清型的大腸桿菌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