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2020-12-15 中國科學技術館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他們利用化學合成、小鼠實驗和基於非靶向質譜測定的組學分析等技術手段,研究了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對人類活細胞中DNA的破壞機制,為colibactin的化學性質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證據,為人直腸結腸癌(CRC)的臨床檢測提供了潛在的新型標誌物。

與CRC相關腸道大腸桿菌產生的DNA烷基化基因毒素

研究表明,人腸道微生物群的部分成員與CRC的發展相關,這些腸道微生物可通過產生基因毒素等多種機制致癌。Colibactin是由含有pks基因組島的微生物合成的具有基因毒性的次級代謝產物,這些微生物包括某些腸道共生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用pks+ E. coli瞬時感染哺乳動物細胞會導致細胞周期停滯和DNA雙鏈斷裂等。此外,在多個結腸炎相關的CRC小鼠模型中發現產生colibactin的E. coli會加速腫瘤進展,並且該現象在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CRC的患者中也大量存在。儘管與癌症有很強的關聯性,但由於活性基因毒性代謝物難以分離,限制了人們對這種關聯機制的理解。

在過去十年中,研究人員通過多種互補方法研究了關於colibactin化學結構的間接信息。對pks+ E. coli突變菌株代謝物的分離和結構表徵顯示,colibactin可能含有環丙烷環,它是DNA烷化類損傷試劑中的活性基團,因此研究人員假設colibactin通過環丙烷基團對DNA進行共價修飾。

為了獲得有關活性基因毒素的化學結構及其作用方式的信息,研究人員對感染了pks+ E. coli的人類細胞中的colibactin-DNA加合物進行鑑定,並在結構上進行表徵。利用基於非靶向液質聯用技術進行DNA加合物組學分析,通過對比短暫感染pks+或pks- E. coli的哺乳動物細胞系中的DNA加合物,發現了2種腺嘌呤加合物,這些加合物只存在於接觸了pks+ E. coli的細胞中。通過同位素標記的colibactin前體化合物飼餵試驗,證實了這些加合物與pks相關。當人類細胞接觸了臨床分離的可產生colibactin的E. coli,或用pks+ E. coli處理小鼠的結腸上皮細胞後,都會檢測到上述加合物。通過結構表徵發現,加合物為2種非對映異構體的混合物,且均含有連接了N3-取代腺嘌呤環的5-羥基-2-吡咯烷酮結構。經過分析,這些DNA加合物是通過環丙烷基團開環加成產生的。由於加合物太小而無法獲得,研究人員通過CometChip分析,在感染pks+ E. coli的細胞中,檢測到了colibactin-DNA鏈間交聯複合物,經過結構表徵證實了它們是由較大的、不穩定的交聯複合物分解而來。

Colibactin DNA烷基化和DNA加合物形成的模型

此外,pks+ E. coli在哺乳動物細胞和小鼠中產生DNA加合物的能力增強了colibactin對癌症發展的促進作用;龐大的鏈間交聯加合物具有細胞毒性,如果不能精確修復則會導致突變。因此,Colibactin介導的DNA損傷和由此引起的基因組不穩定性可能是結腸直腸癌發生的潛在原因。該研究直接證明了腸道細菌基因毒素colibactin在體內對雙鏈DNA的烷基化過程,為colibactin導致CRC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編譯自Science, Published: 15 February 2019

來源:科技部

相關焦點

  • 微生物定殖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生活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會排出毒素來阻止其他微生物的入侵。令人意外的是,據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的報告:每個人的腸道都有自己的一套毒素,微生物必須解決這套個性化的「密碼」才能在人類的腸道中生存。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病毒因人而異
    已知人類腸道中存在的大多數病毒是噬菌體,但它們如何與定植在體內的細菌相互作用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微生物組近年來成了研究熱點,但科學家們仍然有很多關於腸道菌群的未解之謎,尤其是涉及到腸道中的病毒。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近日,科學家們進一步敲下了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之間關係的實錘。我們的工作主要是使用 EphB6 基因缺陷小鼠,探討了腸道微生物和自閉症行為之間的關係及機制。首先,通過微生物多樣性測序(歐易生物提供技術服務)、行為學檢測,我們發現 EphB6基因缺陷小鼠表現出了刻板行為及社交缺陷、腸道滲透性增加及腸道菌群的改變。
  • 人類對微生物的發現與探索之路
    人類對微生物的利用遠早於對其的科學認識在列文虎克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細菌之前,其實人類早已開始了對微生物的利用,只是未從科學角度對微生物的形態、功能及作用機制進行描述。同時,人類在應用微生物改善生產、生活方面,也朝著更有效、更可控的方向發展,如以大腸桿菌等細菌細胞為工具進行基因轉移、編輯等,或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開發菌種資源提高發酵工程效率。
  • 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的腸道都有獨特的病毒「指紋」,年齡和種群影響...
    事實上,科學家對病毒了解得越多,他們就越認為它們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表明病毒有可能代表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對抗致病細菌,特別是那些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更好地了解腸道環境中的病毒,甚至可以增進對一些病情最嚴重的新冠患者所經歷的胃腸道症狀的了解。
  • 腸道微生物能影響腦發育嗎?
    已有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宿主行為,改變它們的腦部生理活動和神經生化反應。在對人類的研究上,數據極為有限。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胃腸道疾病和精神狀況,如焦慮、壓抑、自閉、精神分裂、神經退行性紊亂等之間存在著關聯性。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微生物學家羅伯·耐特說:「總的來說,在微生物組研究中,因果聯繫還有很多問題。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們所處在的微生物宇宙。 | 圖片來源:Nature在共生菌最多的腸道中,微生物能夠輕易地在益生與致病之間切換角色。現在已有許多疾病被認為是受到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例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此外有些腸道微生物還會影響一些藥物的作用[2]。不管是在細胞數量上,還是擁有的編碼蛋白質的基因數量上,寄生在人體的微生物群落都超過人體本身。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於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結腸炎是不是糖在作怪,也得出了越來越多糖與結腸炎相關的確鑿證據。 最新研究:糖破壞腸道屏障 最新猶他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的糖分,尤其是葡萄糖,會破壞腸道屏障,可能誘髮結腸炎。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基於小鼠的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群中某些細菌觸發的表觀遺傳機制有助於散發性結直腸癌的發生或惡化。他們隨後在人類中驗證了他們的發現。Eurac Research的科學家檢查了這些古老人類樣本腸道中的細菌,而特倫託大學的研究人員結合對來自各大洲的6500多人的腸道微生物的基因組分析,得出了上述結果。
  • 科學家發現B族腸道病毒通用受體
    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CRISPR篩選技術,發現人類新生兒Fc受體(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多個B族腸道病毒的通用脫衣殼受體,並通過解析病毒與其吸附受體,系統地闡明了腸道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入侵機制。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17世紀中後期,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的Antoni van Leeuwenhoek首次在從不刷牙老人的牙垢裡發現了微生物,經過4個多世紀的研究發展,直至2008年全球啟動人類元基因組計劃,通過對人體內所有的微生物群落進行測序和功能分析,人們才漸漸揭開了微生物世界神秘的面紗[1]。
  • 人類腸道,細菌4600多種,你知道幾種
    腸道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外含有的微生物群的細胞,包括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比人體細胞還多。單單就在人類腸道中就發現了4600多種細菌。腸道細菌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將人類腸道微生物中所有已知的細菌基因組整理成一個大型資料庫,供以研究人員能夠探索細菌基因和蛋白質之間的聯繫,以及細菌如何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人體腸道內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古細菌,其中以細菌為主。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腸道中已經鑑定出超過1000種細菌,不同個體共享的核心菌群包含約160種。各種細菌物種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它們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共同維持著腸道菌群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之間的密切關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者表示,這項工作將幫助科學家們確定哪些細菌種群具有抑制腫瘤或促進腫瘤發生的特性,這項工作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組對癌症發生的影響可能是一把雙刃劍--促進T細胞衰竭是研究人員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目前的研究建立在Chen的研究小組之前的工作基礎上,該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幹擾可以直接導致癌症的發生。
  • 科學家成功治癒小鼠酒精性肝炎,精確編輯腸道菌,比抗生素有效
    在本報告中,作者Schnabl等人發現,一種在健康人中常見的腸道細菌——糞腸球菌所分泌的毒素(cytolysin),與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臨床結果緊密相關——約90%的cytolysin陽性患者在入院後180天內死亡,而cytolysin陰性患者的這一比例是4%。
  • 人類腸道微生物療法市場前景廣闊,中國什麼時候會有產品上市?
    圖丨「合成改造發起療法革命」 圓桌論壇圓桌論壇主持人林章凜教授首先與嘉賓討論了第一個問題:人類腸道微生物療法未來機會、目前的技術局限、以及突破點是什麼?比如,前面有嘉賓談到利用菌株、天然產物、基因工程菌來調節此類疾病。圖 | 和度生物醫藥 (上海) 有限公司 CEO 向斌「美國這兩年可能會有一個腸道微生物產品上市,您覺得中國什麼時候會有產品上市?」 林章凜問道。向斌認為中國相關產品上市時間不好確定。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然而,在腸道菌群中所有數十萬億種微生物中,很難確定哪種微生物對機體健康至關重要,以及如何對調節膳食纖維以達到上述目的。這是因為目前腸道微生物組學中缺少「參考基因組」的存在,而參考基因組對於通過DNA組學技術鑑定微生物種群類別十分關鍵。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此外,腸道微生物組具有驚人的遺傳多樣性,從人類腸道微生物種群中測序出超過2200萬個基因,並且擁有龐大的獨特酶庫,能夠產生和修飾多種化學結構基團。 我們基於這些基礎發現來描述和概念化化學信息的解碼,這些化學信息如何介導腸道-腦軸的觀察效應,從而為理解和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