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B族腸道病毒通用受體

2020-12-20 中國科學院

  516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與北京大學魏文勝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謝正德團隊聯合,在《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us B 的文章。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CRISPR篩選技術,發現人類新生兒Fc受體(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多個B族腸道病毒的通用脫衣殼受體,並通過解析病毒與其吸附受體(attachment receptor)和脫衣殼受體(uncoating receptor)在不同pH條件下複合物的原子/近原子水平高解析度電鏡結構,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雙受體系統中兩種受體的不同作用機制,系統地闡明了腸道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入侵機制。該研究在B族腸道病毒的致病研究和藥物開發、非囊膜病毒的入侵機制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B族腸道病毒感染是常見的新生兒期感染性疾病病因之一,可導致新生兒和青少年病毒性腦炎、腦膜炎、腦膜腦炎等疾病,部分病例留有嚴重後遺症,嚴重時可致命。還可導致急性馳緩性癱瘓(AFP)、非特異性皮疹、肝炎、肺炎、凝血障礙和手足口等疾病。在我國,埃可等B族腸道病毒長期以來是很大一部分兒童腦炎、腦膜炎病例的致病病原,長期範圍內在多個省份均有感染病例。此外,在世界範圍的流行造成的公共衛生事件也均有報導。但是此前,除柯薩奇病毒B之外,埃可病毒等大多數B族腸道病毒的致病機制以及跨越血腦屏障機制尚不清楚,決定其感染細胞的關鍵受體尚未發現和報導。導致埃可等B族腸道病毒無特異性藥物,無疫苗,無用於藥物疫苗研發的動物模型。因此,研究團隊進行了埃可等B族腸道病毒的受體和入侵機制相關研究。

  研究人員選取其中致病性較強的血清型埃可病毒6型(Echo 6),通過CRISPR-Cas9膜蛋白基因組篩選技術,發現人類新生兒Fc受體是病毒入侵細胞的一個關鍵受體。新生兒Fc受體是由FCGRT基因表達的α鏈和β2-微球蛋白共同組成的異源二聚體,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因子,其主要功能有從母體通過胎盤向胎兒轉運保護性抗體,幫助新生兒從腸道吸收母乳中的抗體,以及在成人體內介導抗體回收等。該研究發現,這種對胎兒和嬰幼兒起重要作用的免疫因子可以被B族腸道病毒綁架,作為其入侵宿主細胞的關鍵受體。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了B族腸道病毒各進化分支中具代表性的17個毒株(分屬15個血清型),除Echo 6、Echo 30的兩個原型株外,均為我國近年來的流行株。檢測發現,除柯薩奇B4B5之外,其餘15個毒株均依賴於FcRn來完成其感染過程,其中包括致病性較強的柯薩奇病毒A9,埃可病毒691130等。該研究揭示了FcRnB族腸道病毒的一個通用受體。

  研究發現,與之前報導的埃可病毒表面吸附受體不同(如CD55等),FcRn是一個脫衣殼受體。當病毒顆粒與受體直接結合後,在生理條件下以及在受體和脂質膜的共同作用下,病毒完成了入侵細胞時必須的脫衣殼過程,最後將遺傳物質釋放到宿主細胞內。

  為了進一步闡明病毒和受體的互作機制,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Echo 6病毒,及Echo 6病毒與其吸附受體CD55的複合物,脫衣殼受體FcRn的複合物,在不同pH條件下的原/近原子水平高解析度電鏡結構(共7個電鏡結構,2.9-3.8埃)。結果表明,Echo 6Echo 6-CD55的複合物在中性和酸性pH條件下均穩定。FcRn結合在正二十面體病毒表面由VP1蛋白形成的峽谷Canyon)樣結構部位。在酸性條件下,FcRn誘導病毒表面蛋白發生變構,使得峽谷內部維持病毒粒子穩定性的脂類分子(又稱口袋因子pocket factor)釋放,從而起始脫衣殼和遺傳物質釋放過程。該研究首次在近原子水平的病毒-受體複合物結構中捕捉到pocket factor釋放的中間態;首次在分子水平清晰展示介導脂類分子轉運口袋附近關鍵胺基酸的構象變化;並首次以原子/近原子水平高解析度電鏡結構,系統闡明了非囊膜病毒入侵過程中雙受體系統的作用機制。

  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員趙欣、北京大學博士後張桂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微生物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劉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副研究員陳祥鵬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高福和魏文勝、謝正德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研究所研究員張勇,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勳、施一、嚴景華,以及微生物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團隊成員等對該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經費支持。

 

FcRnB族腸道病毒入侵的關鍵受體 

 

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病毒入侵機制 

 

埃可病毒等B族腸道病毒入侵機制 

相關焦點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2019年5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們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腸道病毒屬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嚴重的人類傳染病的致病因子。
  • 夏季來襲 小心B族腸道病毒—新聞—科學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感染與病毒研究室主任謝正德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   日前,謝正德團隊聯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研究員課題組利用CRISPR篩選技術,發現人類新生兒Fc受體是多數B族腸道病毒的通用脫衣殼受體,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雙受體系統」中兩種受體的不同作用機制,闡明了腸道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入侵機制。
  • PNAS:A族腸道病毒利用「一石二鳥」受體入侵的分子機制
    迄今為止,已發現多種重要的腸道病毒受體,按其功能可劃分為兩類:其一為幫助病毒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粘附受體,部分粘附受體可以幫助病毒內吞,但不介導病毒變構及基因組釋放的過程。其二為脫衣殼受體,與病毒結合後可以誘導病毒變構繼而完成入侵的步驟,釋放遺傳物質。
  • 高福院士團隊《PNAS》揭示A族腸道病毒利用「一石二鳥」受體KRM1...
    迄今為止,已發現多種重要的腸道病毒受體,按其功能可劃分為兩類,其一,為幫助病毒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粘附受體(attachment receptor),部分粘附受體可以幫助病毒內吞,但不介導病毒變構及基因組釋放的過程。其二,為脫衣殼受體(uncoating receptor),與病毒結合後可以誘導病毒變構繼而完成入侵的步驟,釋放遺傳物質。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病毒因人而異
    已知人類腸道中存在的大多數病毒是噬菌體,但它們如何與定植在體內的細菌相互作用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微生物組近年來成了研究熱點,但科學家們仍然有很多關於腸道菌群的未解之謎,尤其是涉及到腸道中的病毒。
  • 科學家成功改造ACE2受體,發現人體器官受新冠病毒損害機制
    利用這一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冠病毒傷害心臟、腎臟、脾臟和其它器官的機制。 小鼠是醫學上最常用的實驗動物,它們數量多、容易培育,還性格溫順,而且基因序列和人類也相似。 不過,小鼠的基因畢竟不是完全和人類一樣,部分醫學現象難以複製。例如,新冠病毒依賴於ACE2蛋白感染人類,但是它不能識別小鼠細胞的ACE2蛋白。
  • 最常見,最晚露面:科學家發現新腸道病毒
    (IvyP/譯)人體內最常見的病毒並不會讓你生病,而會感染你腸道內的菌群。這些細菌噬菌體(簡稱噬菌體)數以萬億計,而其中最常見的,可能就是最近才發現的crAssphage。他發現所有樣品中都含有crAssphage,隨後,他又在另外幾百份糞便樣品中發現了這種病毒的基因片段。要研究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通常的做法就是採集糞便樣品中的DNA,將它們片段化後進行測序——這樣最終獲得的是宏基因組,包括來自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所有DNA混合物。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入侵機制及中和機理
    例如,EV71疫苗出現後,我國EV71的感染人數減少,卻伴隨CVA10、CVA6、埃可病毒等血清型流行的增加。腸道病毒流行譜的變化提示我們有必要對一些常見的以埃可病毒為代表的流行範圍較廣泛的病毒血清型開展研究,為未來潛在的疫情做準備。
  • 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的腸道都有獨特的病毒「指紋」,年齡和種群影響...
    事實上,科學家對病毒了解得越多,他們就越認為它們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表明病毒有可能代表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對抗致病細菌,特別是那些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更好地了解腸道環境中的病毒,甚至可以增進對一些病情最嚴重的新冠患者所經歷的胃腸道症狀的了解。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奇怪的新冠病毒症狀:腸道異常
    據外媒報導,研究新冠病毒對人體影響的醫生們發現,新冠病毒會對腸道產生巨大影響。該病毒攻擊細胞上的ACE2受體的能力被認為與腸道異常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得出肯定的結論。該研究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
  • 背靠背丨王祥喜/饒子和/朱鳳才團隊合力揭示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的...
    例如,EV71疫苗出現後,我國EV71的感染人數大大減少,但卻伴隨著CVA10、CVA6、埃可病毒等血清型流行的增加。腸道病毒流行譜的變化提示我們有必要對一些常見的以埃可病毒為代表的流行範圍較為廣泛的病毒血清型做充分的認識,為未來潛在的疫情做充足準備。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新發現:新冠病毒最愛入侵哪幾種細胞?
    SARS-CoV-2病毒疫情暴發後不久,科學家們就發現病毒入侵的兩個關鍵分子: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可與人體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蛋白結合,這個受體相當於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門鎖」。
  • 每個人的腸道都有一套病毒「指紋」
    對健康西方人腸道內病毒的分析還顯示,兒童和老年人之間病毒類型多樣性的低谷和巔峰反映了人一生中腸道細菌的變化。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科學家所研發的腸道病毒組資料庫(Gut Virome Database)識別出 33242 種人類腸道中獨有的病毒種群。像人類腸道中這樣的病毒集合稱作病毒組(virome)。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當然,兩者都是相互關聯的,一項新的研究側重於這種關係的一些微妙之處。 缺乏健康的腸道細菌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當我們不吃健康的飲食時,情況也是如此。然而,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特定食物對腸道細菌的確切影響。 這一知識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微生物群的複雜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 發現B肝受體,李文輝博士獲全球B肝最高獎,這受體有什麼特別?
    我勸這位病毒好自為之,好好反思一下這麼一個小小的B肝病毒,只有40納米比一根頭髮絲還要萬倍以上,為了找到這個受體通道,李文輝博士的團隊花了5年多的時間,終於在2012年年初發現了這個受體找到B肝病毒受體,等於打開了一扇門我們把肝細胞內外,分為三層,最外層,就是病毒要進入肝細胞膜的地方--血液,中間層,病毒進行組裝的地方--細胞質,最內層,病毒進行複製與寄生的地方—細胞核。
  • 新冠病毒是這樣攻擊腸道的,已確認主要感染腸道上皮黏膜細胞
    結果他們發現,根據培養條件不同,一些在腸道細胞表面具有特別大量的ACE2受體,而另一些則較少。已知這些蛋白質可充當新冠病毒的停靠點和細胞中的「開門器」。在進行的實驗中,他們用SARS-CoV-2可以感染所有類型的腸道。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PLoS Biol:科學家鑑別出鼻病毒和腸道病毒關鍵弱點 有望幫助開發出...
    2019年6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盧汶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大類致病性病毒的新特性,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普通感冒、脊髓灰質炎和其它人類疾病的新型抗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