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丨王祥喜/饒子和/朱鳳才團隊合力揭示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的...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腸道病毒是人群中流行最為廣泛的病毒之一,不同家族不同血清型在不同國家地區及不同時間維度上層出不窮。一方面,當一種血清型在某一地區大規模流行,疫苗的介入使得易感人群對其產生群體免疫效力,導致該血清型被壓制,但同時另外一種或幾種血清型則會出現,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化,逐漸成為感染某一特定人群的主要病原。例如,EV71疫苗出現後,我國EV71的感染人數大大減少,但卻伴隨著CVA10、CVA6、埃可病毒等血清型流行的增加。腸道病毒流行譜的變化提示我們有必要對一些常見的以埃可病毒為代表的流行範圍較為廣泛的病毒血清型做充分的認識,為未來潛在的疫情做充足準備。埃可病毒30(echovirus 30, E30)型為人源性腸道病毒B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是引起人病毒性腦炎和腦膜炎最主要的病原體之一;近年來,在歐洲、亞洲以及南美洲呈較大規模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流行。然而,人們對該家族成員的抗原特徵、免疫特性以及入侵機制卻知之甚少,目前也尚無能夠用於防治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感染的特異性藥物或疫苗。

2020年9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背靠背的形式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員/饒子和院士團隊,聯合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朱鳳才研究員團隊共同完成的題目分別為"Structures of Echovirus 30 in complex with its receptors inform a rational prediction for enterovirus receptor usage"與"Serotype specific epitopes identified b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underpin immunogenic differences in Enterovirus B subtypes"的研究型長文。研究對E30的原子結構、細胞入侵機制及中和機理進行了深入剖析,為下一步針對腸道病毒的受體使用預測、免疫特性及該病毒家族的特異性藥物或疫苗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這是該團隊繼完成對腸道病毒EV71,CVA16,CVA10及A肝病毒HAV等不同生命周期的全顆粒結構和相關功能系列研究後的又一重要成果(Wang, X. et.al.Nat Struct Mol Biol2012; Ren, J. et al.Nat Commun2013; Luigi, De. et al.Nat Struct Mol Biol2014; Wang, X. et al.Nature2015; Wang, X. et al.PNAS2017; Zhu, L. et al.mBio2018;Zhu, L. et.al.Nat Commun2018; Cao, L. et al.PLoS Biology2019)。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藉助冷凍電鏡技術,捕獲並解析了處了不同生命周期的E30病毒顆粒的原子結構,即解析度分別為3.4 、2.9 與2.9 的未成熟的空心態(E)顆粒、脫衣殼的中間態(A)顆粒以及成熟的全病毒(F)顆粒。結構分析顯示E顆粒與F顆粒均呈典型的'閉合'狀態,二者表面結構非常相似,且均表現為高度有序化,提示二者可以用於潛在的疫苗開發。這與本研究中基於細胞及動物水平的免疫實驗結果相一致。E30與腸道病毒A、B和C家族的代表性成員的結構比較顯示各成員病毒蛋白質1(viral protein 1, VP1) BC loop呈現高度不保守,提示其可作為區別不同腸道病毒血清型的重要結構特徵;各成員VP1 GH loop和VP2 EF loop則相對保守,提示二者可以作為設計廣譜性抗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抗體的重要靶標

接著,研究人員解析了解析度分別為3.3 和3.6 的E30與其脫衣殼受體 - 新生兒Fc受體(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以及E30與其吸附受體 - 衰變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DAF/CD55)的複合物結構,從原子水平上闡明了E30與其特異性受體識別與結合的結構基礎。進一步分析發現:腸道病毒VP1 EF loop、VP1 GH loop以及VP2 EF loop共同構成了腸道病毒及其脫衣殼受體識別的分子基礎。基於此,研究人員利用計算不同病毒目標區域同源位點距離得到的k維向量以及不同病毒對間的距離矩陣,開發了能夠合理預測腸道病毒脫衣殼受體的計算方法(圖1)。

此外,研究人員還篩選得到兩株具較高中和活性且高度特異的單克隆抗體 - 6C5和4B10。競爭性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實驗以及實時螢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實驗等都提示這兩株抗體是通過阻斷E30及其受體的特異性結合從而發揮中和活性的。有意思的是,相關實驗表明,兩株抗體具有協同互補的作用,二者的同時使用能夠起到1+1>2效應。高解析度的E30與6C5-Fab(3.1 )以及E30與4B10-Fab(3.7 )的複合物結構顯示:6C5結合於病毒峽谷區的邊緣而4B10結合於病毒峽谷區的內部;構成這兩個中和性抗體所識別的構象型表位在腸道病毒B家族內部是相對不保守的。以上原子解析度的結構信息為今後避開不保守區而主要針對保守區的廣譜性疫苗或者藥物的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王祥喜研究員、饒子和院士和朱鳳才研究員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南開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王康、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崔侖標博士、張黎博士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本項目還得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翟巍巍研究員團隊的大力支持。該研究受到中科院先導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北京市海澱聯合基金等項目資助。

圖1. 病毒與受體結合的結構基礎及基於結構進行受體預測的計算方法的開發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25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250-w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入侵機制及中和機理
    埃可病毒30(echovirus 30, E30)型為人源性腸道病毒B家族的重要成員,是引起人病毒性腦炎和腦膜炎最主要的病原體之一;近年來,在歐洲、亞洲以及南美洲呈較大規模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流行。然而,人們對該家族成員的抗原特徵、免疫特性以及入侵機制卻知之甚少,目前也尚無能夠用於防治腸道病毒B家族成員感染的特異性藥物或疫苗。
  • 王祥喜/李蘭娟等開發新冠雞尾酒療法,更好阻斷病毒入侵
    2020年12月1日,Cell Research雜誌以"背靠背"的形式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員、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蘭娟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員、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皰疹病毒包裝的動態過程
    責編丨兮、迦漵評論丨郭培宣(俄亥俄州立大學)、餘學奎(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Protein & Cell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員和饒子和院士合作在Protein& Cell雜誌上連續發表了皰疹病毒相關研究論文(Cover Story)。
  • 【科技日報】皰疹病毒組裝機制揭示
    《科學》雜誌近日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團隊王祥喜研究員等揭示皰疹病毒組裝機制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為進一步研究病毒核衣殼與包膜蛋白的組裝以及為皰疹病毒的抗病毒治療奠定了基礎,同時,能夠以結構為基礎將皰疹病毒設計成溶瘤病毒,為治療腫瘤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 皰疹病毒組裝機制揭示—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操秀英)《科學》雜誌近日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團隊王祥喜研究員等揭示皰疹病毒組裝機制的研究論文。
  •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單純皰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殼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9月1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團隊研究員王祥喜等與研究員章新政)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團隊研究員王祥喜等與研究員章新政、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紅榮合作的研究論文「Structure of the Herpesvirus simplex virus type2 C-capsid with capsid-vertex-specific-component」。
  • 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合成的分子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連續發表研究論文,闡明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的「帽結構合成中間狀態」與「核酸合成延伸狀態」兩個過程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
  • Cell+Nat Comm|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連續發表研究論文,闡明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的「帽結構合成中間狀態」與「核酸合成延伸狀態」兩個過程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
  •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解讀非洲豬瘟病毒
    9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院士做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七期俊棠論壇暨華理第
  • 病毒研究連登Nature、Science,饒子和院士團隊有何秘訣?
    為更好地推動全球對新冠病毒的聯合研究,團隊成果第一時間和全球共享,並向全球幾百家著名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的實驗人員提供了結構數據,下一步將與相關優勢團隊合作繼續推動新藥的發現以及可能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
  • 饒子和院士:主動出擊破解病毒藥靶,為新冠特效藥指明方向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天津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回憶起2003年非典暴發之初,中科院領導找他進行SARS病毒蛋白質(主蛋白酶)結構的研究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皺眉頭。而這次,饒子和的「底氣」來自於17年來團隊始終和病毒「過招」,多年的科研積累,讓他在這次和新冠病毒的較量中佔據先機。
  • 與病毒賽跑!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課題組所屬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表示,此舉旨在方便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從事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使用。聯合小組由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饒子和共同領銜,先後有20多個課題組參與。他們利用前期冠狀病毒研究以及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共同開展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究。
  • 高福院士團隊《PNAS》揭示A族腸道病毒利用「一石二鳥」受體KRM1...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成員是一類非囊膜單股正鏈RNA病毒,其中,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含有眾多影響人類健康的病毒成員,會導致多種人類及哺乳動物疾病,如:感冒,手足口病及脊髓灰質炎病等。柯薩奇病毒A10(Coxsackievirus A10, CV-A10)屬於A族腸道病毒,作為引發手足口病的相關病原,對全球嬰幼兒的健康具有嚴重威脅。
  • 饒子和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依賴RNA聚合酶高解析度結構
    Mpro(水解酶)和Rdrp(RNA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在2020年1月26號,饒子和團隊與國內外分享Mpro結構的原子坐標(涉及了300多所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製藥公司),2月5日由國際PDB資料庫公開獲取,「structure of month"(即二月份PDB庫的「明星結構」)。
  • 科學家發現B族腸道病毒通用受體
    該研究在B族腸道病毒的致病研究和藥物開發、非囊膜病毒的入侵機制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此前,除柯薩奇病毒B之外,埃可病毒等大多數B族腸道病毒的致病機制以及跨越血腦屏障機制尚不清楚,決定其感染細胞的關鍵受體尚未發現和報導。導致埃可等B族腸道病毒無特異性藥物,無疫苗,無用於藥物疫苗研發的動物模型。
  • ...科學數據中心發布饒子和院士等團隊在《Nature》及《Science...
    4月9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院士/楊海濤研究員團隊與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 兩支中國團隊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高福團隊為藥物設計提供依據
    兩支中國團隊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高福團隊為藥物設計提供依據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9-10-30 20:07 來源
  • 清華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團隊合作破譯抗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三維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領導的一支由清華大學婁智勇教授和閆利明博士、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教授和王權教授等人組成的「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在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核心靶點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饒子和院士PNAS報導一個A型肝炎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的饒子和院士、牛津大學的David I. Stuart、Elizabeth E. Fry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Xiangxi Wang,是這項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2019年5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們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腸道病毒屬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嚴重的人類傳染病的致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