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合成的分子機制

2020-12-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新冠病毒SARS-CoV-2引發的COVID-19疫情至今已造成全球4700多萬人感染和120餘萬人死亡。在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後,所編碼的一系列非結構蛋白要形成複雜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RTC),包含了聚合酶、引物酶、解旋酶、甲基轉移酶、核酸酶以及多種輔因子蛋白,負責病毒轉錄複製的核心過程,涵蓋了眾多抗病毒藥物設計的關鍵靶點。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連續發表研究論文,闡明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的「帽結構合成中間狀態」與「核酸合成延伸狀態」兩個過程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

新冠疫情發生後,饒子和院士團隊針對抗病毒關鍵靶點,迅速開展科研攻關。先後闡明了兩個最關鍵藥物靶點蛋白的結構信息,即主蛋白酶Mpro,以及由聚合酶nsp12、引物酶nsp8和輔因子nsp7組成的「核心轉錄複製複合體」(C-RTC),以及C-RTC與核酸和瑞德西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為認識病毒的生命過程、發展高效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關鍵信息。2020年,這三項工作先後發表在Nature(詳見BioArt報導:Nature|饒子和/楊海濤/蔣華良合作團隊解析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並篩選出多種具有病毒抑制作用的小分子)【1】、Science(詳見BioArt報導:Science丨饒子和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依賴RNA聚合酶(瑞德西韋靶點)高解析度結構)【2】和Cell上(詳見BioArt報導:Cell | 饒子和/龔鵬/王權合作描繪新型冠狀病毒RdRp-nsp7-nsp8轉錄複製機器在工作狀態下的核心特徵)【3】,也是至今為止抗新冠藥物靶點研究中引用最多的工作。

圖為饒子和院士在第十八次中國生物物理大會上做新冠病毒特邀報告,全面系統的總結了團隊圍繞冠狀病毒做出了一些列重要工作。

在此基礎上,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深入探索了新冠病毒RTC的工作機制,對RTC的動態過程進行系統劃分和定義,先後解析了「延伸轉錄複製複合體」(E-RTC)和「加帽中間態轉錄複製複合體」[cap(-1)』-RTC]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闡明了新冠病毒轉錄複製的關鍵結構信息,發現了聚合酶nsp12在mRNA合成中的獨特機制,為發展高效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重要信息。

研究團隊利用獨特設計的RNA分子,成功組裝成由C-RTC和解旋酶nsp13構成的E-RTC,並解析其2.9埃的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提出了兩個解旋酶分子依次與C-RTC組裝,協同聚合酶完成RNA合成「backtrace」的複雜機制(圖1)。研究工作還闡明了解旋酶結合模板RNA的關鍵位點,為針對解旋酶開發抑制劑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8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Architecture of a SARS-CoV-2 mini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4】

圖1 新冠病毒E-RTC的RNA合成延伸機制

隨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針對新冠病毒mRNA的形成機制進行探索。新冠病毒的mRNA需要一個獨特的「帽結構」(cap),幫助完成病毒蛋白質翻譯、逃逸宿主先天免疫等生理過程。帽結構加工分為四步,即(1)由pppA-RNA生成ppA-RNA [cap(-2)]、(2)合成GpppA-RNA [cap(-1)]、(3)合成7MeGpppA-RNA [cap(0)]和(4)合成7MeGpppA2』OMe-RNA [cap(1)]。

研究團隊首先成功組裝成第二步向第三步過渡過程的轉錄複製複合體的關鍵狀態,將其命名為cap(-1)』-RTC,解析其2.8埃的冷凍電鏡結構(圖2)。該複合體由E-RTC和單鏈結合蛋白nsp9共同組成,nsp9通過其N端胺基酸與聚合酶nsp12上的核苷轉移酶(NiRAN)結構域結合,引導帽合成過程由第二步向第三步的過渡。隨後,進一步證實聚合酶nsp12的NiRAN結構域負責催化帽結構合成的第二步酶學反應,回答了冠狀病毒研究中近2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首次徹底明確了mRNA合成過程中全部的關鍵酶分子,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15日在Cell在線發表Cryo-EM structure of an extend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reveals an intermediate state in cap synthesis【5】

圖2 新冠病毒cap(-1)』-RTC複合物2.8 解析度複合物結構

兩項成果的獲得,得益於研究團隊在冠狀病毒轉錄複製領域中17年多的長期積累。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為兩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閆利明博士、博士生張盈葛基鄭禮濤,為兩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合作者、以及上海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平臺的重要支持。

圖為饒子和院士在第十八次中國生物物理大會上做集中展示團隊中病毒結構與功能研究的骨幹成員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70-1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533-6

參考文獻

1. Jin, Z., X. Du, Y. Xu, Y. Deng, M. Liu, Y. Zhao, B. Zhang, X. Li, L. Zhang, C. Peng, Y. Duan, J. Yu, L. Wang, K. Yang, F. Liu, R. Jiang, X. Yang, T. You, X. Liu, X. Yang, F. Bai, H. Liu, X. Liu, L.W. Guddat, W. Xu, G. Xiao, C. Qin, Z. Shi, H. Jiang, Z. Rao and H. Yang, Structure of M(pro) from SARS-CoV-2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Nature, 2020. 582(7811): p. 289-293.

2. Gao, Y., L. Yan, Y. Huang, F. Liu, Y. Zhao, L. Cao, T. Wang, Q. Sun, Z. Ming, L. Zhang, J. Ge, L. Zheng, Y. Zhang, H. Wang, Y. Zhu, C. Zhu, T. Hu, T. Hua, B. Zhang, X. Yang, J. Li, H. Yang, Z. Liu, W. Xu, L.W. Guddat, Q. Wang, Z. Lou and Z. Rao, Structure of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COVID-19 virus.Science, 2020. 368(6492): p. 779-782.

3. Wang, Q., J. Wu, H. Wang, Y. Gao, Q. Liu, A. Mu, W. Ji, L. Yan, Y. Zhu, C. Zhu, X. Fang, X. Yang, Y. Huang, H. Gao, F. Liu, J. Ge, Q. Sun, X. Yang, W. Xu, Z. Liu, H. Yang, Z. Lou, B. Jiang, L.W. Guddat, P. Gong and Z. Rao, 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 Cell, 2020. 182(2): p. 417-428.e13.

4. Yan, L., Y. Zhang, J. Ge, L. Zheng, Y. Gao, T. Wang, Z. Jia, H. Wang, Y. Huang, M. Li, Q. Wang, Z. Rao and Z. Lou, Architecture of a SARS-CoV-2 mini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2020.

5. Yan, L., J. Ge, L. Zheng, Y. Zhang, Y. Gao, T. Wang, Y. Huang, Y. Yang, S. Gao, M. Li, Z. Liu, H. Wang, Y. Li, Y. Chen, L.W. Guddat, Q. Wang, Z. Rao and Z. Lou, Cryo-EM structure of an extend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reveals an intermediate state in cap synthesis. 2020.

來源: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Cell+Nat Comm|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連續發表研究論文,闡明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的「帽結構合成中間狀態」與「核酸合成延伸狀態」兩個過程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
  • 饒子和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依賴RNA聚合酶高解析度結構
    Mpro(水解酶)和Rdrp(RNA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在2020年1月26號,饒子和團隊與國內外分享Mpro結構的原子坐標(涉及了300多所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製藥公司),2月5日由國際PDB資料庫公開獲取,「structure of month"(即二月份PDB庫的「明星結構」)。
  • 【科技前沿】饒子和/婁智勇/鄧菲首次解析了分段負義RNA病毒聚合酶...
    nsNSRVs通過在其大型聚合酶(L蛋白)中使用多核糖核苷酸轉移酶(PRNTase)將新生的RNA轉移至GDP受體上形成GpppN結構,從而在其後通過甲基轉移酶對其進行修飾,合成mRNA帽結構。L蛋白添加2'-O和鳥嘌呤-N7修飾,形成7mGpppNpmNp帽結構。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的結構(瑞德西韋的靶點)
    2020年3月17日,饒子和院士領導新冠病毒攻關小組(主要成員包括上海科技大學的王權以及清華大學的婁智勇,均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在生物學預印本bioRxiv發表文章Structure同時,新冠病毒的nsp12中也未觀察到, SARS冠狀病毒nsp12中的H295-C301-C306-C310和C487-H642-C645-C646螯合的鋅離子。相比之下,蛋白結構顯示了C301-C306和C487-C645形成了二硫鍵結構。研究者們分析了不同的純化緩衝液、低溫採樣和重建方法可能導致了這種變化。
  • 清華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團隊合作破譯抗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三維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領導的一支由清華大學婁智勇教授和閆利明博士、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教授和王權教授等人組成的「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在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核心靶點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由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單元「RdRp-nsp7-nsp8」複合體的三維空間結構,整體解析度達到2.9
  • 清華饒子和院士團隊合作破譯抗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三維結構
    但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RNA聚合酶的三維結構完全未知,且瑞德西韋如何精確靶向病毒RNA聚合酶的機制仍不明了,這都為進一步開發更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設置了重重障礙。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自從2003年SARS暴發以來,17年間致力於冠狀病毒關鍵藥靶的研究以及抗病毒新藥的研發。
  • 病毒研究連登Nature、Science,饒子和院士團隊有何秘訣?
    這兩項研究在全球範圍內,率先破解了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體內存活、複製至關重要的主蛋白酶和RNA聚合酶的原子級別解析度結構,其中主蛋白酶結構觀察的埃數達到1.7埃(編者備註:1埃等於0.1納米),對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分子篩選和研發具有非凡意義。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螺旋狀分子為類比同類機制聚合酶判斷的RNA模版鏈(灰色)與新生鏈(紅色)的位置和走向;瑞德西韋預期以效應分子(GS-443902)的形式結合於催化反應中心阻斷RNA合成(右下插圖);背景為新型冠狀病毒冷凍電子顯微照片及聚合酶複合物處於不同視角下的分子形態。
  • 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就在今天(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2019-nCoV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正式對外發布,3CL水解酶是抗冠狀病毒最關鍵的蛋白之一。課題組所屬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表示,此舉旨在方便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從事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使用。
  • ...科學數據中心發布饒子和院士等團隊在《Nature》及《Science...
    4月9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院士/楊海濤研究員團隊與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 基於牛津納米孔GridION平臺完成新冠病毒RNA直接測序,單條Read即可...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病毒基因組分析在公共衛生響應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病毒序列信息的快速共享也推動了相關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為全球早日遏制病毒傳播並完全攻克病毒提供了助力。基於公開共享的序列數據,現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遺傳學上的基因表達機制和分子進化速率可能與此前表徵的冠狀病毒相當。
  • 公衛·速遞 | CELL重磅發布: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結構
    該研究通過探索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全酶(nsp7/nsp8/nsp12)冷凍電鏡結構,研究新冠病毒多亞基蛋白機器的組裝和功能以及其可能如何靶向治療新冠病毒。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結構 研 究 內 容新冠病毒的基因組通過依賴RNA的RNA聚合酶全酶(亞基nsp7/nsp82/nsp12)與一系列輔助因子一起進行複製和轉錄,而這其中nsp13解旋酶是整個RNA複製過程中的重要組分之一。
  • 饒子和院士:主動出擊破解病毒藥靶,為新冠特效藥指明方向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天津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回憶起2003年非典暴發之初,中科院領導找他進行SARS病毒蛋白質(主蛋白酶)結構的研究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皺眉頭。而這次,饒子和的「底氣」來自於17年來團隊始終和病毒「過招」,多年的科研積累,讓他在這次和新冠病毒的較量中佔據先機。
  •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解讀非洲豬瘟病毒
    41期「通海講堂」,作了題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與組裝機制研究」的報告。 饒子和院士長期從事與新發、再發傳染病病原體相關的蛋白質結構、功能以及創新藥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創性成果。非洲豬瘟病毒在1921年時首次在非洲肯亞發現,從2018年8月起,國內出現大範圍的非洲豬瘟感染的疫情,已經對我國養殖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饒子和院士慨然:「歷史上,西班牙在沒有有效疫苗的情況下,花了30年才將非洲豬瘟趕盡殺絕。我們希望通過團隊至今的工作,為我國相關疫苗的研發提供助力。」饒子和院士及其團隊首次在冷凍電鏡下得到了高解析度的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皰疹病毒包裝的動態過程
    這兩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分別通過對稱性適配算法解析了三種衣殼的核酸通道頂點的結構,通過對比三種衣殼的核酸通道頂點結構,完善了以組裝單元為基礎的單純皰疹病毒的組裝過程的起始和成熟過程,並首次解析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末端酶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闡明了末端酶複合物各組分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精細的結構信息,並提出了其介導DNA包裝過程的分子機制
  • ...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該項工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了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的完整三維結構。乙醯羥基酸合成酶(AHAS)是目前世界範圍廣泛用於水稻、小麥和大麥作物的50多種商用除草劑的靶標,也是針對人類結核病致病菌(結核分枝桿菌)和侵襲性真菌病原體(白色念珠菌等)的新靶標。與抗生素一樣,除草劑(包括那些作用方式是AHAS的除草劑)的抗藥性問題逐漸產生並引發廣泛關注。
  • RNA分子如何「主宰」自己的命運?
    科學家們對轉錄是如何開始的有了很好的了解:RNA聚合酶被招募到DNA分子的特定區域,並開始沿DNA鏈移動,邊走邊合成mRNA分子。但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還不太清楚:細胞如何知道何時停止轉錄?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懷特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成員、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Richard Young及其團隊和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教授Arup K.
  •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電子顯微結構:複製時有「滑動夾子」防止過早分離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電子顯微結構:複製時有「滑動夾子」防止過早分離  Winnie Lee • 2020-04-28 16
  • 中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聚合酶介導RNA複製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聚合酶介導RNA複製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21:32:50 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Quan Wang、中科院武漢病毒所Peng Gong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新冠病毒(SARS-C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