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聽話但有點自卑內向的好孩子」。這是別人對我的評價與定位。我也一直在按照別人的期待而生活,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我在一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家庭長大,父母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的教育是放養式的。做得好時不會得到誇獎,做得不好也不會得到鼓勵,只有在做錯事的時候會得到懲罰。
所以我開始觀察周圍人的神態、行為和語言,學習怎樣才不會犯錯,我害怕做錯事,也不想被罵,只想得到誇獎。
漸漸地,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又讓我在人多時看起來很安靜,顯得內向。其實我一開始真不害怕與人交流,只是總會慢半拍,因為不想說錯話,會下意識的先觀察別人的神態,還要考慮怎麼說會更好。
也許是因為家人之間缺乏情感交流,沒有得到家人的認可,我開始想從周圍人的身上獲得被認可的感覺。
所以當別人說我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的時候,我也一直再努力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包括聽別人的話。
其實,家人反而對我沒有這麼多要求,管理也不嚴。只要沒做錯事就沒事,但也從來得不到誇獎,即使做得很好。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的生活是過得很壓抑的,我總是會因為別人隨便一句不好的話而哭,控制不了的那種,還哭得很傷心,也不知道在傷心什麼。
後來,別人對我的評價又多了個「自卑」,那時候我也不覺得自己自卑,但他們都這樣說,我也就這樣認為了,也許只是我自己還沒有發現呢?
我就這樣帶著這些標籤慢慢長大,我覺得我做得很好,只是總有種心驚膽戰的感覺,怕自己做錯事,怕從別人臉上看到失望的表情,聽到不好的話語。
我覺得我小時候真的活得好累,過得很壓抑。
工作後,這種壓抑的情緒達到了巔峰。外面的世界沒有學生時代那麼平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再那麼簡單易懂,見到帶著惡意情緒的人也更多。而我,又是這樣一個人。
別人總說我太過內向不愛說話,應該多和人交流。我也按他們說的去做了,畢竟我是個聽話的人。我努力去參與她們的話題,多和人交流,即使有時候得到的是漠視或輕視,即使每天說這麼多話讓我感到疲憊。
可是,我的這些努力沒有得到她們的肯定,她們還是覺得我不愛和人說話。我那時就很想問她們為什麼這麼覺得,難道和我說話的都不是人嗎?難道只有一整天都不停的說才行嗎?可是我不敢,沒有勇氣,只能回家後自己默默生氣。
除了人際交往的,還有工作上的壓力,我這種「聽話」的人,總是想達到他們的要求,沒有做到就會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行。可工作上的事,哪會說怎樣就怎樣。這讓我有點無所適從。
在這雙重壓力下,我越來越自卑,也開始不願再開口,心裡也很難受,覺得自己很差勁,過得很壓抑,同時也很生氣,氣自己總是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脾氣也開始變得暴躁,整天皺著眉頭,眉毛都快連在一起了。
在我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的時候,終於觸底反彈了。我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努力約束著自己因為「聽話」的習慣,而下意識去討好別人的行為,暗示自己她們對自己的期待,只是束縛自己的枷鎖,她們對於自己來說也只是陌生人,沒必要因為別人的看法去勉強自己。
在這段時間裡,我也曾後悔過小時候做了個「聽話的好孩子」,我想,如果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的話,別人的期待就不會太高,我也就不用總是聽別人的話去生活了。
終於,我擺脫了那種聽別人話生活的心態,開始慢慢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漸漸能感受到輕鬆的感覺,生活也不再過得壓抑,感覺天也變藍了,空氣也清新了。
雖然有時候覺得自己變得冷漠了,但能夠擺脫別人的期待,為自己而活的感覺很好。當然,我也還是會聽取別人的意見的,只是會思考過後,覺得是自己想要的才會去做。
人的一生雖然不長,但總是按照別人的想法生活是很累的。當我不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擺脫了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的時候,真的有種無憂無慮、心胸開闊的感覺。
雖然我還是不喜歡和別人聊天,但我不再覺得自己這樣有什麼不對,只是因人而異,生活方式或行為習慣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