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學時,舍友們經常讓小洋幫忙帶東西,帶飯、帶奶茶,有時直接讓幫忙跑腿拿快遞。
小洋為人勤奮很愛乾淨,沒事時,看到舍友們在地上丟滿了東西,她會隨手打掃一下,順便整整理大家堆放的雜物。
時常忙得不亦樂乎。
但通常都不是忙自己的事,平日裡要是聽到那位舍友的聲音,她就會立馬跑過去幫忙。
小洋常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認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可她這麼全心全意的為舍友付出,時間長了,非但沒有得到感激,反而被視成理所當然。
小洋和舍友去外面聚餐時,每次點菜她都沒來得及插上嘴就已經被預訂好,點的都是大家喜歡吃的,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徵求過她的意見。
一起去購物上廁所時,大家手裡的東西通常是交給小洋保管,而她自己卻因為不知如何開口讓她人幫忙,只能自己帶著東西去上廁所,而當出來時,室友們早已離去,且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有人落了單。
在舍友們的眼裡,小洋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她卻還在責備認為是自己表現的還不夠好,一直在爭取著得到大家的認可的路上努力著,活生生地活在滿足他人的期待中去了。
也曾有過改變為他人服務的想法,可她害怕被孤立,害怕不再被需要。
維持熟悉的現狀遠比面對未知的狀況要來得輕鬆簡單得多。
可是,不改變就只能等著被改變。
蔣方舟在一次節目中所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所以處處妥協,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如果你的出發點是討人喜歡,那麼你就得有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做出妥協的準備。
這樣活著,很累,而且不快樂。
畢竟,我們沒有一個人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的。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八面玲瓏的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在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一味的委曲求全,往往會讓自己走上一條自我束縛之路。
與其討好不如改變,至少你在為自己而活。
02
琴琴是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她為人仗義,說一不二,最關鍵的是她從不委屈自己。
琴琴對誰都可以好,同樣對誰也都可以不好,不記仇、好說話,但你若認為因此可以隨心所欲欺負到她頭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對於本職工作以內的事,琴琴可以欣然接受,但對於同事或他人委託的事,只要自己覺得不合適,一律回絕。
開會時,能積極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主動承擔責任,但從不替他人背鍋。
久而久之,她的處事方式和行為被大家所熟知和接受。不但沒有被排擠反而換來了大家的尊重。
有次我向她請教處世秘訣:她笑著說道:哪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憑著自己的感受來,要說與他人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只有一個字「敢」。
不挑事,但不怕事,敢於應對挑戰,敢於接受變化,也敢於活出自我。
僅憑這點就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了,畢竟,有很多人都只是活著而已。
楊絳先生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真正傷害你,除非你允許。
如果你性子軟弱可欺,每次面對不公平的待遇,每次話到嘴邊又選擇了咽下去等等,這樣的行為,不是自我保護,恰恰相反是相當於把傷害自己的權利交到了別人手裡。
作家三毛曾經描述過自己這樣的一個經歷,學生時代的她,對舍友及身邊人各種要好,可後來發現,不論自己怎樣做好,別人也不會領情,後來她終於奮起反抗。
身邊人見三毛如此,反倒怕了,再也不敢對她呼來喚去,反倒開始主動尊重她的想法。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我們都需要勇敢一點,只有當你站出來,像一個英雄一樣保護自己時,你才能免於傷害。
下一次當你面對那些越界的人和事,請遵從內心,勇敢的懟回去。
你會發現,當我們兇狠的對待這個世界時,它突然變得溫柔起來。
03
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曾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妙曼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情緒,不應活在他人的期待當中。
小時候,努力學習取一個好的成績,因為這樣父母才會高興。
長大了,遇到喜歡的人,為了靠得更近一點,努力投其所好,只為了能引起注意,讓對方看見。
後來,我們按照長輩的安排,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
看吧,你再滿足也滿足了所有人的期待,可是你快樂嗎?
你選擇了忽視自己,可這個世界是你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很喜歡那句話:你缺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敢於改變的勇氣。
改變,意味著要面對未知的風險,在於面對不變帶來的不滿和憋屈,不願改變的人往往選擇了後者。
忽視問題並不代表著問題的消失,從小我們被教育要懂禮貌,遇事忍一時退一步。
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退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餘生為自己而活,何不勇敢一點。
對自己最大的獎賞,便是你活出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