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城管」帶來城市管理大變化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廈門市湖裡區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一角。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廈門湖裡區以「大城管」機制,推動形成相關部門整體聯動、齊抓共管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和效能。

通過高位統籌、綜合協調、高效指揮、智慧化運作方式,建立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城市管理網絡,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同時,湖裡區將文明創建與城市管理有機結合、互相補充,使城市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市民滿意度持續提升。

「晚上,我都會帶著孩子去附近的公園逛逛。現在的薛嶺山、虎頭山與之前比完全不一樣了,有各式各樣的花木,還有供孩子玩耍的遊樂設施。」家住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祥店社區的丁嵐告訴記者,薛嶺山和虎頭山原先沒有成形的步道,山上樹木凌亂,也沒有可供休息、乘涼的地方。2017年,廈門對這兩座山體進行了改造,今年開通的山海健康步道連接了這兩顆閃亮的明珠,成為湖裡區新晉「網紅」打卡點。

薛嶺山、虎頭山的改造是湖裡區城市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裡區打通了16條斷頭路,修建了31座人行天橋,大幅度改善居民出行環境。在緩解居民停車難問題上,今年以來增設路內限時停車位157個、收費停車位23個、共享單車和非機動車停車位4390個、施畫規範道路標線108米、設置各類完善標識標牌29個,後續還將增加路內收費管理的停車位337個。在共享單車整治上,湖裡區通過建立聯動管理機制和劃設電子圍欄,徹底改變了共享單車亂停放的現象。

城市小區提顏值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為更好地進行城市治理,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湖裡區於2014年創新推出「大城管」機制,近年更是將文明創建納入城市治理之中,探索出一條文明創建和城市管理高度融合的新路子,城市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市民滿意度持續提高。

「為了讓小區更乾淨,同時將錯位的資源重新利用起來,推動文明城市建設,我們社區在上半年就開始實施『鎖桶』制度,即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如果能夠做到在規定時段內將垃圾即收即走,我們社區將變成『無桶化』社區。」金尚社區黨委書記陳素珍告訴記者,「目前,金尚社區共有21個垃圾投放點。我們正逐步將這些點位集中起來,減少投放點,讓社區的垃圾桶逐步向外移動。這樣,不僅能夠改善居住環境,也能減少對公共空間的佔用。」

近年來,廈門積極出臺各項措施,推動全市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我們社區垃圾投放時段是在早晚7點到9點之間。」禾山社區黨委書記林銀玲說,「雖然規定了投放時間,但在非投放時段還是能在垃圾桶旁看到堆放的垃圾。為解決這個問題,後續我們將延長投放時間,讓早出門或晚回家的居民也能有桶可投放垃圾。」

除了規範垃圾投放外,禾山社區還將違規停放的私家車清理乾淨,豎路牌、修整道路,讓居民出行更方便。

金尚社區和禾山社區的社區治理只是湖裡區城市綜合管理工作的一個縮影。為了積極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顏值,湖裡區通過大投入、抓長效的思路,摸索建立「大城管」機制,城區面貌有了較大的提升。

整體聯動見成效

「成立大城管機制之前,區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市政園林局、湖裡交警大隊、湖裡環保分局等部門以及各街道都是依據各自行政職責開展工作。有一些職能交叉或職能未明確問題,往往需要區領導或某一部門牽頭組織專項協調會來確定解決方案,存在無人主動牽頭、職能部門扯皮、問題解決周期長、處理效果不好、落實缺乏有效監督檢查等問題。」湖裡區文明辦主任、城管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城管局黨委書記傅芳槐說。

「大城管」機製成立後,有效銜接了各部門之間的聯繫,通過高位統籌、綜合協調、高效指揮、智慧化運作方式,建立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城市管理網絡,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同時,湖裡區將文明和城管高度融合,將文明創建與城市管理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實現文明創建與城市綜合管理相互促進、高效運轉。

為健全完善制度機制、積極推進「大城管」體系建設,湖裡區今年對「大城管」機制運行進行了新的研究與思考,在廣泛徵求相關部門、街道的意見及建議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初步制定形成了包括組織體系、指揮體系、監督管理體系、考核評價體系、智慧體系、市場化維護體系6個體系在內的建設內容,逐步構建起「大指揮」「大統籌」「大協調」等「大城管」工作機制,推動形成相關部門整體聯動、齊抓共管的新格局,全面提升了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和效能。

整合數據提效率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湖裡區將分散於各部門的平臺有效整合起來,推出了「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臺指揮中心。

「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臺自2018年8月啟動建設,於去年4月正式運行。「數字湖裡」是「大城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整合了各政務平臺數據,打通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提高了大城管機制的運行效率。數據顯示,2019年,該平臺共計受理城市管理相關事件59.2萬件,全部按類別及時派發至相關部門、單位,有效減少了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事件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均達到99.6%以上。

今年6月,在「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臺上,有一位市民留言:自己駕駛車輛不小心撞上了金尚路與枋鍾路交界處的綠化帶。人雖沒事,但綠化帶護欄有損傷,這後續工作應該由誰管?

平臺收到事件信息後,經現場確認,受損的綠化帶屬於廈門市綠化中心管轄,其工作人員立即著手處理。在「數字湖裡」平臺上,部門反饋信息一目了然,各部門對自己的任務清晰、明了,真正有力地將「大城管」機制落到了實處。

日前,廈門市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而湖裡區在今年廈門市城市綜合管理考評中,連續兩個季度獲得全市第一。

湖裡區委書記龔建陽表示,要堅持高層次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四高」標準,把高顏值廈門行動方案和「島內大提升」行動方案有機結合起來,大提升要體現高顏值的內在要求,高顏值要支撐大提升的外在形象,共同構建湖裡區高顏值現代化中心城區的建設藍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合肥城市管理進入「大城管」時代
    記者獲悉,當前合肥市各縣(市)區城管委陸續掛牌成立,標誌著合肥市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工作邁出重要一步,城市管理邁入「大城管」時代。  發現問題有人管  廬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廬陽區城市管理委員會揭牌,將實現城市管理轉型發展,建立規劃、建設、管理有序銜接,管理執法高效聯動,城鄉統籌推進的大城管模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樹希:從「城管」到城市「大管家」
    盧樹希是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道滘分局的一名執法人員,從事城管工作20多年。他見證了基層城市管理工作不斷「升級」的過程,也見證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隊伍結構和執法制度的完善;角色從管理向服務轉變;數字城管的應用;城市管理由「粗放型」轉向「精細化」……一位「老城管」的經歷,背後是東莞不斷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努力,也是品質提升的生動縮影。親歷基層城市管理變遷初次見到盧樹希,他那厚重的眼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最近因為創文工作太忙了,都沒有休息好」。
  • 「大城管」下好城市管理「一盤棋」
    12月7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了「美好安慶『十三五』成就巡禮新聞發布會」,市城市管理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市城市管理領域取得的成效。城市執法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法治建設取得突破,制定出臺、擬定7份規範性文件,印發實施15份指導性文件,規範城市管理執法的權力和責任。嚴格落實「門前三包」,加強人行道停車管理、夜間禁噪執法等。順利實施城區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實現了城區「一個標準管到底、保潔區域全覆蓋」,城區道路保潔機械化作業率95%以上。
  • 安慶:「大城管」下好城市管理「一盤棋」
    12月7日,安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了「美好安慶『十三五』成就巡禮新聞發布會」,市城市管理局介紹「十三五」期間安慶市城市管理領域取得的成效。城市執法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法治建設取得突破,制定出臺、擬定7份規範性文件,印發實施15份指導性文件,規範城市管理執法的權力和責任。嚴格落實「門前三包」,加強人行道停車管理、夜間禁噪執法等。順利實施城區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實現了城區「一個標準管到底、保潔區域全覆蓋」,城區道路保潔機械化作業率95%以上。
  • 瑞安:智慧城管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
    在智慧城管監督指揮中心大廳,工作人員根據單位職能和區域位置將各地採集員上報的問題件分派給處置單位,電子大屏幕上,問題信息、流轉和處置情況一「幕」瞭然。據了解,瑞安市於2012年啟動數字城管一期建設,次年投入運行,覆蓋面積為主城區22.6平方公裡(東至莘陽大道,西至瑞楓線雙山隧道,北至瑞楓線,南至飛雲江)。
  • 平湖智慧城管,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
    」,通過實施大數據戰略,以數據資源共治、共享、共用為突破口,嘉興各縣(市、區)局數位化轉型成效顯著,城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他們瞄準城市管理這一重要板塊,整合了涉及城市管理的十餘個平臺數據,跨部門共享大量城市管理資源,建成了集智慧感知、深度融合、統一服務、主導決策於一體的城市管理指揮中心,持續提升城市數位化治理、精細化管理的「繡花」功夫,讓管理更加「耳聰目明」。
  • 金湖縣城管委為「大城管」夯實基礎
    本報訊(通訊員 丁在良 鄒正東)日前,江蘇省金湖縣召開2020年度城市管理委員會聯席會議,現場會辦城市管理難點、堵點問題,全面部署全縣城市管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工作任務,為全縣形成「大城管」格局夯實基礎。來自全縣28個單位、部門和街道參加了會議。
  • 「十三五」巡禮|為人民管理城市 聚力開創城管新局面
    ,疏堵點、補短板、治回潮,精心打造優美環境秩序,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務保障水平,聚力開創城市管理工作全新局面,全市市容市貌、城市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方便、溫馨」成為城市管理工作的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城市管理委員會公眾委員機制,落實市容和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逐步形成市民自治、商家自律、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智慧化管理邁上新臺階,建立「一線一網一平臺」智慧城管監督指揮體系,實現數字城管全域覆蓋,受理處置城市管理事項838萬餘件,辦結率99%。
  • 青島推行大城管模式 統一管理成效顯著
    我市近年來推行「大城管」模式,由城市管理委員會統籌協調供水、供熱、燃氣、市政、環衛、園林、城市空間等職能,全市「一盤棋」統一管理成效顯著。在「大城管」格局下,過去許多難以治本的城市難題找到突破口,市政公用監管水平、市容環衛綠化管理、城管執法力度持續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環境品質、市容秩序得到進一步提升。
  • 廈門掃黑除惡「城管答卷」請您審閱
    掃黑除惡「城管答卷」請您審閱市執法局將專項鬥爭與管理執法緊密結合,推動城管領域治理能力提升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城管執法工作涉及民生方方面面,是掃黑除惡重點行業領域之一。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三年來,廈門城管執法系統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作為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領域專項整治的重中之重,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聚焦主業,治亂攻堅。
  • 舟山群島新區:新城積極探索「城管+」模式推進城市常態化管理
    為有效推進轄區內文明城市「網格化、精細化、智慧化、法治化」建設管理工作,新城在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街面管理「零」失分基礎上,積極探索構建「城管+」模式,通過搭建不同平臺,使新城市容環境逐步實現華麗轉身。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講專業:城市管理,「城管」原來是這樣的!
    城市管理:原來是這樣的「城管」城市管理專業在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城管。那麼,在中國人民大學學了城市管理專業後是要去當「城管」嗎?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專業正式進入高校本科專業目錄,是源於國家發展這盤大棋中面向未來的人才布局,是對當前居民城市生活需求的變化與拓展、城市問題日益突出和複雜、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回應。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更是這種回應的升級。城市管理的核心要義,就是要讓城市的發展服務於人的需求和發展,就是要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濟南城管推行城市家具一體化保潔
    上午九點,在濟南經十緯一路口的這處隔離護欄旁邊,停放著很多電動車,這些電動車在護欄的遮擋「保護」下,沒有了往日的雜亂,整條馬路看上去也清新很多,隨後記者跟隨濟南城管來到二七南路附近查看這裡的城市家具一體化保潔情況,城管人員很快發現了問題,園林分管的綠化帶給道路保潔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 活動回顧——小手拉大手,城市管理從我做起
    活動回顧——小手拉大手,城市管理從我做起 2020-12-18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華HOC智慧城管助力崑山城市管理
    崑山市城市管理局聯合大華股份、華東信息研發的智能視頻分析應用系統,在城區核心區投入使用,對佔道經營、道板停車、非機動車違停和無證攤販設攤等問題的通過智能分析實現智能監控、智能預警,大力推進了城市數位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全力加速「崑山智慧城市大腦」建設進程。
  • 奉賢城管:圍欄缺失隱患大,海灣城管快查處
    近日,海灣鎮城管中隊執法隊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在燎欽公路燎原大橋北側50米處,有一施工單位在燎欽公路綠地內使用挖掘機挖土施工,施工區域沒有設置封閉圍欄,路邊堆放磚塊、黃沙等建材,周圍路面已被泥土汙染。且施工區域西面就是燎原社區,給市民出行帶來了安全隱患。
  • 廈門同安城管隊員堅守一線 為返廈人員提供全天候分流轉運服務
    同安區城管隊員在分流中轉處迎接返廈人員。廈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供圖人民網廈門4月9日電(陳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廈門市同安區城管隊員堅守一線,在強化市容市貌整治的同時,主動服務轄區企業復工復產,並做好疫情防控的宣傳工作。
  • 科技賦能,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
    更高效、高質量推動城市治理工作城管監督指揮中心全新升級12月15日上午,曲小薇來到曲江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187平方米的指揮大廳被重新設計規劃後煥然一新,辦公區和會議區劃分清晰,提升大廳空間利用率,新接入的各項系統,讓指揮中心的功能更加智能、完備。
  • 推進馬鞍山市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前列——專訪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吳玲
    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吹響了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對市容市貌精準化提升、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下一步如何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加強和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本臺記者日前專訪了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吳玲。
  • 青島星期三問城管:本周將聚焦「市南區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工作者是城市的服務員,對於「會客廳」的服務員,您還滿意嗎?本周「星期三問城管」將聚焦市南區的環境衛生、市政設施、綠化美化等城市管理問題,市南區城市管理局局長將坐鎮12319城市管理熱線,和市民進行「線上一對一」溝通,接聽市民來電,聆聽意見建議,解決市民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