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家的借代詞

2021-02-08 中國青年網

小時候,母親是家裡的經濟支柱。

父親整日在外蹬三輪車,肩膀上掛著一條溼漉漉的毛巾,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踏板上一層層的腳印堆疊成燈下厚厚的硬幣。而母親端坐在學校的小房間裡,輸入文檔、列印試卷,不僅每個月存摺上都會多一筆工資,逢年過節還會有米、月餅和油。不過,我從來沒見過母親的錢,她一直把它存在銀行裡,走親戚、隨禮都是用父親掙來的碎銀子。母親告訴我,存摺裡的錢是家裡的本錢,以後我上學、成家都要靠它呢。而她沒有說的是,一家人的生老病死,也都合在了那小小的存摺裡。

第一次用到這個錢,是在小升初。我靠著搖號,碰運氣才進入了市裡的初中,但因為不是憑實力考上的,所以要交一大筆錢。當我糾結了許久才囁嚅著把這個消息告訴母親時,她和父親一拍即合:「交!」「你能搖上這是喜事啊。這錢就是留給你用的。」她顯得毫不在意,沒有半點心疼。

第二次用到它的時候,母親腦出血住院,熬了7天後撒手而去。那個存摺又在桌上出現了,我突然覺得它分外討厭,雖然存著錢,但每次出現都是一副無度索取的模樣。它是母親用一輩子給家裡存下的東西,但它不僅帶走了母親,也向這個家發動了一次次的侵略戰爭。每一次出現,都是一股暗流湧動。

意識到母親真正離開了,是在每天早上,起床後屋子裡只剩我一個人,父親把飯做好留在桌上,便匆匆忙忙出門蹬車了。到了晚上,衛生間裡空蕩蕩的,不會再有人提前幫我擺好小凳子、棉拖和熱水瓶,倒上小半盆冷水,等待我洗腳。我一件件地拾起曾經被母親包攬的事情,一點點地在屋子的空間裡重新構建家的骨架。

姨母經常告訴我,家是一個三角形,父母和我各佔一個角,才讓家形成了最牢固的結構。

母親在的時候,她佔著一個頂點,收容著我和父親的稜角。每次父親發火,提著掃帚往我身上打的時候,母親往往先在旁邊幫腔,訓斥我幾句,覺得我受的懲罰已經夠了,便又去阻攔父親。她時常在我和父親的房間來回走動,給我們足夠的緩衝空間,把家裡暴躁的溫度降低,然後一點點地打通兩個人間的沉默。

母親雖然殘疾、瘦小,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但在我們家說話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因為她不僅掌管著家裡的經濟大權,而且精通著家裡所有的家具,所以她也是所有家具的綜合體。母親是洗衣機、縫紉機、收音機、油煙機,當然,也是戒尺、潤滑劑和紅花油。她把最綿長的深情都給了這個家,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條、窗明几淨,這也是為什麼,有一次我和父親發生爭吵後,在作業本上憤然寫下「家是一個大火爐,把人燒得不想待下去」時,她沒有打我,而是對著我嗚嗚地哭了出來。那時候我上三年級,情不自禁地也跟著哭了出來。第一次,我對家的意義有了分外深刻的認識。

而母親走後,我和父親成了相依為命的關係。三口之家缺了一個角,我們默契地把稜角變得很鈍,嵌套成火車車鉤的結構,拖拽著彼此,也被彼此牽引。我們再沒發生過戰火,因為母親始終坐在相框裡,靠著牆,微笑著望著我們。我們也時常會談到母親,談到她的摳門,談到她被人騙的憨傻,談到她命途多舛的一生。前些日子,看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我突然覺得這句詩尤其適用於形容母親——溫柔和善,在歲月的一隅泛著盈盈的微光,即使已經離開人間,但掬一捧水,依舊能看見她滿是愛意的眉眼。

仇士鵬(22歲)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碩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18日 07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語文老師整理43個古詩詞常用借代詞,很實用,發給孩子看看
    導讀:上學的時候,經常會學到很多古詩詞,但是古詩詞裡的許多詞語都不知道什麼意思,語文老師整理43個古詩詞常用借代詞,很實用,發給孩子看看。
  • 母親在的地方,家就在
    平時工作忙,偶爾去一趟母親的家裡,也是匆匆去了匆匆回。心裡總是惦記著自己的那個小家,忙碌著自己的生活,顧不上與母親多待幾個小時,也沒有耐心聽母親嘮叨家長理短。母親的個子越來越小了,一生的勞累使她的脊椎明顯彎曲,肺心病使她的皮膚變得紫中帶青,走起路來氣喘籲籲。
  • 感恩母親的偉大有母親的地方家是溫暖的
    「羊有跪乳之恩,鴨有反哺之義」都說養兒為防老,母親辛苦懷胎十月生下我們,帶我們來到人世間,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遮風擋雨,養育著我們,我們應該感謝母親的偉大,使她晚年過得開心幸福,也不枉我們來世上走一遭。
  • 有母親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
    是母親聲聲呼喚我的乳名,我牽著母親的手,才回到了家。少年時,幾間茅屋炊煙掛,一灶紅通通的柴火,母親烙出一鍋香噴噴的苞谷粑。倦了,就躺在母親的懷抱裡,一張破床,一條爛棉絮,也是我溫暖的家。長大後,讀書,工作,娶妻,生子,牲口般的勞作,為了命運苦苦掙扎。
  • 家的味道,茶的味道,母親的味道
    # #普洱熟茶# #母親茶#有家有茶有味道家,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特殊的存在,家人所在的地方,便有了家的味道。都是和家人分享的時候,尤其是看到母親溺愛的笑容,這便是家的味道。就像母親的關懷,柔潤備至,呵護有加。
  • 文學大賽一等獎:《家有母親》
    先生分別給同學中幾個關係最親近的老鄉打了電話,邀請他們周末來我們家。我將母親做好的飯菜一一端出,那幾個事業有成、幾乎天天在飯店應酬的男人,立刻被幾盤小菜和幾樣麵食小點吸引過去。其中一個忍不住伸手捏起一個菜餃,喃喃說,小時候最愛吃母親做的菜餃,很多年沒吃過了。母親便把整盤菜餃端到他面前,說,喜歡就多吃,以後常來家裡吃,我給你們做。
  • 有母親的地方,那才是家
    點擊上方藍字[如果i]🔝🔝🔝,關注本公共號觀察身邊小事;分享身邊小事;說說身邊的故事;講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寫過那麼多文字,好像從沒有一篇認認真真寫篇有關我媽的,或者寫一篇有關母親共性的話題那麼今天,就來說說母親。👩 我想,今年大概是我畢業這麼多年以來待家裡時間最長的了一年了。那天我在家,舅爺爺問我媽:小香在家裡,你們開心吧?我媽說:開心,以前她上學,一個月回來一次。後來上班了,一年才回來兩三次,每次的時間都很短。這兩年工作忙,有時候就順道回來看下,吃飯好就走了。言辭裡,聽出了媽媽的一點點抱怨,更多的是不舍。
  • 母親病逝之後,才懂得:母親在的地方,才叫家
    文文最近升級當媽媽了,我們這些好閨蜜都為她開心,因為文文確實非常不容易,20歲對於她來說似乎就是一個大的分水嶺,20歲之前他是無憂無慮的小公主,20歲之後一下子就嘗遍了人情冷暖,因為在24歲這一年母親病逝了。
  • 有母親在的地方,才有家的溫暖
    「小葉衷心祝天下所有母親說聲節日快樂,願您健康長壽」在外追夢的我們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他鄉容不了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而我們心中最大的地位 >「 家 」 不管我們有多麼的忙,在外吃了多少苦、凌晨才能到家,也許我們也五十中年了;當我們回到最溫暖港灣時,總會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拽著父親等候著自己的兒女,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此中是小孩,在夜色灰暗時也總會為我們留一盞燈照亮著回家路,當我們打開家門,看到親切的笑容,瞬間融化了外頭的苦
  • 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
    是呀,一個家,由父親與母親共同經營,孩子如何成長與發展,也跟父母息息相關。父親的格局,指引著家庭前進的方向;母親的情緒,營造起家庭的和睦氛圍。愛默生有句名言:「家庭是父親的土地,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往往決定了一個家的風水與溫度。
  • 懷念母親的豆渣餅,那是家的味道
    我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看到大鍋裡熱氣騰騰,掀開鍋蓋一看,原來是母親在蒸豆渣餅。豆渣餅,在我們老家又叫渣餅子,是用做豆腐瀝出的豆渣做成。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蒸很多渣餅子,留作冬天的乾糧儲備。母親也經常做,每次做滿滿一大鍋,都會吆喝街坊四鄰的孩子們過來吃。小孩子們歡喜雀躍著,一個個跟小饞貓似的吃得津津有味。
  • 大島渚對話亞歷山大·索科洛夫——母親·家·日本
    (俄語翻譯:東海晃久)索科洛夫:對任何人來說,家都是很重要的。因為是自身身心所居的地方,所以能擁有自己的家是很重要的。
  • 每個孩子都是「冒險家」 母親卻是「膽小鬼」
    錢藝兵:母親節到了,我多想送一束鮮花給母親。可是,母親收不到了。就在34年前的深秋,一場重病擊倒了瘦弱卻堅強的母親。如今,唯有母親親手做的布鞋靜靜地躺在柜子裡,讓我淚水盈盈,仿佛在叮囑我——兒啊,走正路揣一顆純淨的心靈。竇維婕:從未讓您驕傲,您卻待我如寶,給我所有的美好。
  • 母與女:我為被拐母親找到家
    9月10日深夜,她的女兒李豔桃將母親說話的錄音,發給在網絡上推廣布依族語言的博主「峰蕭蕭」,確定這是布依語後,一群身在貴州的布依族人僅僅用了兩天半,就幫德良找到位於貴州晴隆縣的家。從稚子之時到自己長大成家做母親,母親的執念,也已經成為她的心願。 終於,這個夏末,她帶著母親,回了家。從祖國北方的平原到西南叢林的蒼翠, 她見到了和母親說著同樣語言的族人,在他們激動相擁時,她被擠到人群外,也紅了眼眶;在他們熱烈聊天時,她安靜坐在一邊,不去打擾。這是她母親的家鄉,她也吃辣、高額頭,身體裡也有著這裡的基因。
  • 【紀檢人·家國情】母親的囑咐
    考上公務員那年,母親很高興,在母親心目中,我大概就是我們村子裡考起的官了,村子裡的左鄰右舍見了母親就說:「聽說你兒子考起官了」,母親也不搪塞,總笑著點頭:「是呀、是呀,就是還不知道會管什麼」。父親向那幹部訴苦,說實在沒有辦法了,要不就再寬限幾天,那幹部說我們家還有頭崽豬可以抵,那崽豬可是我們三兄妹要交學費的依靠啊,沒有辦法,父親和母親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鄉鄰家借,最後是幾元幾元的借,借了近10戶鄉鄰,才湊夠了那30元錢。母親說,那天那位幹部冷漠無情的面孔,她記得特別清楚。她和父親在交完上交款之後,內心的酸楚難以言表,兩天都沒有吃飯。
  • 感恩祖國母親 感恩家和萬事興
    今天,中秋節與國慶不期而遇,家與國撞個滿懷。在這難得一遇的雙節裡,我們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為祖國母親慶祝71周歲生日,又在一起歡慶中秋,感覺很開心、很幸福。有國安,才有家園。外地的姐姐也特意回來和我們一起過節,大姐夫張羅了一桌好菜,我們十幾口人圍在一張桌子旁,有說有笑,邊吃邊聊,為哄婆婆開心,孩子們張羅著唱起歌來,外甥女打頭陣,先唱了《我和我的祖國》,老公和兒子接唱《我愛你,中國》,姐夫《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把氣氛調到高處。
  • 疫情宅家陪母親看病的日子
    我又和母親一起去買來藥。母親拿了大夫的處方,要我進去付費。她看過一眼價錢,大聲喊著,「為啥這麼貴呀?我之前都不用花這麼多!」收費員說:「醫院規定的價錢就是那樣的。」周圍的人都朝著我們看過來。我覺得好尷尬,連忙拉住母親的胳膊示意她別說了。
  • 四川男子在監控中,目睹家中母親從樓梯摔下,有母親的地方才是家
    有母親在的地方才是家,這對於常年在廣州打工的馮師傅來說,更能體會其中滋味。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疾病離開了,是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他養大,在那樣的年代裡,馮師傅很清楚是母親一邊賺著工分,又如何艱辛的養大他。
  • 家盒子邀您參加母親節親子活動
    母親節 和寶貝兒在一起   ——家盒子邀您參加CBD中心母親節親子活動   母親節怎麼過?趁著孩子在懷裡撒嬌的年紀,多一些親子互動留給回憶,家盒子專業兒童攝影師將在漂亮的活動背景板前,定格您和寶貝幸福的親子時光。   赤子之愛   小朋友的愛最為純真、摯熱,家盒子特別準備了康乃馨,告訴小朋友們康乃馨的花語,教他們自己做一張和媽媽心心相印手指畫卡片,送給媽媽。
  • 文學大賽一等獎:家有母親(看完淚奔)
    母親住下來,每天清晨,她早早起來做飯,小米粥、小包子、雞蛋餅……變著花樣兒。中午下班我們再也不用急趕著去買菜,所有家務母親全部包攬,陽臺上還新添了兩盆綠瑩瑩的蒜苗。有了母親的家,多了種說不出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