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本人是一名90後,也是一位和普羅大眾一樣的在職寶媽,一轉眼我的小公主一周多了。不過話說我們公司是個年輕的公司,大部分員工都是80後90後,所以呢孩子都是幼兒園或是剛上小學。在近期,辦公室就掀起了一股孩子早教培訓班風。
同事A(女兒2周多):「我給我女兒買了巧虎(一個早教產品),她現在天天看巧虎跟著巧虎學。」
同事B(兒子6歲):「巧虎這個早教挺好的,我兒子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訂,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用。」
同事A(很開心):「我女兒看了巧虎以後還拿起了掃把掃地。」
同事C(女兒3歲):「巧虎是什麼,是不是我家大的來不及用了,小的還可以看看。」
同事B:「他每個月都會寄對應的玩具、圖書、光碟等東西,會教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他分很多個版本的,比如幼幼版、成長版等,在銀泰就有實體店。」
同事C:「可以看看給我家小的訂一個。我打算等我家小的3周後送她去學舞蹈,我們那的學校經常會有人來挑的,吸取老大的經驗,讓小的3歲就開始學舞蹈,這樣以後選上的概率就大。」
......
曾經我在一個早教機構看到過,一個小寶寶在她45天的時候,她媽媽就給她報了一個早教機構,她媽媽自己沒有空,每次都是奶奶帶著她在早教機構上課。
在她七個半月的時候她學會了手膝爬,然後她就被早教機構當做了他們早教的成果在宣傳他們早教的厲害。同樣,我家鄰居寶寶在6個月的時候就會爬,在七八個月的時候也會手膝爬,但是她沒有參加過任何的早教。
那麼,到底要不要早教,什麼時候開始早教?
小編認為,教育是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不管是早教機構、早教產品還是家長自己教育,都是在引導孩子更好的掌握天生的本能技能和良好的習慣。
大家要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考慮需不需要參加早教機構或購買早教產品,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每個人的發育情況不同,也不要認為沒有參加早教孩子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同事A(兒子6歲):「你們的孩子都在上什麼培訓班,我想讓我兒子去學學,不要老是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
同事B(兒子6歲):「我兒子就報了兩個,一個是圍棋,一個是小小主持人。」
同時A:「我也想送他去學圍棋。」
過了一兩個星期
同事A:「我現在給我兒子限制了看電視的時間。我老婆給我兒子報了個樂高,周末的時候我帶他去學畫畫。」
同事B:「我也想給我兒子報個畫畫,感覺他畫畫有點弱。但是感覺他平時已經很忙了,幼兒園作業、圍棋作業、小小主持人作業還有自己買的作業。哎~ 到底要不要報畫畫。」
又過了一周
同事B(豁然開朗):「我給我兒子報了畫畫,他自己過來說媽媽我想學畫畫,可能他看別的小朋友畫的挺好的,自己畫太差了。」
同事A:「周末的時候我兒子竟然說壓力好大。周日的時候他和奶奶說想去外婆家,奶奶問為什麼,我兒子說爸爸不讓我看電視我覺得壓力好大」
「哈哈哈哈哈」辦公室裡一頓笑。
可能我們覺得小孩說出這樣的話很搞笑,但卻挺讓人深思的。現在的社會中,隨處可見的培訓班,每到晚上、周末的時候,只要有培訓班的地方,那這段路就是交通緩行甚至擁堵。
小編認為,特長培訓班要不要上主要還是看孩子喜不喜歡,可以選擇一兩個作為長期的興趣愛好,在這方面好好堅持也未嘗不可。不要盲目的別人家的孩子在學什麼我們也學什麼。
同事D(女兒7歲):「我女兒拼音考試考了85分,然後我就被老師點名批評了。」
同事B:「這不是挺高的分數嗎?」
同事D:「別的小朋友都是考滿分的。」
同事C:「這些不都幼小銜接班學過嗎?」
同事D:「是學過,但是幼小銜接班要在短暫的時間學完語文和數學,根本就來不及鞏固。」
同事B:「你可以自己教,我都自己在家教的。」
同事C:「我女兒竟然回來和我說她感覺現在學的太簡單了,她都會了,這個有點危險了。」
......
自從國家限制幼兒園教小學的內容後,瞬間就多出了好多學前班培訓機構。
正如前面兩位同事的小孩一樣,參加了學前班後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跟不上,老師認為大家都學過了學前班,這些內容就簡單過一遍,這樣也就導致了一部分孩子跟不上這種快節奏的教育方式。
另一種就是孩子覺得他自己學過了,再學這個沒意思了,產生了一種厭學的心理。
小編認為,許多家長可能想著是讓孩子早點起步,盲目的跟風,但是卻忽略了在上小學前對孩子進行心理建設。
其實,關於孩子以後的教育小編也一直很矛盾,不知道我所做的決定對她是否有幫助。
小編給孩子報了早教機構也買了早教產品。就目前使用來看,早教機構價格比較高,偏向於教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比較適合新手爸媽和比較閒的家長,因為像小編這種上班族只能一個星期帶孩子去上一節課。
另一種就是早教產品,價格相比較低,每個月會寄送書籍、玩具、視頻等材料到家,前期孩子比較小主要偏向習慣養成。早教產品在時間上相比較而言就比較自由,隨時隨地可以陪孩子學。
不管是早教還是興趣培訓班,個人覺得都要根據家庭的經濟水平來決定,關鍵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意願。不是報名送孩子去了,孩子就能成為成功的人。孩子成不成才取決於孩子自己,作為父母,我們只是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而不是執行者。
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不早教、不上培訓班、不參加學前班也未必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陪伴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起跑線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到底。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