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迷信遠不止轉錦鯉,花式手段早已進化到看不懂。道理我都懂,但考試周的大學生真的需要迷信。
一到期末,在宿舍蟄伏了一學期的大學生們就出洞了。
就像松鼠儲備過冬的糧食一樣,大學生們也開始儲備過冬的運氣。
是的,你沒看錯。相比於埋頭讀書,這屆大學生開始思考更為宏大的命題:我們的學科從哪來,我們的命運往哪去,我們的成功靠實力還是運氣。
在這樣的宏大思考下,大學生早已不再滿足於考前還只是掛掛柯南轉轉錦鯉,他們為了應對變幻莫測的期末成績,想到了更多種迷信的方式。
轉錦鯉不僅在網上熱度很高,到景點的錦鯉池前拍照也十分流行。
大學生的考試迷信,終於升級了。
考試迷信,當代大學生的信仰
梳理大學生的迷信簡史你就會發現,他們信仰的「不掛科神」可能會變,但是有個神能保佑他們不掛科的信仰卻從來沒有變過。
前幾年,那個神是柯南,只要掛上柯南,掛科就會難。
曾經火極一時的柯南圖,如今已經不流行了。
後來,那個神是錦鯉,只要轉了錦鯉,好運就找到你。
像所有宗教信仰的進化一樣,大學生的迷信也從拜萬物的自然崇拜,轉向了多神論。「自然崇拜」時期信仰的錦鯉,變成了人形錦鯉楊超越、奚夢瑤、信小呆。
2018年2月出爐的研究指出,在微博平臺搜索「錦鯉」的人中,有將近九成為12-34歲[1]。而大學生,正好是轉發錦鯉和各種好運祈福的主力軍。
一摔成名後,奚夢瑤也成為了錦鯉:轉發這個奚夢瑤,工作失誤也能升職加薪/@奚夢瑤
有了神,就有了信仰。考試迷信,就是當代大學生發展出的全新宗教,比飛天意面神教還要有創造力和生命力。
社會學家涂爾幹在他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曾經這樣分析宗教的幾大要素:
1、聖物,實體或非實體的神聖性的事物,這是他們連接世俗與神的方式;
2、教義,是信徒共同遵守的價值或理念;
3、儀式,信徒們通過某些活動,與神產生聯繫;
4、組織,信徒們身處在社會組織中,有共同價值和遵守的規範。
仔細一看,大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創造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神聖宗教。而他們迷信的方式,也越來越升級了。
方式一:拜拜孫思邈和亞當·斯密
一個高度發展的工業社會,一定是分工更為精確的社會。
所以在河北的奶奶廟裡,有了專門管生意的奶奶,管學業的奶奶,管平安的奶奶,還有車神、學神、官神。
除了上述的神仙,奶奶廟甚至會有「眼光奶奶」,保佑你找對象時擦亮眼睛/@頭條新聞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大學生的迷信裡。
都知道轉發楊超越好,可是楊超越畢竟學習沒那麼好。那就可以術業有專攻,拜一拜專業上的神。
無論複習時有多忙,抽點時間去祖師爺的雕像前走一趟,邀請場外援助,總不會錯。
考經濟學,那就去學院門口的亞當斯密塑像前拜揖;如果是個醫學生,那要去孫思邈雕塑前表示虔誠。當然如果是學社會學,看書本封面上的涂爾幹時,眼神都要虔誠點。
醫學院的考試周,孫思邈塑像前一早擺買了各種貢品零食/@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在亞當斯密面前如果擺上中式饅頭,怎麼看都喜感
大學生們可能不久之前嘲笑過媽媽輩的獻貢品行為,結果幾個月後轉身也往塑像前放了一代鍋巴,祈禱接下來的考試能順利地「過吧」。
方式二:不穿GAP衣服,不去全聚德
還停留在10年前的人可能覺得,大學生迷信,無非就是買買孔廟祈福筆,穿穿紅背心內褲。但殊不知,大學生的「聖物」,已經豐富到近乎膨脹了。
比如,同樣是轉發錦鯉,你以為就是轉發那麼簡單嗎?早就有了很多變體:微信頭像、手機壁紙等各種可以操控的地方,都會變成願望集散地。
當代大學生試圖使用頻繁換錦鯉頭像的方法來實現戰略性分數暴漲,一到期末,好友列表裡總會多幾十個楊超越。
大學生通過更換各式各樣的手機壁紙,來保佑接下了的考試順利。
只是轉發錦鯉太容易雷同,大學迷信衍生出完全個人化的聖物。依靠自己從生活細節的改善,祈求好運。
就拿穿衣來說,星座運勢給出指示:幸運色黑色,那迷信的大學生們可能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是黑色。這樣每人都有專屬幸運色,避免「撞車」。
為了圖個好彩頭,大學考生們會穿上幸運裝備,襪子也不放過。甚至,有些同學的襪子上赫然印著「逢考必過」四個字。
灰黃色鞋或者襪子,也是高考熱門物品,意味著「走向灰黃(輝煌)」。
這個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想想高考那段日子,就有很多媽媽穿著旗袍,寓意「旗開得勝」。關於顏色,就產生了分歧。
用旗袍來祈福,好看是好看,就是容易有爭議。比如有人覺得好運是」紅紅火火「的紅色,有人的認定「一路綠燈」的綠色。
電視劇《小歡喜》中,就展現了家長在孩子考試前穿「旗開得勝」的場景 / 《小歡喜》
不煩惱的可能是搞笑擔當的東北人,穿了紫內褲,就「紫腚」行(指定行)。
不僅穿衣要嚴謹,妝容也得謹慎,尤其塗口紅的女大學生們。考試滿分200,口紅色號一定得塗196,才能考196。007號色再好看,也不行。
連普通的旺仔牛奶,都能成為搶手的「神品」。只要喝前默念「考前喝旺仔,考試變旺崽」的諧音咒語,就有可能扭轉糟糕的考試局面,成為考場上最厲害的那個崽。
有這個小男孩加持,什麼考試都不用怕了 / 希帕圖片社
年末除了期末考試,另一種形式的「考試」——研究生申請也正在拉下帷幕。研究生申請圈子的迷信守則,中英結合更加高階。
比如,不穿GAP衣服,要去臥佛寺(offers),不能去全聚德(全拒的)。
看來,光會做鴨還不能贏得大學生的芳心,還得名字好聽。
方式三:沒看到流星雨,也要對手機許願
當然,只有祈福的物品還不行,只有虔誠的儀式,才能讓神看到你的真心。
而在祈福儀式上,考前的大學生從來都不輸給任何一個宗教教派。
比如,出門偶遇彩虹、喜鵲之類的好運徵兆,他們都會拍下來,因為這些和傳說裡的神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說神仙是愛豆,那這些東西就是他們的「周邊」。
周邊是指由明星衍生出的動漫卡通等相關產品,圖為火箭少女101-Sunnee的周邊/@百萬美工綿綿肥
愛豆哥哥見不到,那就買周邊;神仙難遇,那就見縫插針地拍下這些象徵。
周杰倫早在2007年就在《彩虹》裡唱到:「哪裡有彩虹告訴我,能不能把我的願望還給我」。有了周董的號召,拍彩虹更加名正言順了,文案也不用再絞盡腦汁思考,直接發圖、配歌詞一條龍流程。
除了彩虹,流星也不能放過。2019年12月中旬有一場雙子座流星雨,臨近期末季的大學生們當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即使天氣不允許,也要一邊看直播,一邊許願。直播沒趕上也不要緊,還有微博評論,在線許願。
許願池前面總是會有,握著硬幣緊閉雙眼的人們,把自己願望說給負責的神靈。這種迷信方式也被大學生繼承並發展,變成了更昂貴的飛機投幣,求助對象也由一池水變為廣闊的天空。
這樣迷信會不會變得更管用無從得知,但是有可能會被交通警察懲罰是真的。
除此之外,物理也得學得好。比如根據重心向下原則以及水的衝擊力,考前一天,不宜洗頭,萬一知識被洗沒了就大事不妙。
還有部分大學生,考前一晚睡前會把書放在枕頭下,盼望著「量子波動」此時能夠發揮作用,穿透枕頭,將知識傳輸到大腦裡。
總之,大學的迷信對象已經擴展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花樣也與時俱進,做到了傳統與現在的完美結合。
考試迷信,當代大學生的命中注定
接受過唯物主義教育的大學生,迷信起來毫不含糊。
這看起來似乎有悖科學,但實際上,迷信都是與現實的困擾息息相關。
期末季壓力大,圖書館裡坐滿了認真複習的學生。
面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種種艱辛磨難,很多大學生既焦慮又迷茫。於是,這時迷信起到了安神定志的作用[1][2]。
而且,越是處在不確定和壓力中的人,越有可能表現出迷信行為。比如金融投資者、士兵以及運動員[3]。當然,也包括要考試的大學生。
比如喬丹,打比賽一定會穿同一條短褲,這條短褲他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穿,只要穿上就能夠「信心大增」。
2007年5月2日,美國,2007瓦查維亞錦標賽配對賽,麥可·喬丹叼雪茄酷炫參賽
迷信行為不僅解壓,確實可以帶來更好的表現。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只有一組獲得了幸運符,隨後進行同樣的記憶任務。結果顯示獲得幸運符的一組表現更好[4]。
研究者認為迷信的一組表現更好,是因為幸運符的存在——增強參與者的信心,給了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4]。
和幸運符有一樣功能的日本御守,在大學生中間也很流 /@內藤君和西瓜醬
有趣的是,人們迷信,只迷不信。儘管運動員頻繁地使用迷信策略,但是他們一般都不相信這些效果[5]。不僅運動員,大多數大學生也並不認可迷信的實際力量[6]。
也就是說,大學生迷信更多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迷信並不會讓真的讓人心想事成,但有可能減少眼前面臨的無助和失控感。
相比吃喝玩樂之類的解壓方式,迷信不僅成本低、方便、快捷,還有「萬一」魅力的加成:迷信一下,萬一好運真的降臨了呢。
所以,如果你正在期末的火海裡脫身不得,不如轉發這篇文章。
轉發這篇文章,未來一周,你將有好事發生。
參考文獻:
1.梁坤.「錦鯉祈願」與「日常迷信」——當代青年網絡俗信的傳播社會學考察[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4):45-47+60.
2.鄭亞楠,常春英.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生命意義感對迷信心理的影響[J].校園心理,2019,17(03):171-173.
3.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SUPERSTITIONS IN SPORT.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s://dspace.stir.ac.uk/bitstream/1893/15907/3/PhD%20Thesis%20of%20Patrick%20Ofori.pdf
4.Damisch, Lysann & Stoberock, Barbara & Mussweiler, Thomas. (2010). 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014-20. 10.1177/0956797610372631.
5.Ciborowski, T. (1997). "Superstition" in the collegiate baseball player.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1(3), 305–317.
6.李丹,孫延軍,雷靂.大學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06(01):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