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漸漸成為了家長相互攀比,愛慕虛榮的工具?
——鹿媽
文 | 羅雲霞
河南鄭州一平衡車比賽現場,一名2歲左右的女孩因跑了倒數被媽媽訓斥,又是拍打頭盔又是推搡孩子,「你有什麼臉好哭,全程在那遛彎,你想什麼呢!」
小女孩哭到不行,連連哀求「我下次好好跑。」
然而媽媽不僅沒有上前安慰孩子,反而生氣地拂袖而去,丟孩子一個人在原地哭泣。
媽媽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連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上前安慰小女孩。
看到這一幕,真的好想抱抱這個被罵的孩子。
小小年紀,因為輸掉一場比賽就要遭受媽媽的當眾訓斥與羞辱。那一刻,誰也不知道,這個自尊心受創的孩子,心裡藏起了多少無助、焦慮和委屈.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就有了需要被尊重的意識,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意識會越來越強烈。
父母對孩子有高期待,能理解,但是無視孩子的自尊和人格,隨意當眾打罵羞辱,冷嘲熱諷,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一個孩子自尊心的起點是什麼?
就是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接納。
比賽輸了,還可以再努力,但是摧毀了孩子的自尊,卻難以挽回了。每個孩子,其實都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需要父母去關心和保護。
被當眾訓斥的孩子,自尊有多傷?
將當眾批評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不佔少數。
網上曾有一則視頻,一母親在校門口當眾批評女兒,因為女生將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母親當街拎著衣服,高聲質問:「我告訴過你正確操作了嗎?」受責罵的小姑娘嚇得臉色慘白,半天不敢說話。
另一則新聞裡,武漢的一個小女孩,因為在超市內撞倒了人沒有道歉,孩子的父親竟然留小女孩獨自大哭十幾分鐘。
隨後,工作人員找到這位父親後,他竟對著還在哭泣的孩子怒吼道:「走!趕快,閉住、立馬閉!」
明明可以先替孩子道歉,回家再好好教育。偏要不分場合、不顧女兒自尊的羞辱訓斥,這種教育實在讓人心驚。
在很多父母的認知中,可能覺得這種丟人的當眾批評對孩子的警示作用大,也更讓孩子長記性。
殊不知,他們毀掉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面對問題的勇氣。這種情感上的無形傷害,像一把刀子會在孩子身上狠狠紮下,留下無法癒合的傷疤。
身邊的一個朋友,一直害怕社交,缺乏安全感。三十多歲的人還像個孩子一樣,跟誰說話都害怕得像要哭的樣子。
一直以為是性格問題,後來才知道是家庭的影響。
她說,母親從小就喜歡當眾羞辱她,一點也不給她留面子:
小學四年級,有一次媽媽參加家長會,在老師那裡看到了成績排名,非常生氣。
回到班上就指著她鼻子大罵,「考這麼差,我造了哪輩子孽生出你這樣的孩子「,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她快尷尬的哭了,真想找個地縫鑽下去.
當眾被羞辱過的孩子在內心極易否定自己,很容易出現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如果沒能及時疏導,這種傷害將會跟隨一輩子。
網上曾有一個話題:「父母當眾羞辱孩子,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有些回復特別扎心:
有次過年,我媽當著所有親戚說:「在你身上看不到一點希望」,這句話讓我自卑了幾十年,多少個深夜我都會問自己,我真有這麼差勁?
上小學的時候因為我弄丟了10塊錢,父親在人來人往的車站罵了我半個鐘頭。現在雖已長大,但想起當年的情形依然會心痛得發抖。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眾出他的醜,當著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創傷心理學研究表示:當眾責罵羞辱孩子無異於靈魂的謀殺
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這不是袒護和包庇,而是教育的底線。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孩子的人格
綜藝節目《我們長大了》裡,明星翟瀟聞曾分享過一段童年往事,特別暖心。
初中時,有次上體育課,他因為口渴,從操場返回教室喝水。可偏偏下課後,有位同學告訴老師,自己的200元錢丟了。
在查了監控錄像後,作為唯一一個這段時間待在教室的同學,老師二話不說直接把他的父親叫到了學校。
面對所有同學與老師的質疑,翟瀟聞百口莫辯,絕望得快要崩潰了。
他非常害怕父親會苛責他,可沒想到,父親來後沒有半句責罵,而是耐心又認真地問他,「是不是你拿的?」
他委屈地回答:「不是」。
「好!你說不是你拿的,就肯定不是你拿的。」
那一刻,父親的話讓他既震驚又感動,即便過去多年依舊倍感溫暖,因為父親的信任和認可,給了他無比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個孩子,自尊的來源是什麼?
就是父母發自內心的願意傾聽孩子、信任孩子,只有這樣,自尊的種子才會在他們心中萌芽。
如果換一種情形,父親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以顯示自己家長的權威,也許這件小事,就演變成他一輩子痛苦的回憶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孩子的潛在力量。」
對孩子自尊的保護,會長久紮根於孩子靈魂的深處,讓孩子未來人生擁有自尊、自愛、自信的高尚人格,人生成就也更大。
維護孩子的自尊,是父母在孩子的人格中塗上金子般的底色,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保證。
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
仔細想想,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神色中失去自信了呢?
也許就是我們人前帶著情緒的一句貶低責罵,傷害了孩子。自尊從來不是大人才會有的東西,孩子也一樣,保護好孩子的自尊,是父母的責任。
1. 教育孩子,首先要學會共情。
前幾天乘公交,一位爸爸叫孩子給老人讓坐,孩子磨蹭著沒起來,於是爸爸有些生氣,直接一把把孩子拎了起來,然後開始教訓: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平時不是告訴過你要給老人家讓座嗎?道理都白教了……」
在眾人的圍觀下,孩子面紅耳赤,又羞又惱,哇的一聲就哭了起來。
我在一旁看著那個無辜無助的孩子,特別心疼。
教育孩子懂禮貌固然沒錯,但當眾斥責孩子,只會打擊他的自尊心,讓他處在生氣、羞憤、難過等情緒之中,又怎麼可能去理性思考?
這時父母該做的是共情,即「看見」孩子當下的情緒與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
比如可以彎下腰與孩子商量「你是不是累了才不想起來?但老奶奶年紀大了,坐車容易摔倒,我們給她讓個座好嗎?」
建立在尊重與理解之上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所謂「通情達理」, 只有當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疏通了,家長的教育才能行得通。
2. 放下面子,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位女孩衝臺下的媽媽喊話,她希望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自己,不要總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發脾氣。
媽媽卻不以為然地反駁孩子:「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說到底,父母是希望孩子給自己掙面子,卻總是忽略了孩子的面子,於是教育孩子不分場合,深深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只有我們從內心深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下所謂的面子,並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孩子也是,我們才會不焦慮,更不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負面情緒。
3.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人格侮辱。
在許多情況下,孩子出了差錯,常常遭到父母的指責,甚至當眾的諷刺和挖苦:「這些年的飯都白吃了」「你多能呀!」「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鏡像自我理論」:人們會使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判斷。
長期被父母語言羞辱的孩子,很容易內化這些負面評價,甚至形成自我厭惡,從而影響一生的性格發展。
孩子的問題適合就事論事,用最簡潔的語言指出錯誤所在,而後指明正確方向,不要動輒上升到人格侮辱,讓孩子自尊受損,背負壓力前行。
比如孩子沒考好,就問孩子問題出在哪?
是粗心還是根本不會寫。然後輔導、查漏補缺,下次好好考即可。
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而非改造。
事實上,沒有幾個孩子會因為被斥責、被羞辱而真正變好。
正如幾米的漫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那句話:「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為人父母,當你當眾斥責一個孩子,你永遠不知道他的內心正經歷怎樣的風暴。
教育的本意不該是傷害。
一份理智的愛,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尊重與平等的,真正愛孩子,就請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因為尊重,能讓孩子的未來擁有更堅強的鎧甲。
*來源:本文首發秋葵媽媽(ID:QKMM99),一起做有遠見的父母。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育兒先育己,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女兒派
每晚八點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