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家長們說,「我們家孩子自尊心太強了」 「我覺得孩子特別敏感,自尊也很低,怎麼辦?」……這裡的自尊心和自尊,其實是兩個概念。
個體通過對構成自我概念的特徵進行評價而作出的對自己存在價值的認定就是自尊,也就是對自我的評價成分。高自尊的孩子能意識到自己的優點,也會希望克服自己的缺點,並對自己屬於哪類人感到滿意。低自尊的孩子總是看著自己的缺點,忽視優點且不喜歡自己。平時我們所謂的「自尊心強」,其實是對自尊的強烈感受與反應,通常還是因低自尊引起的。
我們的自尊並不是一開始就以整合的方式對自己做出總體評價,它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蘇珊哈特的「兒童自尊層次模型」認為,4-7歲的兒童可能處於自我膨脹階段,會因為希望討人喜歡而傾向於在所有方面都積極評價自己。到童年中期,兒童的自我評價會反映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得到音樂老師更高評價的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唱歌好,並更容易進合唱隊。同時,自尊感不僅依賴於別人的評價,還取決於評價的角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很看重自己的唱歌能力,而別人對他唱歌能力評價高的話,他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和自尊感也會更高。
到了青春期,青少年的自尊感會集中在人際關係方面,性別差異也體現得更加明顯。女生的高自尊通常是因為朋友的支持和贊同,男生則會因為在朋友中影響力更高而獲得高自尊。女孩相比於男孩會更在意他人的評價,也更容易因為和家人朋友的關係而困擾,她們在青春期時出現的自尊感降低程度要大於男孩子。
所以,兒童青少年的自尊在發展過程中有不同的表現,也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包括家庭環境、同伴互動、學業情況等。在兒童自尊的形成中,父母互動的作用至關重要。研究表明,民主、溫和、支持的撫養方式和高自尊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更多地表達積極和正向的鼓勵,例如「我相信你可以」 「你是個好孩子」,而不是冷漠、責備或操控的方式,會幫助孩子建立和提高更好的自尊感。
隨年齡增長,同伴的影響會越來越重要。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關注到孩子自尊感的變化,根據孩子所處的不同階段給予合適的引導與支持。高自尊的年輕人會在未來表現出更好的社會適應,並且較少出現抑鬱傾向或行為問題。
作者:張天然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專職心理治療師)編輯:吳金嬌責任編輯: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