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夠有自尊心是能夠讓他不斷進步的,如果你傷害了別人的自信,對方就會覺得煩惱甚至怨恨。
寶寶在慢慢長成大人的過程中,也逐漸會有羞恥感,更好「面子」,這也是寶寶有自尊心的體現。
那天我和同事佳佳在餐廳碰見,他們一家三口來吃飯,佳佳的兒子7、8歲了,見到我害羞的喊了一句阿姨好就把頭低下去了。
吃飯過程中,避免不了談孩子,佳佳就突然說,我這孩子不太靈,成績總是不理想,我天天也跟著發愁,孩子自己就是不上心。
接著又誇了幾句我家寶寶,又對比自己家的孩子,又說了一遍。我看佳佳的兒子頭低的更厲害了,我就打斷了佳佳,誇了幾句他兒子。
回去我跟她說,你不能總是在外面抱怨比較自己的孩子,他那麼小還是需要鼓勵的, 不能總打擊孩子。
1)比較
佳佳就是個典型的「你看別人家孩子」類型的家長,不分場合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本來被比較的就是自己孩子的短板,用自己孩子的短板和別人的長板比較,還覺得自己的孩子做的不夠好,非常打擊孩子的自尊自信心。
2)不信任
家長不信任孩子,對孩子說的什麼話都表示質疑,長期下來不僅孩子不愛跟家長溝通自己的想法,性格也會變的不健康。
3)批評
不管什麼情況,孩子做錯了就批評,不在人前給孩子留面子,孩子反駁後家長覺得自己沒面子,教育孩子更過分了。
有的孩子會有逆反心理,你越覺得我這樣不好,我就越要朝著你批評的方向前進。
4)要求太高
有些家長自己年輕的時候沒做到的事,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感不感興趣,就非要孩子去學,去做出一些成績。
如果沒有到達他們預期的高度,就會表示失望,說孩子「這點事你都做不好」,這樣不僅打擊孩子的自尊也非常打擊孩子的自信。
5)不傳播孩子醜事
比如在孩子面前,拿孩子尿床的事情當笑話或者生氣的批評,這樣對孩子心理健康發育不利,這也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
本來孩子自己就覺得尿床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媽媽還當笑話講,無疑是非常傷害孩子的。
6)手伸的太長
把孩子的所有事包攬,當孩子不得不獨立的時候,他自己什麼都不明白不會做,什麼都不能決定。
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孩子在生活中有著積極完善自我的動力,這種動力能夠讓孩子更加自發努力的去生活和學習。
3-7歲是寶寶自尊的培養的最佳階段,而培養孩子的自尊秘密都在生活碎片裡,等待家長去發現。
1)認同感
孩子個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要想孩子有自我認同感,家長首先要認同孩子,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和優點。
2)鼓勵孩子
在寶寶能自己動手做事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的代勞,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嘗試,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他都自己感受到了邁出第一步的感覺。
3)關於批評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不在人前懲罰批評,可以當場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但是語氣要平和,否則孩子就會過度的自我懷疑。
4)信任
把信任交給孩子,讓他儘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決定一些事情,並承擔決定的後果,這樣寶寶的獨立能力也會得到鍛鍊。
每個寶寶都是心靈純淨的天使,後期父母的培養尤為重要,希望每個寶寶能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