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尊心像黃金一樣寶貴,自尊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尊心,體驗良好的自尊感,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每一個孩子都是經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具有獨立人格,需要平等對待和尊重的個體,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渴望得到周圍人的尊重,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學會保護和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尊心,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務。
什麼是自尊心?為什麼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如何培養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尊心,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父母或許並不十分明了。
為了更好的闡釋和說明上述問題,我們先從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入手:
在美國南猶他州有一位年輕的爸爸,有一天這位爸爸接到學校打來的一個電話,電話告知他:「你的6歲女兒在學校尿溼褲子了,請你來把她接回去」。這個父親聽到這一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他首先想到了什麼?接下來他又是怎麼做的呢?這位爸爸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的行為很丟人,怎麼這麼大了還尿溼褲子。他在第一時間裡,首先想的是如何做才能化解尿褲子這個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是對女兒自尊心的影響。在這位爸爸的認知中,這件事如果處理的不得當,有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為,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在班級尿溼褲子是一件很不光彩的,或者說讓人抬不起頭的事情,何況老師和同學都知道這件事。
這位懂得孩子心理的爸爸,在去學校接孩子之前,故意用水把自己褲子淋溼,製造了一種他也尿溼褲子的假象,在做好了這一切後,他就去學校接他的女兒。來到班級,他看到女兒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低著頭,看起來害羞和窘迫的樣子。這位爸爸來到女兒的身邊,沒有說教和指責,而是故意拿起孩子書桌上的書本吸引女兒的目光。女兒抬起頭看到爸爸來了,而且她一眼就看到了爸爸「尿溼」褲子的部位,這時女兒突然笑了起來,而且邊笑邊說,原來你們大人也尿褲子,原來爸爸也尿褲子。在孩子說這句話的同時,或許她會想到「大人都會尿溼褲子,那我們小孩子尿溼褲子有什麼大不了。」事實上,這位爸爸就是想要孩子這樣去看待自己尿溼褲子這件事。這位爸爸用一個巧妙的方法成功化解了尿溼褲子這件事給女兒帶來的心理陰霾,沒有因此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在感受到這位爸爸很偉大、向他致敬和學習的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美好。在這則故事中,爸爸的做法看似很簡單,實則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教育智慧。它給我們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啟示是:在家庭教育中,在孩子遇到或出現一些突發事件、負性事件、情緒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的時候,父母應如何面對和解決,如何採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化解這些事件以及消除這些事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從而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所謂自尊 是一個人對自己和對自己能力的評價。自尊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對自我的一種客觀理性評價、一種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識,包括自愛、自信、自強、自立。具有良好自尊的人,他們悅納自己,樂觀信心。自尊的心理基礎是一個人覺得自己有自主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被他人所接納,覺得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能夠做出自主選擇。
研究發現,良好的自尊心會影響孩子的人格、情緒、行為和認知,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個孩子從小具有良好的自尊心,他很少會表現出自卑和自負,他會愉悅地接納自己,客觀地看待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他會接納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缺點,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具有良好自尊心的孩子,具有自主性和積極價值觀,敢於在一些場合公開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他們不會表現出擔心和羞怯,也不會因為擔心失敗而放棄嘗試和挑戰。
父母要引導孩子對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合理評價,理性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既不認為自己是全能的,也不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的;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不自負也不自卑。一些自負和自尊心過強的人,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容不得他人的批評、提意見或指出缺點,這實際上是不自信和缺乏良好自尊心的表現。真正自尊心良好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識,不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標榜自己。因為他們已經具有充分的內在自信和價值感,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很擔心由於一些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和態度,導致孩子喪失自尊心和羞恥感。如很多家長所講的,這個孩子已經「沒臉沒皮」,沒法教育了,採用什麼方法都不管用,都沒有效果。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自尊心已經被傷害了,自尊感很低,已經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遭遇,包括打擊、困難、挫折、坎坷、不幸、誘惑等等。一個具有良好自尊心的孩子,是一個從小受到了父母平等對待和尊重,心中充滿正能量和價值感的孩子,在遇到這些遭遇的時候,他們會不斷努力,積極的應對和化解這些困難、挫折和挑戰;他們會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充滿自信,積極進取,永不言敗,勇往直前。
(作者簡介:李兆良,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心理學博士,哲學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兒童教育工作智庫專家,教育部國家公派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