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原因一再延期的假期,終於等來了復工的日子。本周一是很多企業返崗復工的第一天,全國各個城市也迎來了同樣的「史詩級復工」場面:口罩、護目鏡、防毒面具齊上陣,雨衣當成防護服穿……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相關的防護措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們都知道這個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傳播,而且絕對不是「一離開人體就能在幾秒內死亡」的那種,所以平時外出除了戴口罩,還要戴護目鏡(買不到的話戴遊泳鏡也可以)和手套(回家後還要仔細洗手)。
不過把雨衣當作防護服穿,真的能起到隔離病毒的效果嗎?還是只能圖個心理安慰?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理性討論一下,從自身防護的角度出發,雨衣阻擋病毒到底有沒有用,在生活中有哪些服裝可以替代防護服?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醫用防護服的作用,就是為了保護穿著者不受到外界感染源的侵害,包括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空氣中的顆粒物等感染源,提供阻隔、防護等作用。
不同的國家和區域針對醫用防護服/手術服的性能以及各項指標均有明確的規定和測試方法。比如GB中國國家標準——GB 19082-2003/2009《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目前各大醫院接受社會捐贈的防護服也是這個標準。
我們查詢了相關資料,確定了選擇醫用防護服最需要關注四個指標:防護性、物理機械性、舒適性、安全性。
1. 防護性
防護性是醫用防護服最為重要的性能要求,其中抗滲水性和抗血液穿透是最核心的兩個指標。
在防護服國標[GB 19082-2009]中規定:
醫用防護服關鍵部位的(抗滲水性)靜水壓不低於1.67kPa(17mmH2O)
抗合成血液穿透性不低於2級(即合成血液以1.75kPa壓強作用於防護服上5分鐘後不得穿透)
在表面抗沾溼性能方面,規定材料的表面沾水等級不低於3級。
滿足以上標準,才可以有效防止病人的血液、體液及其他分泌物,或手術時的消毒水、衝洗液等液體透過防護服,將攜帶的病毒汙染給醫務工作者。
2. 物理機械性能
物理機械性能是指防護服材料需要具備一定的強力和耐用性,根據[GB 19082-2009]中規定,防護服關鍵部位的斷裂強力應不小於45N,斷裂伸長率不低於15%。
此外,最好還要具有一定的耐磨、抗撕裂、抗穿刺性能,以避免由於外力被撕裂、刺破、損壞為細菌和病毒傳播提供通道,從而減弱防護效果。
3. 舒適性
為了增強防護效果,防護服面料通常會經過層壓或復膜處理,長期穿著非常不利於排汗排熱。為提高醫護人員的穿著體驗,國標規定防護服材料的透溼量不小於2500g/m2·d,以保證穿著者出汗的熱氣及時排出,減輕長時間穿著造成的悶熱感和身體不適。
4. 安全性
安全性是對醫務人員自身以及病患和周圍環境的安全性考量,比如[GB 19082-2009]標準中要求的抗靜電性,是為了防止在靜電吸附灰塵和細菌對患者和周邊人員不利,同時防止靜電產生的火花引爆手術室內的揮發性氣體、影響精密儀器的準確性。
簡單來說,防護服起到的是物理阻擋病毒的作用,所以以上四個指標中,與阻擋病毒最具相關性的就是它的防護性和物理機械性能。
為了對比雨衣在防水性和強度這兩方面的性能,我們參考了滌(錦)綸防水透溼雨衣面料的紡織機械和紡織行業標準[FZ/T 14023-2012],以及用於薄型雨衣的行業標準[SB/T 10284-1997]:
靜水壓:一般雨衣材料的靜水壓應不小於50kPa(老化後也不應小於20kPa),薄型雨衣材料的靜水壓不小於30kPa
透溼率:一般雨衣材料的≥2000g/(m2•24h),薄型雨衣材料不作要求
抗沾溼性:對表面沾水性能則均沒有要求
材料強度:一般雨衣材料的撕破強力不小於12-35N,斷裂伸長率不小於15N;而薄型雨衣材料則對強度不做要求。
與防護服的性能要求對比來看,兩種雨衣的防護性基本可以達到與防護服相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防護時,很少面對「噴濺場景」,所以對表面沾水性能的要求不高)。但同時雨衣也有一個非常大的BUG——材料強度比較差,在使用時容易破損,尤其相比醫療工作者面臨的環境,在日常通勤乘坐公共運輸,更容易遇到撕扯等外力的情況,雨衣萬一撕扯開就失去了物理阻擋的作用。
因此,如果沒有其它備選可以把雨衣當做防護服,同時也一定要小心雨衣在穿著的時候不要被撕扯破掉。
這時可能有朋友會問,如果家裡沒有雨衣,又買不到一次性雨衣怎麼辦?既然雨衣的防水性可以用來阻擋病毒,那麼同樣具有防水性能的戶外衝鋒衣可以用來代替防護服嗎?
我們還是從防護性和物理機械性能兩個最需要被關注的性能來考慮。
根據衝鋒衣國家標準[GB/T32614-2016],衝鋒衣分為專業類(I級)和非專業類(II級)。在國標中對二者的具體功性能要求如下▼
靜水壓:I級產品在洗前面料抗靜水壓應≥50kPa,洗後面料抗靜水壓≥40kPa;Ⅱ級產品洗前面料抗靜水壓應≥30kPa,洗後面料抗靜水壓≥20kPa。
透溼率:Ⅰ級產品洗前≥5000g/(m2•24h),洗後≥4000g/(m2.24h);Ⅱ級產品洗前≥3000g/(m2.24h),洗後≥2000g/(m2.24h)
抗沾溼性:I級產品洗前抗沾溼等級4級以上,洗後3級以上;Ⅱ級產品洗前抗沾溼等級4級以上,洗後不作要求。
材料強度:撕破強力不小於140N
從規定標準來看,衝鋒衣在防護性和材料強度方面均高於防護服的要求,而且由於衝鋒衣專用於戶外運動,考慮到戶外活動身體產生的汗氣需要及時排出,該標準也提到了對透溼量的要求:Ⅰ級產品不應低於5000,Ⅱ級產品不應低於3000,以保障穿著的舒適性。
其實我們在尋找素材的時候,也看到了一些醫生因為防護物資緊缺,穿著衝鋒衣在門診工作▼
在一次性無菌手術服內穿著衝鋒衣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不僅如此,不少在前線報導的記者也穿著這樣的衝鋒衣▼
衝鋒衣所具備的防水(防飛沫)透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醫護人員的基礎安全保障係數,無論從防護性還是可靠性的角度,衝鋒衣都要比雨衣的「防毒能力」更勝一籌,穿著體驗也更加舒適,而性能更好的衝鋒衣還可以做到更多。
以上圖記者穿著的探路者同款衝鋒衣為例,除了防水(防飛沫)透溼的基本性能外,由於其中採用與美標級別防護服相同的材質——TPE膜材,通過ASTM F1670(合成血液穿透)與ASTM F1671(病毒穿透)兩項業內頂級測試標準的認證,相比普通衝鋒衣,可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阻隔病毒作用。
當然,由於衝鋒衣的使用場景本就不是為防護環境而專業設計的,結構並非完全封閉,也無法真正替代專業醫用防護服,只是在防護服實在缺乏的情況下,它能夠作為內層保護,輔助無菌手術衣等,一定程度上對醫護人員進行病毒防護。
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返工潮」的長途交通工具或通勤中,將衝鋒衣作為自我防護的"工具「可以說是綽綽有餘了。
從這個星期開始,上班族們都在陸陸續續準備返崗的路上,也有很多企業開始恢復正式上班了。疫情雖然還沒有完全消除,但是生活還在繼續,工作的同時,一定注意做好防護措施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