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消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2020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對於年度內拉尼娜預期不斷增強,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預計拉尼娜因素影響的強度將在2021年1月達到極值。但拉尼娜對阿根廷的減產影響並無明確指引作用,需關注它影響的時間點及區域範圍是否覆蓋主要產區。
A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
農產品在種植階段最為擔憂的因素之一便是天氣異常所造成的減產,這裡涉及不合時宜的氣溫、降水、風力等,其中市場關注最多的氣象問題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影響。
ENSO是全球最顯著的年際海氣耦合現象,對天氣與氣候都有著重要的影。暖的ENSO事件稱為厄爾尼諾事件,冷的ENSO事件稱為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與厄爾尼諾事件對應的氣候異常基本上為對稱狀態。每次ENSO事件約持續一年,一般始於前一年的冬季,於次年緩慢增長,並在冬季達到最強。它具有區域性強、能量變化大、活動頻繁、有規律但無嚴格周期等特點,平均3—4年發生一次,但有時也僅相隔一年,有時則相隔6—7年。
B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最初是用來表示每年聖誕節前後,沿厄瓜多一帶海岸出現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動的暖海流,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當地漁民遭受滅頂之災。
正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信風應該是從東吹向西,使太平洋表面暖水向西部集聚,而東部深層的冷水上升到表面。但厄爾尼諾的出現會改變海表氣壓運動的過程,使得強烈的西風取代了東風,太平洋表面暖水發生反向的變化,使太平洋東部表面海水變暖。這種改變會嚴重的影響熱帶太平洋地區的降水分布,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亞洲地區),由於對流作用的減弱,當地會有強烈的乾旱現象,而東太平洋(美洲地區)對流會有所加強,進一步增加美洲西岸的降水強度。此外,厄爾尼諾會明顯改變熱帶太平洋的沃克環流,通過大氣遙相關作用,異常信號會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所體現,對全球的農業、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厄爾尼諾出現時,南美洲秘魯、厄瓜多、阿根廷、巴西南部、巴拉圭等地出現洪澇災害;中美洲與南美洲北部地區容易出現乾旱,巴拿馬運河的物流運輸可能受到水位偏低而中斷或者延誤;美國南部(尤其是墨西哥灣、路易斯安娜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區)降水偏多;加拿大南部、美國北部容易出現異常暖冬。東南亞(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泰國)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區容易出現嚴重乾旱。
C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常發生在厄爾尼諾之後,一般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枉過正現象,一般呈現為東太平洋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而西太平洋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拉尼娜的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厄爾尼諾通常將一個地區一慣的氣候特徵給打亂,即本該多雨的季節卻出現嚴重乾旱,本該低溫的季節卻是異常的高溫;而拉尼娜不會扭曲某一地區的氣候特徵,但其有加強該地區氣候特徵的作用,即乾旱的土地變得更加乾旱, 潮溼的土地變得更加潮溼。
拉尼娜期間,赤道西岸如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地區的降雨量會增加,而赤道東岸則降雨缺失。在其他地區,南美洲北部和非洲南部在12月至次年2月,澳大利亞東南部在6月至8月往往比正常年份潮溼。而在12月至次年2月,厄瓜多沿海、秘魯西北部和赤道東非地區,6月至8月巴西南部和阿根廷中部通常觀察到比正常情況乾燥的天氣。
拉尼娜一般情況下,在當年的5—8月開始逐步形成,在10月—次年1月達到高點,次年3—5月開始減弱,有時當年即結束,有時會持續2—3年。1988—1989年,1998—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2017年,持續到2018年春季趨於結束。
D現象發生的原因
據目前對於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成因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Walker環流高強度狀態的結束或低強度狀態的開始、冬半年異常頻繁的強東亞大槽活動、夏季熱帶大氣環流的異常、地球自轉角速度的減慢、海底火山噴發等。厄爾尼諾的產生具有多樣性,成因十分複雜。因此,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跟蹤天氣數據網站所提供的對於厄爾尼諾的預測變化。由於ENSO是大氣-海洋耦合系統中的統一物理過程,因此可以從大氣和海洋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定量描述,從而便於對其進行量化分析。
目前,普遍使用的一個ENSO指數是基於Ni?o3.4海區(120°—150°W,5°N—5°S)海表溫度異常所定義的海洋厄爾尼諾指數(ONI),因為該區域計算的海表溫度異常與南方濤動指數具有更高的相關性,也有利於對赤道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發展的監測。根據上述區域的海表溫度異常值,美國大氣海洋局氣候預測中心(NOAA/CPC)認為,當連續3個月內Ni?o3.4海區平均海表溫度異常的滑動平均值大於0.5°C(小於-0.5°C)且持續達到或超過5個月,可以確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發生。2020年已經出現連續兩個月Ni?o3.4海區平均海表溫度異常的滑動平均值大小於-0.5°C。
E歷史數據回溯
厄爾尼諾的影響
根據NOAA 定義,20世紀90年代至今共發生了強弱不同的8次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其影響程度各有不同,但基本導致美國南部及巴西、阿根廷等地區降水量增加,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及美國北部地區乾旱的局面。在中國則呈現南澇北旱的氣候狀態。
厄爾尼諾發生時,正值美國大豆的種植、開花和灌漿期,有助於提升降水量,對大豆的開花與灌漿產生積極影響,有助於提升大豆單產。根據市場對於近70年16次覆蓋美豆生長期的厄爾尼諾事件的統計,美豆單產同比增長的有12次,同比下降的僅4次,由此可初步判斷厄爾尼諾對於美豆的單產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過多的降水有可能會導致內澇,影響播種,如2019年上半年美豆生長期的過度降雨,對年產量同樣產生的較大影響。
而巴西和阿根廷方面,由於巴西的大豆主產區位於巴西中南部,阿根廷主產區位於阿根廷東北部;厄爾尼諾發生年(厄爾尼諾一般跨年發生,這裡指次年),1—3月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降水量增加,此時正值南美大豆開花期和灌漿期,降水增加有助於提振產量。根據市場對近30年的6次厄爾尼諾現象統計,巴西單產同比上升的有3次,而另外3次則為同比下降,因此規律並不明確。阿根廷在厄爾尼諾現象下出現了5次單產同比上升,1次同比下降,因此可判斷對阿根廷的單產有一定正向作用的。
拉尼娜的影響
回顧歷史近8次拉尼娜現象,從2000年以後,拉尼娜對於美豆單產的影響逐漸減弱,雖然原因尚不十分確定,但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為種植水平的改善和品種的改良。巴西大豆的單產與拉尼娜並無必然關係,影響也十分難以界定。比較確定的是,阿根廷大豆大概率會受到拉尼娜的影響,出現減產,也因此帶來了比較大的行情,但拉尼娜的強弱和減產的幅度並沒有明確的線性相關性。
最近一次拉尼娜發生於2017/2018年冬季,儘管強度較弱,但對阿根廷產量造成了嚴重影響。2018年1—3月,美國農業部(USDA)連續下調2017/2018年度種植季阿根廷大豆預期產量,2月的供需報告將預期產量由5600萬噸下調至5400萬噸,3月供需報告則進一步將大豆預期產量下調至4700萬噸,下調幅度高達700萬噸,帶動庫存消費比大降6.77個百分點。由於2月正值對降水有較大需求的灌漿期,而阿根廷農業技術較落後,對天氣依賴性強,因此持續性的旱災對作物種植產生實質性損害。供需報告出來後,美盤大漲,帶動國內連盤上漲,對於事先已經清晰預測出拉尼娜所造成的天氣影響的投資者來說,無疑對於行情有更好的把握。
F本次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2020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對於年度內拉尼娜預期不斷增強,NOAA在2020年10月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月度討論中提到,很有可能會發生中等至高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其強度將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達到極值。拉尼娜將帶來影響基本得到確認。
但是在上文討論中可知,拉尼娜對大豆主產區影響主要體現在美國及阿根廷,市場關注點更多集中在阿根廷的播種和生長階段。問題在於,拉尼娜對阿根廷大豆的減產影響並無明確的指引作用,根據歷史跟蹤,雖大概率(非絕對)會影響單產,但影響幅度很難界定,且跟拉尼娜強弱無關,更關鍵在於它影響的時間點及區域範圍是否覆蓋主要產區。11月至次年1月為阿根廷大豆播種、開花、結莢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天氣無法得到準確確認之前,盤面始終存在一定的天氣升水加持。
其實不論是否有拉尼娜/厄爾尼諾現象,大豆在種植階段天氣都是敏感因素,不合時宜的降雨、高溫、乾旱等,均會對盤面產生影響,但從天氣圖形觀測到的數據傳導到實際種植階段,是否產生影響及產生多大影響又很難界定,阿根廷很難做到如美國對大豆每個階段的優良率和種植情況均有及時反饋,因此交易天氣本身便存在很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2020年市場宏觀及行業因素多變,美國大選、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貿易摩擦等,均對大豆行業格局有著極大影響。
由於我國豆粕生產所需的大豆基本都依賴進口美國、巴西等地區的大豆,所以美豆盤面的走勢直接影響國內市場行情。受阿根廷長達20天的罷工影響,大豆壓榨和其他農業活動暫停,同時受天氣預期影響,最近一段時間美豆不斷飆漲。美國農業部在2020年12月供需報告裡預計2020/2021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預計為1億噸。總體來說,美豆的關鍵影響因素仍在於阿根廷未來可能出現的減產幅度和中國的購買能力,而中國的購買能力一定程度又取決於下遊消費的恢復。因此,拉尼娜的影響只是構成大豆價格上漲一個不確定性很強的成分,並非完全主導後市行情,因此在交易拉尼娜行情時,需更加謹慎。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